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1)

书法镌刻——篆刻

与古为徒理解传统,以时人为师帮助创新。

雕刻真草隶篆,书写诗画情景,在方寸之间徜徉写刻世界,在毫厘之间御风凌云。

苏鹏,一把刀,刻所有可刻之物。

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2)

>>> 从0到1,一颗心追艺术 <<<

在吉林市乌拉街雾凇岛上,有一个四米多高的大石碑,它的作者叫苏雨智,是苏鹏的父亲。父亲刻这块石碑,苏鹏是不知道的。苏鹏的父亲是位诗人,一直从事书法、篆刻活动,是吉林市文化界名人,吉林市朱雀山、北山等著名景点都曾多次请他做摩崖石刻。但是雾凇岛上这块石碑上的大字是怎么写上去的,引起了苏鹏的好奇。通过和父亲的交流他才知道,这是父亲六十多岁时在架子上完成的作品,而且是一气呵成,无需修改。这一刻,从不关注父亲作品的苏鹏突然开始关注父亲的书法、篆刻,也关注艺术本身。

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3)

自古书法和篆刻不分家,二者都讲用笔、讲行气、讲气韵。篆刻是基于书法之上的艺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兼备书法和篆刻的技艺,有的人不懂书法却可以刻印章,有的人会书法但不会刻印章。苏鹏最仰慕的齐白石、吴昌硕,在书法、篆刻、绘画等多方面全能,苏鹏希望以自己的力量传承和弘扬书法篆刻艺术。

随着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苏鹏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练习书法,他经常从晚上六点多一直写到深夜十一点,写过字的纸摞起来有老高,父亲才知道他的心思,于是带他拜师江城名家——赵冠军。

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4)

拜师最重要的是对言行多了约束,为人处事德字当头。所谓书法,书是书写,法是法度,书法中既包含了书写过程中书与纸的法度,也蕴含书写者为人处事的法度。百行德为首,万事德为先。赵老就是从品德引导苏鹏对艺术的理解与钻研。拜在德高望重的老师门下,本来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刚拜师时的苏鹏却经常不敢对别人提起自己的师父,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艺术水平还不高,会给老师丢人。

勤奋和好运是很多人成功的标配,勤奋为基础,机遇和伯乐适时出现是求索上坡路上的加速度。苏鹏刚开始篆刻的时候,有朋友为他提供了篆刻印章的机会,既帮他解决了当时经济拮据的困难,又让他有更多机会练习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他用自己的勤奋一把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业余时间更加努力地篆刻,最多的一个晚上刻了十几枚印章。那是他提升速度最快的一段时间,也为他日后刻一切可刻之物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5)

苏鹏总是说,父亲并没有教他过多的书法和篆刻技巧,但是在言谈中他却时时流露出父亲对他的影响,那是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坐落在杭州西湖畔的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苏鹏来说,西泠印社就是自己内心的最高艺术殿堂。

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6)

当苏鹏正愁身边缺少可以交流技艺的同龄人时,正巧西泠印社庆祝11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公益讲堂,他毫不犹豫地订了去杭州的机票。在西泠印社学习回来后,他的篆刻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他也发现,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刻”只是手段,一把刀,可以刻葫芦、、刻紫砂、刻石头,刻所有可刻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可以成为瓢形、勺形、碗形等我们眼中看到的形状,表达作者的精神诉求才是创作的关键。最重要的是,作为百年印社,矗立于艺术之林的文化内核以及致力于弘扬和发展国粹的信念也深深地触动了苏鹏。

>>> 从1到∞,一把刀刻万物 <<<

说到篆刻,不得不说说刻刀。苏鹏经常用的一把刀被前辈们戏称为“扁铲”,很难想象,将近2厘米宽的刻刀下,能将《千字文》全文微刻在一颗仅4立方厘米的巴林石上,而只用一个平面全部刻完,文字“细如蚊脚,游刃纵横”,让人耳目一新。

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7)

由于苏鹏的书法功底扎实,所以对于各种雕刻都接受得很快。微刻以刀代笔,以石代纸,最重要的是心静。在创作过程中,他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肉眼只能看清一行字刻在一条直线上,却能凭借深厚的书法功底,使微刻呈现出结构严整、笔势遒劲、书韵浓厚的书法魅力。

苏鹏小时候见过西泠印社的一位老先生用了一把类似这样的刻刀,他便自己照着做了一把单口单刀的车刀。虽然看起来又大又笨重,却十分锋利。当他真正走进西泠印社,研究室主任余正老师认出了这把刀,并在交流之后送了苏鹏一把刀,意为收他为徒。

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8)

从书法到篆刻,从篆刻到雕刻,苏鹏一直在艺术中实践。当父亲和老师们把他带上艺术之路,他就像阿里巴巴进入了装满宝藏的山洞,看着金光闪闪的珠宝不知所措。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逐渐理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最好的正是最朴素的那个。

苏鹏有一件作品是刀刻《道》,在葫芦上刀刻有《山海经》之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和《白山纪咏》。他用最平常的东西刀刻脚下这片土地,通过经典诗词文章,在作品中赞美家乡的自然之美,也表现道法自然的人文精神。

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9)

松花石品茗杯《只愿无事常相见》是苏鹏的以松花石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作品。松花石产自长白山区江河之畔,质地坚硬如玉,色彩艳丽柔润,清朝康熙皇帝曾赞誉“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所刻文字“只愿无事常相见”则表达了创作者佛系的君子之风和生活态度。

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10)

紫砂壶刀刻作品《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一把以古代罗盘为原型的茶壶,名为《周盘》。外圆内方的壶体设计,彰显中国人为人温润,内心有坚定原则的处世态度。在壶身上刀刻“云破月来花弄影”诗句,正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11)

看着一件件作品,我仿佛看到了于夜深人静时,独自在台灯前雕刻的苏鹏,一方书桌,一把刀,这就是他的方寸天地,在这里,他无忧无虑,手段谨慎,心却欢快。在作品中,他书写经典诗文,雕刻白山黑土,他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宣传脚下这片土地的精神风貌。

追求、理解、沉淀

材料、技法、内容让工艺美术作品得以呈现于世,其中也饱含了创作者对于文化和生活的追求、理解及沉淀。

表象及内核构成完整的作品,苏鹏却从来不曾受限于此。一把刀,开启了时空之门,他与古人切磋,与未来交流。他才刚刚踏进这方天地,未来可期。

篆刻人的工匠精神(匠人面对面方寸间游刃有余)(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