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董朝朝
今年春节期间,某次经过孙文中路,无意中发现中山新建的博物馆已初具雏形,外观打造得差不多了,正在进行内部优化,估计很快便会面向大众开放。
当时在外围转了一圈之后,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不知如何描述它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怎么说呢,问题主要有几个:
1、说它古典吧,似乎又有点新派,说它新派吧,好像又总是处处在向古典靠拢,风格不明显;
2、整个建筑群的基调太过暗沉,天气不好的话,曝光不好把握,很难拍到一张像样的门头照;
3、它明明是一群新建筑,置身于老城的一堆老房子之间,却似乎也并没有占到什么外观的优势,如同淹没于人海之中的路人甲,泯然众人矣。
总之,给人的感觉是整体设计没什么亮点。也可能是之前寄予的希望太大了,所以看到反而越失望吧,当时我幽幽地想:139招待所被圈起来长达十年,一直说的是在建博物馆,等了这么多年难道就打造成这个样子?于是我郁闷地发了个朋友圈,内容是这样的:
然而,凡事不能太片面,人不可貌相,博物馆亦如是,我们不能仅凭看一眼外观就对它妄下定论吧,还是得看看内涵才能得出一个中肯的评价。
于是,我便耐心地等待它开馆,以便一睹真容。
等啊等,等到5月18日,博物馆终于开馆了,对于我们上班族,只能预约周末,然而新馆预约出乎意料地火爆,开馆后第一个周末预约名额一放出来就秒光,没能约上,好在第二周我总结了失败经验,卡着点预约,终于抢到了名额,于是,带上老爸探馆去。
我们约的是下午2点-3点的时段,我一向很守时,提前半小时便到了博物馆,然而按规定只允许比预约时段提前十五分钟入场,于是我们只好在门口等候,在这当儿,正好仔细打量打量新博物馆的外观:从外型上看起来和春节时相比没有大变化,不同的是,当天天气还不错,蓝天白云下,大门看起来似乎没那么暗沉了,启功先生题的“中山市博物馆”几个大字在鲜红的馆徽映衬下似乎也变得醒目了几分。
很快我们的入场时间便到了,疫情期间,博物馆的管控还是非常严格的,每个人必须扫场所码、行程卡,出示预约码或身份证,随身携带的物品还需过安检。因为是预约制,所以门口堆积的人群并不太多,人们有序地凭着三码入场,场面和谐而可控。
整个博物馆的布局大致分为139招待所旧址、侨立中山公医院旧址、主展馆(游客中心、大厅、历史展馆)、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郑藻如旧居等部分,以下就让我们分板块来一一浏览吧。
一、139招待所旧址
博物馆左侧西洋风格的建筑是139招待所旧址,约建于上世纪20年代,原为黄氏华侨住宅。中山解放后,两广纵队等曾在这里驻扎过,1954年,改为县委招待所(即139招待所),据闻
朱德、郭沫若、陶铸等都曾在此下塌。目前暂时是博物馆办公区域。
二、侨立中山公医院旧址
侨立中山公医院由旅美华侨萧悔尘创办,海外华侨及各界人士捐资兴建,是民国时期中山设施较为完备的西式医院。其主楼呈品字型,高3层,1932年奠基,1934年落成。新中国成立后,侨立中山公医院并入中山县人民医院,并在这里开诊,后一度作为县委办公大楼;到20世纪80年代,新成立的中山市博物馆在这里落户;直到现在,新博物馆启用后,旧博物馆便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恢复成侨立中山公医院旧址,目前暂未对外开放。
侨立中山公医院主楼
侨立中山公医院的附楼建于1921年,高两层,曾作为门诊楼;新世纪后,副楼改建为收音机博物馆并一直保留至今。
三、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
穿过主展馆,往右走,出来后正对着的,便是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
展馆的主题是“沧海之阔”,通过各个时期中山华侨的生活缩影,为人们呈现出一部中山华侨的奋斗史。
那些走向世界的中山人从事贸易、创办实业、参与地方事务、成为居住地的建设者;同时又留住家乡方言,保存家乡生活习惯,结社、兴学、办报,传播中华文明,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开辟出海外香山一片新天地。
全球工业化和世界贸易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陈芳、谢宝山、马应彪。
环球经营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
海外华人会馆及民居模拟场景。
华侨们捐建的学校、医院遍布中山各个乡镇。
以前或多或少也从其它地方的一些展览中了解过一些中山海外华侨的事迹,但新博物馆展出的内容,无疑是最全面的,它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山海外华侨的努力奋斗与为家乡作出的贡献,看完之后令人更深切地为他们的一片爱国赤子心而打动,从而生出深深的敬佩之情。
四、郑藻如旧居
华侨历史博物馆出来往右是郑藻如旧居,目前还没开放,只可在外稍作浏览。
郑藻如(1824-1894),字志翔,号豫轩,香山濠头人。清咸丰元年(1851)辛亥恩科举人,曾任驻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任内致力保护华工,维护华侨利益。其旧居又称“三和堂”,建于清代,原位于马龙舟巷,后迁移到现址。2012年被评为中山不可移文物。
墙外,便是治安街,那些充满年代感的旧民居,仿佛与博物馆原本就是一体,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此时,我突然有点理解设计师的想法了,或许,他们要的就是这种不动声色的融合,而不是差距悬殊的突兀感。
五、博物馆主展馆
本来按照参观路线,看完139招待所旧址,就顺势可以进入主展馆了,但这么重要的部分,当然是要放在最后讲,所以我特意讲完其它部分,最后才讲这里。
139招待所的右侧,也就是博物馆正中间,是一个宽敞的小广场,广场正对着的,就是博物馆的主展馆了。
一进大堂,我们就被一副主题为“风起伶仃洋”的大型风景漆壁画所吸引,此画长17.64米,宽9.06米,总面积超过150平米,由56幅漆画板拼成。
图中深蓝色的大海上漂浮着数只帆船,而紧挨着的那一片翠绿便是香山岛屿,倘若你仔细看,更能看到不少熟悉的元素:孙中山故居、烟墩山塔、香山村落、碉楼 ......深动展现了早时岐海风貌。
听说这幅画是由30多人的团队历时2年才打造出来的,是现今我国第二大用漆制作的壁画。我其实不太懂画,只是感觉这幅画颇具西洋风格,令我会联想到平时走村串巷时看到的那些民国期间归国华侨返回中山所建的小洋楼,小洋楼上常常会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在中式的窗楣上镶嵌一些西式的风景画,色调多包含有蓝绿色,那种调调就是这种感觉。
精美的制作,引得游客纷纷拍照打卡
博物馆主展馆分为三层,分别是地上两层(1F、3F),地下一层(-2F)。
1F左边是伶仃洋展厅,右边是石岐海展厅 中山历史陈列展厅序厅;3F是五桂山展厅、报告厅、社教活动中心;-2F是中山历史展厅(一)、(二)。具体分布图如下:
1、伶仃洋展厅
大堂左转是伶仃洋展厅,目前里面正在展出的是“问礼-东周洛阳王城的故事“的展览,在这里共展出180余件文物,包括洛阳地区出土的东周时期青铜、陶瓷、玉器、钱币、印章、雕塑等,这些象征着古代礼乐文明的文物,讲述着春秋时期以来,“礼”的发展历程。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礼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礼节、仪式,而是包含了政治制度、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等的完整体系,即礼仪制度。“礼”始于夏商周,在周代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与贵族行为的准则,东周基本继承了西周的礼仪制度。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对古董不在行,所以我就只能看看热闹而已,看完只有一个感触就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很多传统的思想规范礼仪制度都省略了,而古人似乎比现代人活得更讲究,更精致,现代人是否也该慢下来反思反思,把一些好的文化传统传承发扬下去呢?
2、石岐海展厅
石岐海展厅当时在展的是“岭南藏珍-粤港澳大湾区藏品联展(陶瓷专场)”。
展览展出了自唐代至清代各重要窑口的瓷器约108件,兼及广东省内本土窑口:石湾窑、水车窑、东平窑、高州窑、白土窑的瓷器。
以下为部分展品。
粉彩“无双谱”人物图双耳瓶-清同治
青白釉瓜棱犬形钮执壶-宋
青花五彩寿山福海骏马纹盖罐-清康熙
粉彩描金花蝶纹镂空盘-清雍正
看完这两个展览,我们便要开始参观博物馆的重头戏:中山历史陈列展厅了。
这里要插播一个乌龙事件:因为事先低估了博物馆的面积,认为它不大,所以我们一开始没有看地图,只是凭着感觉随意参观。在看完地上的两个展馆后,我们直接下了负二层去看了中山历史展厅(二),如此一来这个顺序便乱了,直接影响到整体的观感。
其实正确 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先到地上一层最右边参观“中山历史序厅”,然后由序厅右侧的楼梯下到负二层,参观中山历史展厅(一),接着参观中山历史展厅(二),这样整个历史发展顺序才是连贯的。
言归正传,咱们继续看展吧。
故事的一开始不只着眼于中山,而是从大香山说起,此时感觉自己已化身于沧海中的一条小鱼,于漫漫历史长河中缓缓游历起来,细赏这沿途的风光。
第一部分:海上香山蛮烟雨
中山古称香山,四五千年前,这里是海洋环绕的群岛,旧香山则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出海口环绕的伶仃洋上,逐渐迎来海洋文明的曙光。
在展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南朗龙穴遗址、石岐白水井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崖口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瓷器,从而告诉人们,大约在五千年前,中山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我之前在白水井附近住了很多年,却不知道原来那里还有这么亘古久远的历史,真是惭愧。
第二部分:安居易俗成村聚
香山自南宋立县,国家秩序开始在香山地区确立。明王朝设立卫所屯田,村落人烟渐渐稠密,儒学教化在乡间普及。至清代,香山岛逐渐与大陆相连,物阜民丰,文风鼎盛。
顺着楼梯下行到负二层,我们便漫游到了南宋,香山立县之时。之前我在库充看到陈天觉墓,还不太清楚他到底是谁,对他还没有一个立体的了解,而看到这里,我便一下子对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民间流传很久的称土传说在这里也有详解,只不过我之前看的版本可能已经传偏了,好像是说石岐和小榄称土比赛,而这里展出的是说石岐和雍陌称土,又为我解了一惑。
仿制的东门城墙、仁厚坊、泰安里,仿佛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然现实中曾经无数次地经过,但对于它所经历的风雨,我们却并不能感同身受。
兴方言、立家庙、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方方面面,悉数提及,相当全面。
香山民居及相关装饰的介绍,比如落地花罩(隔断)、福寿漏窗,建筑新知识亦学到不少。
第三部分:渔户田庐水城国
千百年来,江河挟带森林腐土从珠江口入海,在海湾内淤积成陆,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开始从事农耕,万顷良田自海中浮生,大沙田成为香山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一部分重点展现的是水上人家的日常生活,以及赏心悦目的水乡风光,无论是人物蜡像,还是仿真场景、农作物,动植物,都营造得十分逼真,令人犹如真正置身于水乡中,仿佛下一秒就能听到有乡亲坐着船,唱着咸水歌朝我们缓缓驶来。
在这里你还可以了解到沙田的形成过程,以及什么叫沙坦,草坦,白坦......
第四部分:镜海场帆立潮头
一进入这个空间,立刻被深蓝海域中的一个巨大船底包围,那种铺天盖地的压迫感让人在一瞬间似乎体会到了少年PI飘流在海上时的复杂心情。
随着葡萄牙人在濠镜澳租地建房,澳门逐步成为欧洲人在华贸易的主要据点。香山人广泛参与对外贸易,成为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群。近代以来,他们敢为天下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耆英号与哥德堡号,19世纪的中国木帆船与18世纪的欧洲帆船
澳门-广州的贸易活动的两条航线大部分在香山境内,香山当仁不让成为二者的交汇之区。
近代中国社会风云激荡,革命浪潮迭起,香山地区风气早开,人们视野开阔,敢于破旧立新,他们在近代改革和社会转型中敢作敢为,引领风气之先,建立了丰功伟绩。
阮玲玉,郑君里,黄绍芬......这些文艺界中山的杰出代表是那么地深入人心,不觉又想起了以前文化艺术中心影院里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玲玉厅,君里厅,绍芬厅......所以说文化的浸润就是要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日积月累,你便会对它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第五部分:近代中山开风气
民国时期,香山掀起城乡建设热潮,开启文明进步新风。
这部分模拟了很多民国时期的商业场景,茶厅、书店、步行街、店铺,和孙文西路的中山商业博物馆有点类似。
书店里有很多小人书,可以免费阅读。
找回了小时候看画本的感觉。
一树红木棉出现在前方,英雄树的存在,提醒大家是时候讲一时革命史了。从中山党组织重建到中山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珠江纵队到横门保卫战,你知道不知道的,这里都有,同时还列出了中山的主要革命遗址分布图。
看到这里,博物馆的内容就差不多全部结束了,当你从地下二层回到地上,强烈的阳光照耀在身上的时候,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仿佛做了一场梦,在时光穿梭机中去探访了中山的前世今生。粗略看完大概要两三个小时,如若细细看,可能得花上差不多一天的时间。而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里是需要来了再来,细细品味的地方。
除了这些展厅展出的内容之外,你还可以看到,博物馆有许多花了心思的设计细节。
比如从地上到负二的楼梯,在通行的同时,还设计了供游人坐着小憩的地方,许多带娃的家长就在这里休息。
馆内设计了好几个天井,当观众刚从历史的回忆中钻出来,突然看到这样一个天井,有一种交错游走于古今时间边缘的感觉。
从半透明的题字毛玻璃门看过去,隐约可以见到婆娑的树影,那些忽明忽暗的斑驳让原本略显肃穆的氛围变得柔和雅致了很多。
利用水池、玻璃形成的镜面反射,让场景显得更开阔悠远
后来我也在博物馆官网文中了解到了设计师的一些用意,其实最初的设计方案是仿民国风的建筑风格,但因为没有体现新建筑的时代特质等原因而被否定。为了和周围的古旧环境匹配,让新建筑物像土里生长出来那样自然 ,审美上不能太跳跃,所以最终版的设计采用院落式建筑,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调和中外元素,不刻意强调建筑风格,这才有了现在这个低调不张场,更具包容性的多元化呈现。
如果最初你对这个设计理念不甚了解,但只要参观完博物馆之后,便基本也能理解认同了,至少,这是一个更贴合现状的最优之选;至于文章一开始本人对博物馆的第一印象,只能说是我肤浅了,不看内容就下定义都是不客观的。而且新博物馆内容的丰富性,更是给了人们最大的惊喜,正应了那句网络语:原本以为是个青铜,谁知是个王者。就如拿到一本普通线装的书,你却在里面读到了一个曲折悠长,值得细品的文章般,那种先抑后扬的感觉往往比雷声大雨点小的华而不实来得更让人满意。
不过还是有一点略为遗憾之处,我们去的时候,三楼的五桂山展厅因筹展暂未开放,这便给了我想象的空间。
我当时误以为会专门为五桂山脉弄一个展厅,甚至有点兴奋,毕竟香山的来源,就与五桂山有关,它必须得占一席之地啊,我想象着五桂山展厅里可能会展出一些五桂山本地动植物、五桂山的客家文化等等,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有了些小憧憬。然而前几日得悉,端午期间五桂山展厅开放了,展出的是非遗文化。这样看来是我想多了,它应该也就是和伶汀洋、石岐海类似的展厅,只是作一些临时展出而已。
人们总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缩影,假如给你一天的时间来解读中山博物馆,可否令你爱上中山这座城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满分100分的话,我给它打95分。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通过博物馆你会对中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你是一个本地人,或者是居住了多年的新中山人,通过博物馆,你会收获许多之前你并未触及的知识,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般,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中山。
所以去逛博物馆吧,你会爱上这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