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资料

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它首先包括生产工具,它们是劳动资料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所以马克思把它们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其次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物件。马克思称它们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最后还包括生产用建筑物、道路、运河、桥梁等。它们虽然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但没有它们,劳动过程就不能进行,或者只能不完全地进行。随着人们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资料的构造日益复杂,其范围也日趋扩大。

什么是劳动资料举例(名词解释劳动资料)(1)

二、劳动对象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将劳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它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捕捞天然水域中的鱼类,砍伐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开采地下的矿藏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物质,即原料。如炼铁用的矿石,纺纱用的棉花等。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现自然物质的许多新的有用属性,从而劳动对象的范围日益扩大和多样化,这不仅能生产出多种多样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

即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就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经济形态、经济制度、经济结构是同一含义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根据不同的场合,来分别使用这些范畴的。

四、价值规律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和等价交换的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由于存在着竞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因此价格和价值的不一致是经常发生的。但是,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却是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的。这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表现如下: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其次,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最后,促使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分化会导致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

五、经济规律

所谓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表面的经济现象,在这些经济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普遍地、反复地和经常地发挥作用的力量。这种客观力量作为经济规律决定着经济现象必然的发展运动趋势。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规律只是一种倾向或发展趋势,而不是直接实现的。经济规律既要通过经济现象表现出来,又要被经济现象所掩盖。因此,认识和发现经济规律就要从经济现象入手。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按照经济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经济规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1)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例如,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等。这些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示着,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2)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例如,价值规律以商品经济作为存在经济条件,因此只要有商品经济存在的地方就有价值规律发挥作用。但是由于这些社会商品经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状况不同,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和程度也会不同,甚至它的作用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3)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六、资本主义所有制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者为特征的私有制。这是与其他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根本区别所在。奴隶主所有制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为特点的私有制。封建主所有制是以封建主占有土地,并不完全地占有农奴的人身为特点的私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之下,工人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而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生产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所有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

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基础,由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它作为资本,以剥削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为主要特征的物质财富的谋得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在经济上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出现大批无产者,他们有人身的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2)大量的货币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他们雇佣工人进行大规模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从生产力方面看,是从手工劳动发展到机器大生产,实现了生产社会化,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起来。从生产关系方面看,有两个显著特征: (1)一切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占有,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工人的劳动力都变成了商品,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存在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两个对立的阶级。(2)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暂时的、过渡的性质,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下,必然要被新的、更进步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

八、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支配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决定和制约着这个社会的其他一切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如下: (1)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沦为无产者,被迫出卖劳动力,被资本家剥削与压迫。 (2)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盲目扩大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上述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性质已经不相适应了。这个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最后解决。

什么是劳动资料举例(名词解释劳动资料)(2)

九、资产阶级

占有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阶级。在封建社会末期,最初的资本家是从小商品生产者中分化出来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加速了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当时,资本家阶级是新生产方式的代表,它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使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因此,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是,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以后,由于大资本对小资本的剥夺愈加剧烈,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互相溶合,出现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这些金融寡头在经济上控制着整个国家经济命脉。在政治上实行全面的反动统治。这时,它变成了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力量。

十、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阶级,又称工人阶级。它产生于十五世纪欧洲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成长予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和机器工业发展以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它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有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彻底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什么是劳动资料举例(名词解释劳动资料)(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