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晚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内,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演出的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成功上演“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当这段悠扬婉转的经典旋律响起,台下观众便情不自禁地随着旋律轻声哼唱起来,整场演出精彩纷呈,掌声不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1958年洪湖赤卫队歌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58年洪湖赤卫队歌剧(歌剧洪湖赤卫队进京献礼)

1958年洪湖赤卫队歌剧

10月5日晚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内,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演出的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成功上演。“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当这段悠扬婉转的经典旋律响起,台下观众便情不自禁地随着旋律轻声哼唱起来,整场演出精彩纷呈,掌声不断。

1959 年10月,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首次进京演出,一炮而红,传唱不衰。《洪湖赤卫队》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歌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代中华儿女青春记忆,见证了新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再次赴京,于10月5日、6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再奏革命浪漫主义的华彩乐章,这也是该剧进京首演60周年后的纪念演出。

演绎红色故事,唤醒音乐记忆

歌剧《洪湖赤卫队》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在湖北洪湖地区,红军在与敌人的拉锯战中暂时撤离,地方革命武装洪湖赤卫队在韩英和刘闯的领导下,与国民党保安团和当地湖霸彭霸天巧妙周旋,沉重打击来犯敌人的故事,凸显了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与广大百姓的鱼水情深。

《洪湖赤卫队》的音乐吸取了湖北一带的民间音乐素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采用具有浓郁湖北地方风格的荆州天沔花鼓和民间流传的小调为素材,借鉴了西方歌剧在表现手法上的戏剧性与音乐交响化的优点,成为具有强烈民族个性、气势恢宏的歌剧交响音乐,动人心弦地呈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壮烈情景和英雄人物的献身精神,至今听来依然充满魅力。剧中的著名唱段《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铭刻于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

辉煌六十载,打磨一甲子

自1959年10月首次进京演出以来,《洪湖赤卫队》已演出了3000多场,创造了新中国创作剧目上演最高纪录。60年来更是屡获大奖: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被观众誉为“20世纪华人经典歌剧”之一;2011年在第一届中国歌剧节上,荣获优秀演出奖第一名;2012年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7 年入选第三届中国歌剧节;2018 年入选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

傲人的成绩并没有让《洪湖赤卫队》停下不断打磨的脚步,随着时代的变化,该剧也在不断创新,重新打磨。歌剧《洪湖赤卫队》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先后进行了三次复排。本次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是基于1999 年复排公演的《洪湖赤卫队》,但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剧情得到浓缩,台词得以精简,舞美更加精致,配器更为整齐,时长缩短为两个小时,大家耳熟能详的《洪湖水浪打浪》更是被改编成了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大大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每一次再攀高峰对于《洪湖赤卫队》来说都是一次蝶变,60年来,《洪湖赤卫队》已在国内外巡演超过3000场,优美动听的旋律荡漾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间。

研讨再提高,攀登新高峰

艺术无止境,峻岭待攀登。虽然《洪湖赤卫队》每次上演都十分火爆,每次都能引起全场大合唱的场面,但是,“洪湖人”没有安于现状。为了攀登艺术高峰,打磨传世精品,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于10月6日在北京召开首演60周年专家座谈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该剧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经典剧目的传承和创新等内容召开讨论。

年近九旬的表演艺术家乔佩娟是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第一代“小芹”,她曾观看了《洪湖赤卫队》1959年在北京的首演,至今印象深刻。此番再度观看该剧,乔佩娟认为,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艺术成就,《洪湖赤卫队》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历史地位。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研究员王祖皆指出,歌剧《洪湖赤卫队》最大成就在音乐上,音乐与戏剧完美结合,音乐戏剧性和戏剧音乐性充分表达,如《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大雁南飞》《洪湖水,浪打浪》《这一仗打的真漂亮》等唱段写得非常精彩,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这是很罕见的。应该说歌剧《洪湖赤卫队》成功经受住时间、历史、人民群众的考验,今天仍在被重读,仍具有无穷魅力,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作品。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也认为,编剧与作曲的协作是使戏剧与音乐有机结合的成功经验。《歌剧》杂志主编游暐之用戏、音、情三个字总结了《洪湖赤卫队》长演不衰的原因,她认为《洪湖赤卫队》有一个好故事,有动人的音乐,还有饱满的真情实感。

一甲子弹指一挥间,“洪湖浪打”六十载,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