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民族主要是在哪个国家(源自著名的尼布楚)(1)

雅克萨(俄国人叫阿尔巴津),距黑河旧城(旧称黑龙江城)西北1300多里,城东有提咸河湾城,满语意为“涮塌了的江湾子”。现位于黑龙江与额木尔河交界口东岸,西岸为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该地现为俄罗斯阿穆尔州阿尔巴津诺。

此城原是索伦部的达斡尔族所筑的木城,后被乌鲁苏穆丹屯长博穆博果尔所占。1639年,博穆博果尔反叛,皇太极派萨木什喀、索海等人平叛,攻克了雅克萨和兀库尔,并将此城夷为平地。

清顺治初年即1645年到1651年,俄国向西伯利亚扩张,进军至黑龙江流域。哈巴罗夫带领一群哥萨克人来到这里,重新建城且命名为“阿尔巴津”,成为俄国在外东北的最初据点。

哥萨克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主要是俄罗斯裔和乌克兰裔里面因崇尚自由、反抗沙皇统治而到顿河附近定居的农民。沙皇收买了其中的统治阶级和贵族,利用他们占领西伯利亚并直达黑龙江和太平洋沿岸。哥萨克是沙俄开拓疆域的主要力量,在东欧,中亚和东北亚都有分布。

俄国人同时加强了在外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宗教活动。他们一方面迁移俄罗斯人到此定居,另一方面还迫使很多当地民族放弃萨满教而皈依东正教,转而效忠俄国。一些通古斯民族和蒙古部落逐渐向俄国的靠近,引起了清朝皇帝对边防的忧心。

1658年,清军打败了斯捷潘诺夫率领的驻军,重占雅克萨;但1665年,波兰人切尔尼戈夫斯基再次重占雅克萨。

1682年,俄国人更是在此建立了阿尔巴津督军区。他们不断侵扰黑龙江流域,并且鼓动当地约干索伦部酋长叛附。这一切彻底激怒了康熙帝。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康熙派遣彭春率军3000人围攻雅克萨,并于5月25日发动总攻。在准备焚毁木城时,俄军终于宣布投降。

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在受降仪式上发誓不再返回雅克萨(事实上,他在清军撤军后马上又重占了此城。转年,康熙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再围雅克萨,中俄终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确认了清朝对于雅克萨的主权);清军则把俘获的700余名哥萨克遣返。另有50名不愿回俄国的哥萨克,被清朝慷慨接纳了。

哥萨克民族主要是在哪个国家(源自著名的尼布楚)(2)

这50名哥萨克随清军回到了北京。他们被编入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成为康熙的俄裔近卫军,俗称“俄罗斯佐领”,驻守东直门。

编立之初,以伍朗格里为佐领;伍朗格里死后,其子罗多浑继任;罗多浑死后,该佐领归入公中。佐领下人只能担任五品以下武职。

他们的东正教信仰得以保存,康熙允许他们把胡家园胡同的关帝庙改为东正教教堂——此即今天的北馆,俄罗斯驻华使馆所在地。从1713年开始,俄罗斯正教会给北京派送东正教北京传道团。

清廷允许他们娶斩首的罪犯之遗孀。他们与中国人结婚,生养繁衍后代并且被汉化。他们的后裔慢慢地不再说俄语,逐渐成为斯拉夫人、满人、汉人等的混血儿,被称作“阿尔巴津人”。

到19世纪末,估计有1000位阿尔巴津人居住在北京。当时到中国的俄罗斯人会发现,尽管保持着东正教信仰,但阿尔巴津人已经不再具有典型的俄罗斯人的体貌特征了。

义和团运动中,很多外国人和中国基督徒被害。事后,222位被杀的神职人员与信徒被俄罗斯正教会封为圣人(中华殉道者),其中包括多名阿尔巴津人。

20世纪60年代末,有几个阿尔巴津人家庭移居苏联,但是绝大多数人选择留在了中国。

他们现在主要分布在北京和哈尔滨,一小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上海、天津、武汉、锦州、白城、长春等地。一些资料认为,他们应被归为俄罗斯族;而另一些资料认为应归为是满族(官方的做法是:1949年后,因所居之处的不同,被确定为满族或中国俄罗斯族等)。

阿尔巴津人主要信奉东正教中华正教会(他们把东正教堂称为罗刹庙或喇嘛台,把上帝称为佛,把教士称为喇嘛,把圣愚称为萨满等),但受萨满教、藏传佛教影响至深。2003年前后,曾有部分阿尔巴津人到莫斯科、彼得堡等城市的东正教神学院学习东正教;但现今多数的阿尔巴金人已不再虔诚地信仰东正教了,更多的只是把其作为一个民族符号。

阿尔巴津人现在通用汉语,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罗斯语、教会斯拉夫语、满语。

现在,阿尔巴津人的俄罗斯姓氏都根据谐音改成了汉姓(即根据俄罗斯姓氏中的第一个字母,取一个发音接近的汉姓),如:罗曼诺夫改为罗姓、哈巴洛夫改为何姓、雅克甫列夫改成姚姓、杜必宁改为杜姓、贺洛斯托夫改为贺姓等。

哥萨克民族主要是在哪个国家(源自著名的尼布楚)(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