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哪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

洪秀全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名讳而改为洪秀全,广东花县(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官禄村人。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

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哪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2)

道光年间,撰写《原道救世歌》等作品。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天王。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建都之后,洪秀全分兵占领长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并摧毁江南、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年),洪秀全诛杨秀清、韦昌辉,史称“天京事变”,随后,他迅速启用陈玉成、李秀成等新将领;并以洪仁玕为军师,推行新政。同治三年(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岁。其逝世后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在政治上,洪秀全完善职官制度,修建王府,确立五军主将;在经济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力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文化上,他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四书五经”;在宗教上,他维护拜上帝教的独立性,抵制列强的宗教渗透;在主权原则上,对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侵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四年,给中外反动势力沉重的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洪秀全为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乃至孙中山也自诩“洪秀全第二”。但洪秀全奉行的盲目排外政策和不切实际的纲领以及他后期腐化的生活作风等,都具有负面影响。

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哪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3)

本名:洪秀全

别名:洪火秀、洪仁坤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广东花县

人物关系

洪仁达

哥哥

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哪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4)

人物生平

屡试不第

嘉庆十九年(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于广东花县(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的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

道光七年(1827年),洪秀全15岁,第一次到花县参加县试,名列前茅。但到广州参加府试时,他落第了。次年,因家中经济拮据,他一面从事农业劳动,一面自学。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

南京市天王府遗址内的洪秀全像

道光九年(1829年),洪秀全应同学的邀请,到县城附近鹫岭古寺的私塾伴读。

道光十年(1830年),洪秀全因有学识被聘为本村塾师,开始了农村的教书生涯。

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他三次都在广州院试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我到人间来斩妖除魔。”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

洪秀全最初创教并非为了杀上紫禁城,造反纯属无奈

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哪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5)

创上帝教

道光十六年(1836年),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详读之后被宣扬上帝的基督教义所启发,萌发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以前大病时的幻觉对比,认为自己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上帝,并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虽然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对上帝的理解,称之为“拜上帝教”(也称拜上帝会)。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

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哪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6)

洪秀全最初在广州附近传教,但未取得成功。洪秀全遂说动好友冯云山撤了孔子的牌位,改奉拜上帝教,并向乡亲传播教义。其后,他又编写了《原道救世歌》等布道诗文,抨击社会上的种种邪恶现象,呼吁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建立起“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教义进行改造社会的活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春天,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再次参加了院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转至广西一带传教。洪不久便返回广东,冯留下发展,在当地的信徒日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至次年间,在家乡的洪秀全写下《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等作品。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初,洪秀全在广州的一所基督教堂学习了几个月,曾要求受洗,但教士认为,洪秀全对教义的认识不足够而拒绝了,于是其自行施洗。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10月,洪秀全其后再到广西会合冯云山,洪与冯云山在高坑冲信徒卢六家建立了拜上帝教的领导机构。他们决定向其他宗教和神权发起挑战。洪、冯首先拿香火最盛的象州甘王庙开刀,将甘王偶像砸碎,并宣布其杀母、藐视上帝等十大罪状。在冯云山的协助下,于当年内在广西桂平建立了“拜上帝会”,吸收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等2000人为会员。并陆续制订拜上帝会的规条及仪式。

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哪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7)

打碎甘王神像

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渐加深,洪秀全等人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决定反清,加紧准备。会众在下半年间陆续前来金田团营。

称王立业

参见:金田起义、太平军北伐、太平军西征

咸丰元年(1851年)十二月初十(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清廷急派钦差大臣李星沅赴桂镇压。李星沅急遣广西提督向荣率万余名清军围攻太平军,妄图扼杀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哪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8)

金田起义

咸丰元年(1851年)1月13日,洪秀全挥军占领商业重镇江口。2月18日,向荣进犯江口,遭到伏击,“官兵大半心寒”。只得改用“围堵”战术,阻扼太平军东进。洪秀全因粮食缺乏,于3月10日夜间率部撤出江口圩,西向转移,在武宣东乡据守。23日,洪秀全登极称天王,分封五军主将。

咸丰元年(1851年)4月3日,广西巡抚周天爵与向荣大举进犯三里圩,洪秀全、冯云山亲往前线督战,再败清军。清廷派大学士赛尚阿为新任钦差大臣,广州副都统乌兰泰帮办军务,增兵围剿太平军,6月9日,太平军败乌兰泰部于独鳌山等地,因清军重兵扼堵北路,洪秀全遂于7月2日向南突围,折回紫荆山。洪秀全将队伍分成前后两部:前军以莫村为中心,由杨、萧负责;他和冯云山统率后军干茶地设立总部,“前以新圩为门户,后以猪仔峡、双譬山为隘。”8月11日,因清军偷袭,猪仔峡、双髻山要隘失守。16日,洪秀全在茶地下诏突围。20日后军撤出紫荆山,归入新圩,继续与清军血战。9月11日夜间,太平军冒雨从新圩突围,15日,在官村岭大败尾追的向荣部清军。洪秀全号召全军“不贪生怕死,不贪安怕苦”,乘胜发展。9月25日,太平军一举攻克永安州城。在这里,太平军滞留半年多,进行政权建设。

咸丰二年(1852年)4月,城内粮草殆尽,火药告竭。4月4日,洪秀全向全军发出突围令,命令全军“男将女将尽持刀,现身衣着仅替换;同心放胆同杀妖,金宝包袱在所缓”,号召将士“欢喜踊跃,坚耐威武”,精装从简,“”放胆诛妖“”。5日深夜,太平军突破永安东路清军防线,向荣、乌兰泰紧逼追击,在龙寮岭消灭太平军后卫2千余人。全军将士义愤填膺,于大峒伏击清军,并乘胜北进,于4月18日进围广西省城桂林,并在南郊将军桥击毙乌兰泰。向荣匆忙守御桂林,太平军围攻一月不克,于5月19日主动撤围北上,6月3日克全州。太平军旋即北进,“欲直扑湘汉”,饮马长江。但在蓑衣渡遭到清军伏击,损失严重。冯云山不幸牺牲。洪秀全失去“板荡忠臣”和亲密战友。蓑衣渡受挫后,洪秀全率太平军从湘江东岸登陆,改由陆路入湘,于12日占领道州。杨秀清提出了进军两湖、东取南京的战略构想,重颁永安时期的《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等三篇檄文,揭露清廷的腐败统治,号召汉族民众起义,“肃清胡氛,同亨太平之乐。”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接着,太平军势如破竹,连克湘南州县。10月中旬,洪、杨亲率大军猛烈攻城。但太平军屡攻不克。 11月底,洪、杨撤围北上,12月初克益阳,旋东趋洞庭湖,于13日占领两湖重镇岳州,在此组建水营。17日,太平军分水陆两路向湖北挺进。

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哪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9)

太平天国起义,油画,宋征殷绘制

咸丰三年(1853年)1月12日,洪秀全率太平军攻克武昌,毙清湖北巡抚常大淳。2月9日,洪秀全、杨秀清统帅水陆大军,浩浩荡荡顺长江向东挺进。“沿江州邑,无兵无船,莫不望风披靡”。15日,太平军在湖北老鼠峡一带突破清军江防阵线,18日占领九江。24日克安庆,巡抚蒋文庆毙命。

咸丰三年(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斩清两江总督陆建瀛和江宁将军祥厚。29 日,洪秀全入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接着,又分军东征,攻克镇江、扬州。从此,太平天国革

命进入把胜利推向全国的新阶段。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 ,太平军继续西征、北讨和东进 ,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太平天国洪秀全在哪里(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0)

洪秀全玉玺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冯云山、萧朝贵已死,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主张把四书五经列为禁书,杨秀清不同意,借“天父下凡”迫洪秀全让步,后者只好同意四书五经在修改后可以刊印流传,然而,直至太平天国灭亡仍未曾刊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