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次演出当中,演员都会设计角色的动作及表达的方法,而这设计又必然要配合角色及导演的镜头表达。好的设计不但要能突出角色,还要有利于与下一场景的情绪衔接,把角色的人生及经历画成一条完美好看的曲线。

电影《赎罪》(Atonement,.2007)中,男主角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与女主角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因小误会而吵架,男主角决定写一封道歉信给女主角。导演以碎镜拍摄男主角构思道歉信内容的情况,时而转椅、时而仰头、时而抽烟,有个镜头是他坐于椅上伸直脚,做了一个拉筋的动作,连串的动作必定不是偶然的,这些动作是要带出主角那年少轻狂的个性,即使是道歉也不是一般的传统严肃,亦因为他的轻狂而玩味性地写出一段带有性变态的句子,而这段句子最后被错放在信封里送了出去,造就后来连串不幸事件发生的种子。男主角带着信离开房间的时候还用信封轻敲门边,当中再加强主角那年轻轻佻的感觉。连串的设计既表达出角色的性格,亦与角色接着遭遇的沉重坎坷形成强烈对比,精彩突出。

詹姆斯·麦卡沃伊还有一个反应是可供研究的,就是当所有人都以为詹姆斯是性侵犯小女孩的嫌疑犯时,他刚好找回离家出走的李生兄弟回家,其时所有人都走到门外等他,而他走入镜前,看着女主角的反应是轻松微笑。其实他这个反应可以有两个选择:因为当时那么多人站在门前,而当中包括有警员在内,他大可是一个惊愕的奇怪状。表示不知发生什么严重事情的反应,目能选择做出一个因寻回离家小孩而欣然开心的反应,这选择确是比前者优胜多了。因为这开心反应与紧接着被带上警车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亦因为他的开心反应而更令观众担心他的危险处境,当中加强了追看的可观性。

《赎罪》的确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无论编、导、演三者都同样出色,作为演员,真的羡慕詹姆斯·麦卡沃伊能够演出这不平凡的角色,当中感人的演绎,令人回味再三,挥之不去!电影中还有两场令人感受颇深的戏。

其中一场是有关情侣重逢的戏,虽然是爱情悲剧的必然场景,但精彩的演出依然是扣人心弦的。男主角因自愿参军出征而离开牢狱生涯,临出发前于餐厅巧遇当了护士的女主角,当下两人坐下来诉说衷情。其中二人的情绪转变及形体设计都是可供研究的。

久别相逢,内心当然有说不完的话;但离别多时,又难免有点距离与生疏,那么该如何开展这场戏呢?电影里就由女主角替男主角的咖啡加糖开始,女主角已忘记了男主角加糖的习惯,需要男主角做出提示,这设计正好表示了双方的隔膜,而打破隔膜的动作,就是当男主角左手以茶匙搅动咖啡的时候,女主角主动提着男主角放在台面的右手,这时,男主角搅咖啡的动作开始慢下来,最后左手“跌”在杯旁。请注意,那是“跌”在杯旁,而在“跌”之前,其左手还要轻轻碰到杯边,这短短的一个动作,其实包含了丰富的情绪:再次接触爱人的手那份触电的感觉,内心想表达但又不敢表达的情感被那温柔的手掀动,于是崩溃的情感宣泄,就由软弱无力而瘫痪跌倒的左手开始,接着就是男主角诉说事件的遗憾及对女主角的深情,整场戏正因为有好的演出设计,而推展顺利,一步一步地把男女主角及观众都拉到那情感当中,真挚感人。

而另一个感人及可供参考的场景,是最后有关女主角的妹妹,即那诬告男主角的小说家老了后,接受访问时从头细诉整件事的始末及自己的内疚。导演就只用了几次慢推靠近的特写镜头,让演员充分表演及控制整段的节奏。观众大可以看到她掌握节奏的能力,什么时候要慢,什么时候要停,全都配合她对白中内容的严重性,通过她的眼球转动及停顿,观众就跟她一同回到过往的事件上面,历历在目。

好的演出是:演员看到的,观众就会看到;演员能感受到的,观众都会感受到。演出不求虚伪掩饰,但求感同身受.

角色怎么设计(为角色设计动作)(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