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了,流行的疾病比较多,如腺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等,他们的共同症状都是发烧。发烧也是让各位爸爸妈妈们最为焦虑的事情,生怕处理不好,影响孩子脑子发育。

小小(化名)最近也中招了,起初的症状只有发烧,不过因为是第一次出现发烧的现象,小小妈妈也有点焦虑。不过平时活跃在各大育儿群里的小小妈妈,突然想到一个群里某位妈妈说的,发烧的时候让孩子多发汗就退烧了,把空调关上,盖上被子。想想我们大人发烧的时候,都会打冷颤。

想想挺有道理的,就这样30多度的天气,空调也关了,孩子身上还盖了一床棉被。没过多久她就发现了不对,孩子脸红通通的、睡觉也是烦躁不安的、体温一度飙升,这才赶紧将小小送到医院。幸亏到医院比较及时,孩子在医院治疗后,也平安出院了。

一出汗就退烧了(隔壁群妈妈跟我说出汗就退烧)(1)

今天我们就来掰扯一下“出汗”与“退烧”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白,不是因为出汗才退烧,而是因为退烧才出汗。

为什么成人寒颤要裹被子,儿童不能捂?

发烧有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人体内是有体温调节中枢的,可以让体温维持在正常。当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的时候,机体会调动免疫细胞,对这些致热源对抗,身体表现出体温升高的现象。

体温上升期

相当于致热源vs免疫细胞初期,战争的号角刚刚拉响。机体也会“智能”的将体温调定点升高至39℃,但是体温还在37℃,这个时候就要开启产热模式。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毛孔关闭,都是为了减少散热,人体就会表现出寒颤等冷的感觉。

这个时候给病人裹上被子,可能会舒服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捂汗”的说法一直在家长中传播。也不能怪谁说的不对,他可能自己发烧的时候也是这么处理的。

当然,这个阶段是从病理上划分出来的,真正应用在孩子身上时,并不太好区分处于哪个阶段。所以,“捂汗”的方法切不可轻易尝试,否则容易导致“捂热综合征”。多数我们发现孩子发烧的时候,已经接近高温持续阶段了。

高温持续期

家长最为焦虑的就是处于这个时期的宝宝,主要是体温特别高,像腺病毒感染持续的高热。就像两军对垒,火力正猛的时期。

虽然现在有些观点不主张物理降温,不过在高温持续期或者体温下降期,给宝宝使用降低室温、减少衣服、温水擦浴、多喝水等物理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他的不适感。

一出汗就退烧了(隔壁群妈妈跟我说出汗就退烧)(2)

如果是晚上发烧,宝宝睡得比较安稳,不要吵醒他,家长辛苦一点定期监测体温即可。

除了物理治疗外,也可以使用药物降温,不过一般不超过38℃不建议着急退烧,容易掩盖病情。

根据最新的美国儿科学会指南,并没有规定超过多少度必须吃退烧药,不过,目前国内公认还是建议一般超过38.5℃,可以口服退烧药。使用退烧药物的目的,也是为了缓解宝宝的不适感。

目前公认的两款退烧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适合3个月及以上的宝宝)

用法: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 次,每4小时1次,每24小时不超过5次。

布洛芬(适合6个月以上的宝宝)

用法:按体重一次5—10mg/kg,需要时每6—8小时可重复使用,每24小时不超过4次。

两种药物现已不建议交替使用。

体温下降期

宝宝的体温正在逐渐恢复正常,免疫细胞打了胜仗,开始清扫战场。这个时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发汗”阶段,皮肤血管扩张,表现为大量出汗。

不过这阶段如果护理不好,容易造成脱水的现象。所以在发烧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宝宝水分的摄入。

有些宝宝在这个时期也会表现为不适,这个时候也是可以利用物理和药物降温来增加舒适度。

退烧常见误区:

不要用冰袋。各种降温手段都是在保证宝宝舒适度的前提下进行,突然间的冰冷,可能会使宝宝更加不舒服。

不使用酒精。酒精可以通过皮肤毛孔进入体内,导致酒精中毒。每年因为酒精退烧的操作,有大量孩子受罪了。

退热贴。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退热贴有用。

一出汗就退烧了(隔壁群妈妈跟我说出汗就退烧)(3)

出现这些情况,毫不犹豫带孩子到医院

l 2个月以下的出现发热症状;

l 宝宝出现高热的时候,这种高热可能提示严重的感染或脱水;

l 如果宝宝伴随有其他症状,也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l 如果宝宝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即使宝宝没有其他不适,最好也去看医生;

l 宝宝在高热的同时出现哭闹烦躁,应立即带宝宝到医院就诊。#鲍奶奶育儿课堂##清风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