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家世、籍贯、出生地、生卒年虽然问题重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出一个基本的线索。那就是他是不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他的先祖几代人是因何到西域的?他的父亲是何时潜还到蜀郡绵州昌隆县的?李白是生于西域碎叶城,还是西域其他地方或生于蜀中?他是不是李唐宗室?他到底是汉人还是胡人抑或混血儿?若这些基本问题能够索解,是可以大概理出其基本线索的。

李白身世的传说(李白的身世辩证)(1)

李阳冰、魏颢、范传正等人都说李白是“陇西成纪人”,这里陇西是指其郡望。唐人重郡望。陇西李氏是唐五大姓之首,故李白在诗中曾不止一次说他是陇西人,是汉代李广的后裔。因李广是陇西李氏的始祖,因此李白说其郡望是陇西,应是可靠的。李白的族叔李阳冰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这个记载应该是李白临终时亲口对他说的,可信度是很高的。范传正说李白“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是范传正从李白之子伯禽遗书“十数行”而且“纸坏字缺”的情况下推断出来的。所以说,他们二人的记载,一个是李白的口授,一个是李白之子的“手疏”,因此应当是可靠的。凉武昭王李暠自称是李广十六代孙,是陇西成纪人,李白是李暠九代孙,那么李白就是李广的二十五代孙。只是在李白的五世祖时出了问题。如果二十年左右算一代的话,从李白出生之前近九十年,正是隋末和唐初时期。在隋代出现了隋炀帝在大业末年的诛李大案,将李浑和李敏全家三十多口抄家灭门,全国的李姓之人惊慌失措,纷纷出逃避难,或扯旗造反。隋鹰扬府的李轨,也逃往河西造反,自称大西凉王。唐朝的开国始祖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称帝,与李轨约为兄弟,欲招降李轨,但李轨不投唐而于西凉割据称帝。后被部下所执,送至长安,被李渊处死。李轨既属割据逆贼,其族也在被灭之列,故纷纷逃往突厥和胡人所盘踞的西域地区——唐王法所不到之地避难,很可能就逃到中亚碎叶一带,隐姓埋名,累世不显。直到过了近九十年后,觉得事情已经过去多年,被人淡忘了。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李白之父才敢回到中土,但长安是不敢回去的,只好回到比较偏僻的蜀中绵州昌隆县的清廉乡(今四川江油青莲乡)隐居起来。因为李白的家世,可能牵连到武德初年李轨割据称帝被诛之事,所以事多隐晦,不好明说,因此他不敢将自家的谱牒申请朝廷入宗正寺,故漏于属籍。但他又确实是李唐王室的祖先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因李轨也是李暠的后裔,李暠被唐玄宗追封为唐朝的“兴盛皇帝”,故李白为攀附李唐宗室,常与李唐宗室的人联宗套近乎,称叔称侄、称兄道弟,以充帝室后裔。因唐朝是一个很讲门第出身的时代,李白自我提高门第,是可以理解的。

李白的父亲李客,似是从西域来绵州昌隆县的一个商人。陈寅恪、郭沫若皆认为“李客必然是一位富商”,理由是“不然他不能够携带那么多的人作长途羁旅。他入蜀以后,把李白养成了一个漫游成癖,挥霍任性,游手好闲,重义好施的人,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商人地主”。而蒋志在他的《李白家世考辨》中驳斥郭沫若的说法,认为李白的家庭不是富商,李白之父李客是一个“陶渊明式的隐士”(《李白蜀中论考》第35页,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2001年版)。这两个观点笔者都不太赞同。李白之父逃归蜀中之前在西域生活,特别是中亚的碎叶地区,基本上是个牧业区,农业也不发达,他在碎叶城的家肯定不会专门从事农牧业活动,以其逃亡之身,也不可能去做官,因地处高寒,种地也不会有多大收成。碎叶城是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安西四镇碎叶镇治地,地处要道,又是当地的商业集中区。以笔者之见,李白在碎叶的先世应是主要从事商业活动或兼及农牧生产活动。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所载,在距碎叶城西约有五百多里的“咀逻私城,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气序,大同素(碎)叶。南行十余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衣裳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国”。这个咀逻私城(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江布尔城)南十余里的小孤城,所住的三百多户中国人,是唐以前被突厥从中国内地掠夺过来的,其衣服是突厥式的,其语言和礼仪却是中国式的。这颇似中国移民在国外城中所建的“唐人街”“陕西村”,中国人在国外有好扎堆儿的习惯,在这里得到体现。那么,在碎叶城内也可能有中国街或中国人聚集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中国人聚族而居,相对独立,在一起说中国话,吃中国饭,保留中国的生活习惯,继承、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李白的先世就可能是这个“唐人城”中的一员。况且像李白的先祖虽被迫逃亡西域,他们却不是心甘情愿的,时刻想回归故国。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李白的先祖在异国他乡长期生活在一个汉文化集中的小环境中,所以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及礼仪都一直传承未坠。因此,长期居住在西域的李白之父,对中国文化仍有相当好的修养,就不难理解了。在他带领全家到蜀中时,还能指导少年李白学习中国诗赋等典籍,李白后来回忆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端游庐山序》),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又由于长期生活在西域,李白的父亲与胡人的交往机会很多,对当地的胡语和胡俗也有较深的濡染,所以他能讲双语或多种语言。李白受到家庭的影响,故对西域的文化习俗也较熟悉。

关于李白家世的汉胡之辩,陈寅恪说李白家是西域胡人,这个说法相当武断。既然李白说自己是祖籍陇西、汉李广之后,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又是在隋末唐初窜于西域的,一个胡人的后裔是编不出这样故事的。说李白是个纯种汉人,也很难保证。因为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时,是北方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时代。就连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等时代也多汉人与少数民族联姻,隋文帝皇后独孤氏、唐高祖皇后窦氏、唐太宗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族。他们的子孙自然都是混血的,更不用说长期留寓在西域的李白先人了。李白的母亲也可能是西域胡人,李白是汉胡混血的可能性很大。另外,从李白的相貌上来看,“眸子炯然,哆如饿虎”(魏颢《李翰林集序》),这样的相貌还真和一般的汉人有所不同。但从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来讲,李白应是属汉人的。

李白之父为什么要选择在神龙元年(705年)前后回大唐呢?这里还有一个政治原因。据刘子凡《唐代的碎叶与庭州》一文说,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时,西域突骑施乌质勒“尝屯聚碎叶西北界,后渐攻陷碎叶,徙其牙帐居之”(《载《明月天山——“李白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33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由于碎叶发生了战乱,日子不太好过,李白之父才在长安三年或四年被迫逃回大唐,因为他祖辈的罪名并没有被取消,不好在长安或大地方居留,所以只好在蜀中绵州的昌隆县隐居了起来。

根据李阳冰《草堂集序》中“宝应元年十一月”李白在当涂县“疾殛”,及李白在至德二年(757年)所作《为宋中丞自荐表》中“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的自述,这样往前推算起来,李白的出生年份应是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到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李白之父到达蜀地昌隆时,李白应已经五岁,所以认为李白不是生于蜀中,而是生于西域,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据的。与李白有瓜葛的唐朝人,或因为表示李白是纯正的中国人,而正面加以掩饰。其实还是露出一些蛛丝马迹来。他的父亲给他起名白,字太白,范传正说李白是“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谓“取象”的星象,指的是长庚星,古代指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的金星。亦名太白星、明星。《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毛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这里面隐含着李白先祖的居住地或李白的出生地,是说李白有来自西方之意。“太白金星”:五行中,金属西方,金(属)色为白。其父命其名曰白、字太白,真的不是没有来由的,应是有些隐喻的。

其实,生于西域,并不能说明李白是胡人,也不妨碍西蜀是李白的家乡。因为李白不管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或“横经籍书”“轩辕以来,颇得闻矣”,都说明他是五岁以后在蜀中昌隆县才开始接受的华夏文化教育,说蜀中是家乡、故乡,是毫无疑义的。(来源|《李白传》 作者|葛景春 天地出版社|出版)

李白身世的传说(李白的身世辩证)(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