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1)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2)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3)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4)

先锋陈家铺平民书局 摄影:侯博文

浙江省松阳县陈家铺村是个有故事的小村子,这里不仅是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崖居村落,同时也曾是松阳最穷的村庄。

回忆起2016年初第一次看到陈家铺村的感受,建筑师张雷停顿了一下,说:“就像回到家一样亲切,好像很久之前就来过,在那个季节,那个天气,还有遇到的那些人。我当时就想为这个地方做件事情。”

2016年5月,“先锋陈家铺平民书局”项目正式启动。两年后的2018年6月,书局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建筑师张雷同先锋书店关于乡村书店项目的第二次合作;同时,“陈家铺平民书局”也是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的第三家乡村书店。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5)

陈家铺村远景 摄影:侯博文

崖居山村的平民图书馆

想要来到陈家铺村,需要先到达丽水,从丽水高铁站坐大巴,到松阳县再转出租车,沿着盘山路往上三十多公里,爬到山顶就到了。

陈家铺村实际常住居民只有一百多口,主要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交通不便,地少人稀。先锋书店的第三家乡村书店便选址在此。

“陈家铺虽然贫乏,但却是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是一片丰饶之海。”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这样解释他的选址。的确,陈家铺村所代表的是经过几百年时间洗礼的崖居式古村落。整个村落倚靠着海拔800多米岩石构造的山崖,被梯田、竹林、古树、山峦簇拥;面朝峡谷,一年有200多天可见波澜壮阔的云雾景观;上百幢由泥土、木板、青砖、石头建筑的传统房屋,沿着山崖向下延伸,产生了落差达200米的聚落景观。陈家铺村,堪称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典范。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6)

陈家铺村的崖居聚落 摄影:侯博文

“陈家铺平民书局”建在悬崖边,由依崖而建的村民礼堂改造而成,这间礼堂是当年村中条件最好的房子。建筑师张雷将个人风格谨慎地藏匿于地方工匠传统之中——材料恪守地方原则,并用手术刀般精巧的手法处理和自然相关的开放性。

结构上,张雷保留了村民礼堂原有的二层木结构空间格局,通过增加木屋架的联系杆件增强结构稳定性,通过增加高窗和局部扩建的方式增强空间开放性。改扩建增加的部分仍然采用当地工匠熟悉的木结构。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7)

木结构及新加的杆件©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体量上,张雷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加的三处空间,新加空间巧妙地介入了原有空间,拓展开放性的同时,依然附着并强化了原有建筑的秩序。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8)

三处新加的空间©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设计在其西南角增加的玻璃盒体,打开建筑空间的同时,几乎完全延续了建筑外部的建造特征。外立面使用村民惯常使用的山棕麻绳弱化体量感,麻绳的“虚”和夯土“墙”的实相得益彰,能够表现乡村建造自然质朴的手工感。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9)

西南角玻璃盒体室内,立面使用山棕麻绳 摄影:侯博文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10)

西南角玻璃盒体与观景平台 摄影:侯博文

加建的屋顶平台突出于建筑之外,现在是村中的最佳观景位置之一,远看松古平原,满目清翠。观景平台使原先较为封闭的礼堂变得更具公共性,同时与西南角玻璃盒体一同回应了外部景观的开放性。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11)

阶梯阅读空间,通往观景平台 摄影:侯博文

在建筑内部置入的半透明盒体,位于两层空间的正中心,贯通至屋面天窗,成为自然光的容器。玻璃、阳光板等纯净透明材料作为传统木结构的背景被使用,空间的划分组织依然附着并强化了原有传统材料的形式秩序。灰泥、原木、麻绳等材料在对比之下物质性越发强烈,原有木屋架的次级联系杆件被大量增加,形成空间柔和深邃的界面,顶面成为一个逐渐消失的边界。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12)

书架与盒体,顶面成为逐渐消失的边界 摄影:侯博文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13)

在建筑中心置入半透明盒体 摄影:侯博文

在空间感受上,张雷处理的两个重点都与光的引入有关:一是在建筑墙体和屋顶交接处留出60cm高的采光带,光带四周贯通,透明的玻璃强调了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的联系,使四坡瓦屋顶变得轻盈,原本封闭厚重的建筑有了开放的时尚气息;二是局部抬高屋脊中部,以亮瓦间隔的方式将光导入室内核心区域,天光通过天窗亮瓦将木盒子变成柔和的光容器,这里随即成为内部空间的中心,在“冥想”功能主题的引导下,书局的仪式感在这里达到顶点。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14)

书局墙体和屋顶之间的高窗 摄影:侯博文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15)

木盒子成为光的容器—冥想空间 摄影:侯博文

在室内流线上,对称布局的基础上,相对独立的三个楼梯台阶引导的三条起伏竖向动线,形成视觉和穿行体验的复杂性:静谧而开放,围合又通透。作为浏览、阅读或交流的每个空间,都有其明确的围合边界,同时保留读者和自然、读者和空间、读者和读者之间对话的透明性。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16)

书局内部空间 摄影:侯博文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17)

书局内部空间 摄影:侯博文

张雷的设计,克制地调节内部光线和外部景观的戏剧效果。新的书局,之前的礼堂,以及周围更加年代久远的老村子,形成了连续生长的聚落文脉肌理。张雷说:“我们希望通过加入最小、最少的新元素,让老房子好用,保持老房子质朴、传统的气质。”

张雷: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

张雷是最早一批中国的独立建筑师代表,作品屡次获得国内外建筑大奖。继混凝土缝之宅、诗人住宅、万景园教堂等一系列精彩作品之后,他的一部分精力转向了乡村。

张雷喜欢乡村,作为建筑师的他用职业的方式接触乡村。张雷说:“那些无名建筑充满了生命力,几百年来仍在被使用,村民像祖先一样在里面繁衍生息,交织着他们日常的喜怒哀乐。”

在“陈家铺平民书局”之前,张雷在浙江桐庐刚完成可持续乡土建筑研究——“莪山实践”。从2013年到2018年,张雷一口气做了五个项目:用传统夯土技术建造的民宿、土屋改造的艺术酒店、老民居改造的先锋公益图书馆、莪山乡的文化博物馆以及利用石材废料为当地畲民建造的当代民居。那些年里,张雷深入云夕戴家山这个安静偏远的畲族古村,他得以体验到最朴素简单的生活,云夕的人情味更让他有了一种归属感。

同时,当地村民无穷的创造力也带给他灵感,张雷谦逊地思考 “怎样让所谓的新设计成为村民生活的背景,用村民盖房的方式去建造,只是把舒适性的空间要求结合进去”。他希望自己的设计“好用、耐看,让当地的男女老少都喜欢”,这是张雷最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

张雷的初心,使得他造的房子充满了魅力,“莪山实践”系列在没有宣传的情况下成为了“爆款”,这些民宿、酒店和书店源源不断地给山村带来游客,也让村里的年轻人回流,村落经济的构成发生了改变。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18)

改造中的平民书局©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缔造一个鲜活的世界

2018年6月中旬,“先锋陈家铺平民书局”正式对外开放。原陈家铺村支书鲍根余返聘到书局工作,他已是一位七十岁的“老同志”,从项目开启之初便给予积极支持,经年累月地组织村民从山崖外将货物肩挑手拎到书局。老人早已把书局看成了扎根在村里的一部分。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19)

当地村民担书上山©先锋书店

同年11月,“小同志”立夏作为店长也来到了陈家铺村,在“老同志”鲍根余照应下,立夏真正融入了乡村生活。近四年的时间里,村里的人习惯了有书店的日子,而山外的书迷则通过立夏发布在媒体平台上的视频,和陈家铺村不断产生着新的联结。年轻的立夏说,“当一回大山的孩子,是一种难得的福分。”

在“老同志”与“小同志”搭档四年间,这座悬崖上的书店取得了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成功。书局除了给村中的老人和孩子提供基础设施,每天都要接待数百位来自远方的客人。“先锋书店”也定期邀请著名作家、诗人来书店分享,书局对面的一栋民居后来也被改造成“陈家铺作家写作中心”供他们来山村常住。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20)

孩子们在阶梯空间阅读©先锋书店

无疑,建筑师张雷为更多生动场景的发生创造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平台,而以“先锋陈家铺平民书局”为景窗,游客和村民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山村,不一样的自然,以及不一样的世界。有生命力的建筑不会随时间过时,相反,它会随环境生长,缔造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动细节的世界。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21)

阶梯阅读空间与窗外山景 摄影:侯博文

项目名称: 先锋松阳陈家铺平民书局

项目地点: 浙江松阳

项目功能:文化

建筑规模(面积):338平方米

设计/建成时间:2016/2018.6

设计单位: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张雷、戚威

设计团队:马海依、洪思遥

项目摄影:侯博文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22)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23)

建筑师张雷©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VISION:2018年前后曾涌现出一波“乡建”热潮,也是在这一时间段中你完成了“莪山实践”和松阳陈家铺的项目。请谈谈你对“乡建”的观念。

张雷:我最早的乡村项目是从浙江桐庐开始,那是2013年。我说我们到乡村去,是建立一种关系,一种好的关系,一种能够交流的关系。我做的建筑是可以互动的平台。某种程度上的确实现了一些“热度”,但我们是非常认真低调在做的。

我们需要到乡村中学习,在陈家铺村,我们和负责施工的木工匠人讨论屋面方案,和当地的老人学习打棕绳。城市的需求和乡村的需求是流动和碰撞的,这对双方都有启发。敬畏自然,尊重环境,理解乡村生活,是乡村建筑实践的基础。

VISION:作为一位职业建筑师,请分享职业生涯中影响你最大的一件事。

张雷:我最早的乡村项目在浙江桐庐,一开始我只是以建筑师的身份介入的,不过随着项目的推进,我更多地介入到了云夕戴家山的规划当中。我还在那里找到了我现在的合伙人雷晓华(小熊),雷晓华最初是我们的客户,委托我们做了云夕小熊堡,小熊堡原先是她家的老宅,改建后成为一家民宿。

这是一种奇妙的相遇,我在戴家山里找到了一位自小在村中长大、没有学过建筑的建筑师做我的合伙人,她是非常有才华且很特别的人,我认为雷晓华会成为比我厉害得多的建筑师。我们的职业生涯都发生了转变,在云夕戴家山的工作得以让我们有机会在项目中交流。我们工作室的名字现在就改成了“张·雷设计研究”,“雷”就是指雷晓华。

VISION:作为建筑学教授,请送一句话给即将毕业的建筑学同学。

张雷:到农村去,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24)

建筑师张雷与书迷们在阶梯阅读空间©先锋书店

世界最美书店古建筑(在悬崖上为一百位村民建一间书店)(25)

书局与群山 摄影:侯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