《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主动尝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科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初步学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数学关系与规律,提出数学命题与猜想,并加以验证;勇于探索一些开放性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

创新意识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实践创新”核心素养中也对如何发展学生创新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可见,培养创新意识是学生必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载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是真正践行“二十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战略”担当与使命。

数学课堂如何鼓励学生思考(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

一、变“仿”为“试”,激励学生在尝试中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学生在尝试、探究、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当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高度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高效的组织课堂教学。

如果教师对知识铺垫过细,提的问题过细,提供的“台阶”过密,搭建的“手脚架”过多,就会降低问题的挑战性,冲淡问题的思考价值,使学生停留于机械复制、被动模仿的肤浅认识,进而束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当学生面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时,可鼓励学生主动尝试、自主探索,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策略进行多角度地尝试、探索和实践,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这节课时,先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河边草地上有3只青蛙,6只螃蟹,9只鸭子情境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只青蛙和6只螃蟹之间有什么关系?9只鸭子和3只青蛙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在思考交流中发现数量关系:“6里面有2个3,9里面有3个3。”还有的学生说:“6是3的2倍,9是3的3倍。”

接着抛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用一种图形表示青蛙的个数,另一种图形表示螃蟹的个数,画一画,让同学们一眼就看清青蛙和螃蟹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试一试的过程中理解了螃蟹是青蛙的2倍,因为螃蟹是2个3就2份,青蛙是1个3就1份,2份是1份的2倍。

老师再次挑战追问:“去掉1只或2只青蛙,螃蟹还是青蛙的2倍吗?如果增加呢?

这类既有开放性又有挑战性问题,再次激发学生发现:螃蟹和青蛙比,不论青蛙有几只,只要把它看成一份,螃蟹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青蛙只数的几倍?”

学生仍然在试一试的过程中正真认识“倍”这个量词,“倍”与“份”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使学生体会到实践操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感受到实践、探究、创新的乐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如何鼓励学生思考(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

二、变“听”为“做”,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创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如果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局限于“听”数学的间接经验层面上,那么学生的创新热情得不到激励,也难以培养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要努力开展物质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数学、在“做”中学会创新。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这节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操作情境,今天请大家带来了土豆、小刀,你们一定会感到奇怪,数学课带这些东西做什么呢?下面,就用它来帮助我们认识一些数学中的形体概念。

老师示范切土豆,垂直地切下第一刀,学生边观察边切下第一刀。

问题一:“请同学们用手轻轻地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兴奋地说:“我发现切一刀后出现了一个平平的面。”老师继续示范,将刚才面朝下,垂直切下第二刀,学生也接着切下第二刀。

问题二:“请你们再用手摸一摸,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发现了两个面相交了,并且有一条棱。”老师在侧面垂直切下第三刀,学生继续切下第三刀。

问题三:“请你们再一次用手轻轻地摸一摸,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们更活跃了,“我们发现了一个小尖。”

问题四:“请仔细观察这个小尖是怎么形成的?”学生迫不及待说:“小尖是由三条棱相交的点。”顺着学生的发现引出:三条棱相交的这点叫做顶点。这时黑板留下了面、棱、顶点,老师指着这三个概念说:“面、棱、顶点这三要素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一操作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

手和脑之间有着妙不可言的联系,手促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和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潜能力的“立交桥”,是学生求知增智、求异创新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变用耳朵听数学为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学数学,通过创设有趣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情境,不断养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如何鼓励学生思考(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做到“三个自由”,即使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学生沟通各种信息。

其次,教师还必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这种动力驱动下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二十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战略”打好育人基础。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第七小学 谢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