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庆云
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之后,在票房方面,可谓是一骑绝尘,目前已经取得12亿元的成绩,最终剑指20亿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与之相对的,则是该片形成的话题讨论背后,网友纷纷指责《后来的我们》三观不正。
该片过分渲染林见清与方小晓这两个前任之间的感情,并且不惜用林见清现任老婆视频查岗制造笑料。本来已经分手的二人却独处一室,甚至于聊到了过往的男女之事,若非林见清被同事发现,方林二人则差点要发生了夫妻道德所不能接受的事情。
影片对这种独处一室、滥情前任等行为,并非秉持一种批评的态度,相反,刘若英指导的该片对这种行为表达了十分暧昧的肯定,认为两人是因为有以往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所造成的,值得同情与感慨。不少网友却并不买账,认为该片中最可怜的应该是林见清的现任妻子,简直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替代品。
针对三观不正的批评,刘若英在参加某电影论坛时公开表示,自己没有把剧情做好,造成影迷无法深入融到剧情当中去,去感受男女主人公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反而要跳出来看他们爱情之外的东西,这是自己什么都想到了之后竟然想不到的地方。面对影迷的批评,刘若英放言,建议看完了再批评,没看就跟风,自己不能接受。如果网友看完了之后还觉得其三观不正,自己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
显然,刘若英的回怼集中在了以下几点。第一,看完再叨逼,没看别跟风胡咧咧。第二,看完之后叨逼我电影三观不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融入剧情,感受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第三,你融入不了,也许是我拍摄的不好,没让你融进去。第四,我创作的时候,什么都考虑的很全面了,根本不觉得三观不正。
对于不少影迷来说,滥情前任是非常明显的三观不正问题,刘若英为何会觉得自己十分委屈呢?这里边其实藏着大伙受教育内容不同的原因。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里边其实藏着非常值得思考的文化背景问题。
我们绝大多数影迷从小耳濡目染的,还是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父母双亲要为家庭负责,成家立业也是为了以后为子女们负责。而中国文化中的代系传承,也正式依靠这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承载。所以,家庭的稳定根基无论在道德层面,还是司法层面,都是不容动摇的。
在道德方面,我们会严厉谴责婚内出轨行为。所以,中国的文化生态中出现了潘金莲、陈世美等人。而在司法层面,古代的司法审判既往不论,即使现代,若婚姻有一方因为出轨而造成过错,在审理离婚当中,也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重家庭而轻个人的。个人的情感感受,在婚后必须让位给婚姻家庭,甚至于让位给子女们。这种文化生态也造成我们文化传承上的稳定性,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开拓的精神。重家庭者,是很难大航海到世界未知领域的。
而刘若英所受的,则是近西化的教育。她在台北,从小所受的就是私立学校的西化音乐教育,中学毕业后又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接受更为专业的西化教育。西方的文化生态中,则更重视个人,让个人意志得到更明显的表达,而让家庭位置稍微错后。
在西方的文学经典中,甚至于出现过《廊桥遗梦》这样的作品。讲的是什么呢?是一个家庭主妇在家做饭的时候遭遇了一个来旅游冒险的男人,女主人竟然背着丈夫与之发生了关系,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感情。这部小说是不少大学英语系的必读书目,也是洞见西方文化生态的一把钥匙。女主人公最终陷入了和旅行家是否私奔的抉择当中。家庭意志在此时,让位给了个人的情感意志。该书,对这种情感意志,是以一种善美的姿态进行赞誉的。
这其实跟刘若英的《后来的我们》是一致的。这部电影,更像是中国版的《廊桥遗梦》。男主人公有家庭,但是却遭遇了让自己真正动心的女主人公,两人要不要摒弃世俗终成眷属呢?电影最终没有让两人超凡脱俗,但电影中林见清背着妻子约会前女友,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中国家庭道德的底线。
在西化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刘若英,当然觉得自己委屈。我讲的不是过两个人的凄美的爱情,大伙为什么非得看到凄美背后的三观不正问题呢,再说,我怎么不觉得三观不正呢?刘若英并未进入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当中来,自然无法理解网友的批评。
其实,中西方文化生态中重个人还是重家庭的分析不少,确实是打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把钥匙。钱穆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精神》中有非常细致地讲述,感兴趣的读者亲人们可以查阅此书《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一章,中西方的对比互文十分明确。碍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深入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