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3个月内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

怎么样才能系统的学习心理学?

建议30岁前必看的书。

收藏夹 整理(建议你也清空一下收藏夹)(1)

相信大家一定看过类似的话,也收藏了不少文章、课程、干货、书籍,但收藏了之后还有多少人会将文章翻出来看一下,回顾整理一下呢?

我,就是那个从不整理的人。

收藏夹 整理(建议你也清空一下收藏夹)(2)

所以,这两天抽空回顾了下收藏夹,删除了觉得不会再看的内容,并且列了一个学习计划。

收藏夹 整理(建议你也清空一下收藏夹)(3)

虽然清空了收藏夹对内存、手机的运行速度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却觉得舒服了许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好比微信的列表,不是添加的人越多越好,

当你的好友人数过500,过1000,甚至马上到5000,会发现其中混杂着许多话也没说过的陌生人、不会成为客户的路人、还有各种各样的微商、店铺小二等等。

以前参加集赞活动的时候,总觉得好友列表的人数不够多,等哪天想找一个人却想不起来备注了什么时,翻着一眼下去大半不认识的人,会不会头疼,什么时候加了这么多人,会不会发朋友圈都变得小心翼翼。

记得之前有段时间很火的清理朋友列表,筛选出真正在联系的,需要联系的人,可能就这么十几、几十个,多了也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交往的时间是相互的,分配给每个朋友的时间也不多,更何况是好朋友了。

收藏夹,也是类似的道理,

看的时候总觉得,这个说的有道理,好像挺有用的,收藏一下,想着用到的时候再翻出来,不至于找不到,于是收藏夹越加越多,分类越来越乱。

然后,就像我这样,越来越多,却从未再看过。

收藏夹 整理(建议你也清空一下收藏夹)(4)

但是,收藏并不等于学习,更不等于学会。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当看到XX收纳整理术、XX记忆宫殿法、XX时间管理法等等,总是会下意识的先点一下“收藏”。

确实,这一个小小的按键,给了我们许多的便利,但其实也给我们无形之中增添了许多的焦虑。

:看,我收藏了这么多,我都学习了!

可事实上呢,什么也想不起来,什么也说不出来。

收藏夹 整理(建议你也清空一下收藏夹)(5)

图书馆的分类法,在经过历史的积淀后,已经相对完善,且值得我们学习,逐年累积的书籍,就好比我们加入收藏夹各种各样的“知识”,通过分类编码,每本书都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但在成千上万本书中也能方便的查找获取。

这样看来,收藏其实并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有效的收藏。

其实,我们看过的大脑都会有记忆,只是没有整理,这段记忆也不知道被存储到什么地方了。

改变这一切,就要从打破“收藏从未停止,行动从未开始”的习惯开始,我们总是怕麻烦,想着收藏了“以后”再解决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第一步就是“停止”无意义、无休止的收藏,养成不怕麻烦的习惯。

将干货加入“收藏夹”前,先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有需求,什么时间会再仔细阅读、思考,化为己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经过第一步的筛选收藏后,便要开始“行动”起来,这里的行动也分两步,一是输入学习,二是转化输出。

筛选后的“干货”我们一定要学会分类整理,具体的分类方法就不展开讲了,网上有许多大神的分享,大家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行学习、调整即可。

分好类,学过习,那就要将知识用起来,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

收藏夹 整理(建议你也清空一下收藏夹)(6)

最好的学习就是将自己的所学,通过自己的方式,教给别人,这样才能深度的激活大脑的潜力,开发大脑的活力,将知识化为己有,“刻苦铭心”。

最后,引用人民日报上《你存资料的样子,有点像“囤货大妈”》的一句话

学习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但囤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莫要为将来的积累而错过当下,否则,占有资料的满足感和缺乏知识的恐慌感,只有一步之遥。

希望大家不要被这互联网的信息所淹没,保持自己的思想,

学你想学的,用你学会的,

每天都能进步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