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海归”一词,意指回国积极投入市场化浪潮、进行独立创业或者走上专业技术管理岗位的留学回国人才。
“海归”曾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词,是人才市场高薪聘请的“香饽饽”。不过,最近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留学回国人员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68.9%的受访海归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另外,专业不对口现象在海归群体中同样明显。
留学平均每年支出30-50万人民币,整个留学过程往往花费上百万,如果仅从月薪方面考虑,还有必要再出国留学吗?
近半“海归”初就业工资低于6000元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初次就业的工资分布中,6000元及以下占比最多,为44.8%,其次为6001~8000元,占比22.7%。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当被问及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是否一致时,认为高于期望的仅为1%,认为基本符合的占比30.1%,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的占比68.9%。
而这一薪酬水平与国内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相比也不算低。《2017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53.7%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实际签约月薪集中在2000~3999元(税前)。专家表示,由于海归人员的家庭环境普遍较好,前期投入较大,再加上对国内的就业环境缺少了解,对薪酬水平有较高的期待。
不过顶着“海归”的头衔,仍然比较容易在国内谋得职业。调查显示,38.6%的受访海归用1~3个月就能谋得第一份工作,而花费1个月以内的占32.1%,花费3~6个月的占18.5%,花费6~12个月的占7%,花费1年及以上的占3.8%。
总体上,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认为收益大于成本的占36.3%,认为收益成本相当的占18.1%,认为收益小于成本的占27.3%,说不清的占18.3%。50.1%的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提升,44.8%的认为基本没有影响,剩余5.1%的海归人员认为留学背景不利于个人职务晋升。
海归回国之后,50.5%的受访海归表示能顺利融入国内生活与工作,认为虽有困难但能逐渐克服的占比44.7%,4.8%的海归表示始终无法完全融入。
就职行业方面,海归们偏好在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创业。主要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占比为15.5%,紧随其后的是金融业,占比为14.6%,文体教育/工艺美术占比为9.9%。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调查中,创业的受访海归仅占7.9%。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海归人员在回国之前最渴望获得的四项服务,分别占比19.8%、19.8%、19%和18.7%。
留个学,到底要花多少钱?
几年前,在匹兹堡一所公立大学就读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在网上po了一张消费清单:
一个学期学费1.7万,按每年10%涨幅,1.7*2 1.8*2=7万美元,是两年的学费。
生活费租房子,煤气水电全包了已经还是合租,平均420,两年共1,0080美元。
吃:每个月花费在吃的(自己做)200美元到300美元,(因为美国转基因食品猖獗,所以有时候到 whole food 买)两年3600美元。
网费一个月30元,除非你不开通:两年360元。当然有套餐。
手机通信:ATT 是最贵的,只舍得用 Tmobile 的话,25元和别人一起的套餐,另外加15元全球电话,40元*24=960美元。
上面全部加起来约8.5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也快要将近60万,而这已经是过得最省的方式了。
这样算算好像勉强还能承受。但这不仅是多年前的消费水平,而且只清算了学生最基本的开销。如果加上课本费用(而且这费用还真不小),偶尔出去吃几顿(每顿大概也要40多美金),还有一些穿的用的和社交往来……这对于多数小康家庭来说,也绝对是一笔不少的开销。
此前,一项统计显示,中国学生自费留学的花费少则60万-70万元,多则120万-200万元。如今随着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热情日益高涨,留学费用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5年,留学生给美国贡献金额达358亿美金,其中中国留学生无私奉献了至少114亿美金。
《环球时报》2014年曾发过一篇报道,采访了当时在纽约大学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Z。当年他的学费4.7万美元,住宿2.4万美元。“纽约是个高消费城市,所有费用加起来8万美元都打不住。”
还有一名哈佛本科在读的中国留学生X,他每年需要交学费6万美元,生活费约2万美元。读硕士或博士需要的费用会相对低一些。
F从南加州大学硕士毕业已经两年,也成功拿到了工作签证。他大概算了算在美国这段时间的糊涂账,怎么都要超过百万人民币了。
“现在为了拿绿卡每个月就3000多美元收入,不知什么时候能给家里收回‘成本’。”
“海归”不再是香饽饽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
历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和增长情况(图自中国教育在线)
同时,“海归潮”越来越明显:2007年,留学归国与出国留学人数占比为30.5%;到2011年,这一比例达54.8%,2016年,我国留学人数增至54.45万人的同时,海归则达43.25万人,归国与出国人数比提高至79.4%。
历年留学归国与出国留学人数比(《财经》杂志制图)
张卓娅是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在今年7月份新华社的一份采访中,她表示,三四年前,收100份简历只有五六个海归,现在100份简历中可能有约20份是海归投送的。
一家知名美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赵蕊说,“外企现在更加注重本土化,有的连英文面试都取消了,只要求简单交流和读懂英文邮件。”赵蕊说,除少数顶尖商学院外,他们现在更加偏向招聘能脚踏实地的国内毕业生。
“海归”走下神坛,除了数量激增外,留学生的良莠不齐,也是其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国际关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魏斌认为,如今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但一些学生只是在国外“混”来一个文凭,没有真才实学。
“留过学不等于就是人才,就像大学生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与天之骄子画上等号。”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王辉耀表示,“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归‘不行了’。留学生出精英的比例仍然很高,他们仍然是优秀的群体。”
不同学校毕业的“海归”在职场上的表现也印证了这样一点: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百强名校背景的“海归”平均年薪是20.9万元,比普通院校要高出12.7万元。
海归平均年薪(制图:《财经》杂志)
随着一些发达国家教育产业化,留学门槛逐渐降低,相比找工作和国内继续深造,出国留学成为有些人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此背景下,“海归”们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确实存在,但相比国内“严进宽出”的高校教育,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学生,在思维方式、语言文化、国际视野、创造性、独立性等方面仍具有优势。
《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如20%的单位认为海归员工在本单位的晋升更快捷,17.5%的单位海归员工的工作岗位更核心等。
图自《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海归”们整体素质有所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名校毕业、能力较强的留学生依然是职场上的“香饽饽”。
毕业于普通海外高校,或者纯粹是为了“镀金”的“海归”,则很难再利用留学背景获得加分。
媒体报道截图
职场上,“海归”光环、名校光环,或者任何其他光环,只能锦上添花,真才实学、个人能力才是职场上的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财经综合:广州日报、中国网、时代周报)
【原标题:近半海归月薪不到6000!还有必要再出国留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