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你不需要一直和别人说(有什么事情没人说)(1)

来分享一下亲密关系中的一些冷知识。

1.身体接触能够有效提升两个人亲密度。

在感情中,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升级关系的方式只有一种:表白。

表白不是发起冲锋的号角,而是宣布胜利的旗帜,指的就是表白的时机一定是确定对方对你有足够好感时,确认关系的举措,而不是在不确定对方心意的前提下,测试双方关系的方法。

升级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是主动的肢体接触,心理学也证明进行过肢体接触后,双方对于彼此的好感度都会增加。

Gueguen(2003)的实验发现,如果试验者轻轻地碰一下被试的胳膊,被试更愿意为作为陌生人的实验者捡起其掉落的物品。试验组愿意提供帮助的比率是93%,而控制组只有60%。

Vaidis and Halimi-Falkowicz (2008)让大街上的行人填写问卷。被触碰两次的被试比只被触碰过一次的被试更愿意配合填写问卷。当一个女实验者触碰一个男被试的时候,顺从率最高。

Gueguen (2010)的研究发现,男人容易把一个不带性色彩的轻微身体接触(触碰手臂)误认为带有色情意味。而女性被试在被轻触手臂后,也较愿意给在大街上邂逅的男性实验者留电话号码。

所以利用约会的时机,主动去牵起对方的手吧,如果她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你的肢体接受,再进行表白。

有些事你不需要一直和别人说(有什么事情没人说)(2)

2.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越付出,越在乎

合理化作用本质上是基于人内心的自我防御机制,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这种心理多出现在人们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失败或者错误的事情的时候,为自己找的合理化托词,目的是让自己更加心安理得,避免精神遭受折磨。

比如《伊索寓言》里那只吃不到葡萄就愤愤得说“哼葡萄是酸的其实我一点也不想吃”。

还有一种现代社会的悲剧案例,被性侵犯的女生,为了降低自己的愧疚感,很容易喜欢上侵犯自己的人。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要用到这个理论,只需记住一句话:越付出,越在乎。

当你开始为一个人付出的时候,比如ta生病的时候照顾ta,帮ta写ppt给ta修电脑等等。

这时候一定会产生一种自我合理化的思维:为什么我一直帮助ta呢?多半是我喜欢上ta了。

所以,如果想让暧昧期的ta更喜欢你,可以适当引导对方付出。

比如:我晚上睡不着,可以陪我聊会儿天哄我睡着吗?

有些事你不需要一直和别人说(有什么事情没人说)(3)

3.恋爱中的“墨菲定律”

在电影《星际穿越》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定律:越害怕发生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在恋爱中也存在这样的墨菲定律:在心仪的女生/男生面前,特别怕犯错,结果却往往容易表现刻意不自然,让对方对自己失去兴趣。

这一切都是恋爱中的得失心作祟,对对方的需求感太强,导致表现减分。

情深不寿,用情至深,态度会变得过于执着甚至偏执,心思会变得患得患失甚至脆弱。

如果你们还没在一起,那么必然会导致自我感动式的一味付出,渴求通过日复一日的追求去感动对方。

如果你们已经在一起,那么必然会因为对这段关系的期待过高,依赖过深导致对方在这段关系里疲惫不堪。

好的关系是基于共性和吸引,双方其实都会体会到轻松地愉悦,压迫,捆绑和一味付出只能让这段关系喘不过气来。

有些事你不需要一直和别人说(有什么事情没人说)(4)

4.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间歇性强化”的魔力。

只懂得一点心理学还非要去应用的人超可怕,他们看谁都像巴普洛夫的狗。

一句“表现好了给奖励,表现不好给惩罚”被奉为金玉良言,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没发现你的目标因此养成多好的表现欲。

所谓间歇强化,指的是一种偶然地或间歇地、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三只猫关在三个不同的装置中,第一只只要触碰按钮就会有猫粮,第二只触碰后随意给予猫粮,第三只无论怎样触碰都不给猫粮。

一定时间的驯化后,你猜哪只猫触碰按钮的频率最高。

第二只!

在感情中,没什么比这种随机性更让人欲罢不能。

不要每天都找ta聊天,每周都找ta约会,那样你会成为第一只猫。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爱情中都包含着一丝掌控欲,让ta看到得到的可能,但又不是每次按键都一定会得到正向反馈。

就连金莎都在《爱的魔法》里唱道:不是每一次的约会,你约我就出现;不是每一通的电话,你打了我都会接

杀人于无形的不是巴甫洛夫的狗啊朋友们,是让人纠结猜不透的猫挠心啊!

当然,这种东西只能偶尔五六次来一次,你用多了人家会觉得你神经病和你急眼的。

有些事你不需要一直和别人说(有什么事情没人说)(5)

5.补偿心理-利用好“心疼”去追求伴侣

决定两个人从朋友到恋人的瞬间,其实并不是棋逢对手的欣赏,不是心有灵犀的默契,更不死心塌地的付出。

而是哀婉,是心疼,是关系进退唯坚的时候,那一丝心酸和不舍。

心理学上来说,促使双方在一起的状态,不能只有正向情绪,在关键节点需要一些负面情绪的共情。

所以在两个人交往的时候,刚开始认识的时候都是展示给对方积极上进的一面,但也要适时去分享给对方一些童年辛酸经历或者过往心酸情史,会激发男性的保护欲和女性母性的一面,更容易让对方倾心。

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男人喜欢劝失足从良,这么多女人喜欢劝浪子回头的原因。

有些事你不需要一直和别人说(有什么事情没人说)(6)

6.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比你想象中还重要。

第一次与人短暂的谋面后,对别人形成的判断深刻而持久。

初期的认知在数月之后还会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在初次交往的时候如果十分厌恶某人,那么我们就会回避与他做任何进一步的接触。

然而,及时发现了新朋友的其他特点,第一印象仍然会持续影响着我们的评价。

研究者在正式安排大学新生的见面会之后发现,学生们最初形成的印象在9周后仍然继续影响彼此的情感(Sunnafrank&Ramirez,2004)。

在遇见一瞬间的时候,人们就会做出判断。

这里的"瞬间"指的是1/25秒,这是辨认陌生人面部表情是否愤怒所花的时间;

只要十分之一秒的考虑,人们就能断定陌生人是否值得信赖(Willis&Todorov,2006);

只要观察陌生人和异性5秒钟的聊天,人们就能确定ta的外向程度,良知水平和智力高低(Carney 2007)。

人们根据第一印象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有些事你不需要一直和别人说(有什么事情没人说)(7)

7.完美爱情=激情 承诺 亲密

一段完美的爱情是怎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给出过这样的结论,一段完美的爱情应该具备这三种要素:激情,亲密,承诺,也就是经典的“爱情三角理论”。

激情是爱情中的浪漫,性吸引力和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是双方三观契合的部分,即便剥离恋人关系,也是亲密的朋友。

承诺指双方对未来生活共同的预期,规划,以及相互之间的责任感。

只有激情,叫做迷恋;只有亲密,叫做友谊;只有承诺,叫做空洞。

有些事你不需要一直和别人说(有什么事情没人说)(8)

8.浪漫的爱情终会结束。

人们常说:爱情这种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或者说爱情终将变成亲情。

其心理学本质,是爱情中激情的部分,是会消耗殆尽的。

过去的你们,只要看到对方一眼就心跳不已,想了解对方的过往,爱好,对你的想法,每次沟通都带着期待。

但随着相处和了解,新鲜感减少,荷尔蒙分泌降低,激情燃烧殆尽,但是亲密和承诺又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一段亲密关系自然显得尴尬而古怪。

李宗盛的那首《阴天》里,也有这样一段歌词。

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

谁都以为热情它永不会减

除了激情褪去后的那一点点倦

所以一对夫妻能够恩爱一生,靠的其实主要是相扶相助的“义气”。

有些事你不需要一直和别人说(有什么事情没人说)(9)

9.男人解决问题,女人分享情绪。

男女思维回路是不同的,大体上来说,男人更偏向理性思维,处理事情更讲求逻辑,注重目标。

女人更偏向感性思维,面对事情更习惯注重感受,活在当下。

所以很多时候男女沟通不畅往往不是某一方不懂事,而是语言不通。

男人遇到苦恼的时候喜欢开启“洞穴机制”,也就是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待会儿消化烦恼,女人为了表达关心倾向于主动交流试图去打开男人心扉。

男人觉得:我应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跟另一半交流,所以下意识排斥沟通,会说出“你让我自己安静一会儿”类似的话。

女人觉得:缓解情绪应该通过交流,我关心你才试图走近你,你为什么把我推远,你一定是不爱我了。

这个时候双方对处理同一个问题的判断机制不同,从而导致了争吵。所以了解妹子喜欢分享情绪这个特质,聊天的时候多分享一些彼此的经历,能够迅速提升亲密度。

——观点来自约翰格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有些事你不需要一直和别人说(有什么事情没人说)(10)

10.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我知道你很爱这个姑娘or男人,但是记得,不要把TA当作你生活的中心,要让TA知道,除了ta之外,你还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当你觉得你的时间有一半以上是围绕着一个女人或者男人转的时候,也就离失去ta不远了

——沃·兹基·硕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