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已过去了43年,但伟大的领袖、导师和诗人毛泽东主席,依旧活在每个人心中,这种怀念,可以穿越浩淼的时空,可以历经时代的风雨,经久而永恒。

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毛泽东主席的经典之作《沁园春·雪》,以缅怀一代伟人的卓越功勋,感谢毛泽东主席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推翻了剥削阶级和奴役压迫,建设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新社会。

沁园春·雪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2;大河上下,顿失滔滔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4,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5,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6。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7。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8;唐宗宋祖9,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从毛泽东的沁园春(从毛泽东的沁园春)(1)

词句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2.惟余:只剩下。余:有版本作“馀”。莽莽:即茫茫,白茫茫一片。形容空旷无际。

3.顿失:立刻失去。顿:顿时,立刻。滔滔:滚滚的波涛。

4.原驰蜡象:作者原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驰:有版本作“驱”。蜡象:白色的象。

5.须:待、等到。

6.“看红装”二句: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的外衣,格外娇媚。红装:身着艳丽服饰的美女。一作银装。妖娆(ráo):娇艳妩媚。

7.竞折腰:争着为江山奔走效劳。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8.“秦皇汉武”二句:是说秦皇汉武,功业甚盛,相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秦皇:秦始皇嬴政,秦朝的创业皇帝。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9.汉武:汉武帝刘彻,功业甚多:对内,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格禁止诸侯王参与政事;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从而形成内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为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

10.唐宗:唐太宗李世民,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的创业皇帝。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11.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逊:差。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12.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以后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13.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铁木真经过一系列战争,在1204年基本统一蒙古高原诸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即皇帝(汗)位,建立大蒙古国。建国后,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颁布《大扎撒》。经过多次的对外战争,他占领了东亚金朝的大片领土,并灭亡西夏、西辽及中亚的花剌子模,其征服足迹远抵黑海海滨。1227年,铁木真在西夏投降前夕病逝,终年六十六岁。临终前定下“联宋灭金”的战略,死后被秘密安葬于起辇谷。

14.“只识”句:是说只以武功见长。识:知道,懂得。雕:一种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 [2]

白话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3]

手迹

一九三六年二月。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队伍在陕甘根据地稳定并有所发展,为达成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任务,中共中央决定东渡黄河。二月初,适逢大雪,毛泽东登高望远,追古思今,写下本词。

一九四五年八月底,参加重庆国共和谈期间,应民主人士柳亚子相邀,本词得以发表并传抄,一时名噪全国,脍炙人口。

词的上阕写景为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

“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高大挺拔的形象。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欲与天公试比高”,体现了毛泽东蔑视天公的权威的大无畏的胆气和勇于胜利的决心,展示了傲然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高大形象和浩然之气。

少年毛泽东即胸怀远大的抱负。1910年,在湘乡县东山学校读书时,他曾作《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少年豪气,喷薄而出。后来,他在学习笔记《讲堂录》中,摘录孟子的话自勉:“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学生時期,毛泽东咏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土地革命時期,他写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告诉那些有悲观失望情绪的人,中國革命必能成功。抗日战争時期,他写出《论持久战》阐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解放戰爭時期,毛泽东依据政治、经济、军事原因,坚定地指出:“我們是能够战胜蔣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朝鮮戰爭爆發后,毛澤東一眼看出它是鋼多氣少,果敢作出抗美援朝的決策,指出:“隻要同志們堅決勇敢、善於團結當地人民,善於和侵略者作戰,最后勝利就是我們的。

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

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婉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冰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般的大象在奔驰,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

“山”“原”写景物,“银”“蜡”写颜色,“蛇”“象”写形状。“舞”“驰”二字写出了动态。把本来是静的景物写成动的形象,使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达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这使人想到革命的人民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敢于胜利的革命斗争精神。“须晴日”,表达出对未来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祖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物,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竞,就是“争着”。

“惜”是什么意思?它贯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

“输”“逊”是什么意思?都是做“差”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识”说明了什么?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华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汉武帝时期是汉朝最强盛时期,唐太宗有著名的贞观之治,唐朝兴盛时期。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日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烧”的光辉的明天。

当时,毛泽东带着势力微薄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微不足道的武装力量,而且刚从雪山草地中走出不久,也还丢失了中央苏区、鄂豫皖、左右江、黔东、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刚站稳脚跟,图谋发展的阶段,就对中华民族和这片土地做出了诗意的预言,这不仅是对共产党及其武装的自信,更是对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命运总结启发后的自信,是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了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自信。

作者以顶天立地的视角来俯身端详脚下这片土地,因此,触目之下,纵横千万里,万物都像沙盘上的景物般渺小,在大雪纷飞中活灵活现,动静相宜,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雪天如此壮观,晴天更加妖娆,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阕由“江山如此多娇”引发思绪。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作者以历史上最杰出的五位历史人物来衬托今天的主人翁。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开疆拓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这片土地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但毕竟是历史人物,受历史所限,要么以文治见长,要么以武功见长,不能全方位地把中华民族和这块土地带到更加繁荣昌盛的地步。因此,面对日本的侵华野心,国内军阀混战,历史的重任落到了眼前。当然,作者心目中,历史的重任肯定是落到了共产党人身上,共产党人一定能带领中华民族和这片土地走向繁荣富强,超越历史人物的所有成就。毛泽东通过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略输”、“稍逊”、“只识”评价,饱含战胜日本侵略者、实现祖国统一、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团结振兴、人民幸福安康的豪壮的远大的抱负、强烈自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沁园春·雪》毛泽东的博大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他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他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