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茉莉花徐达(徐达与茉莉花歌词疑缘)(1)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

这首歌耳熟能详,人人都会咏唱的《茉莉花》歌曲,近日却出现在南京板仓街的徐达陵墓旁,来自全国各地120多名徐达后人代表低声咏唱,并没有快乐的神情。

好一朵茉莉花徐达(徐达与茉莉花歌词疑缘)(2)

这引起记者的极大好奇,于是出于职业的本能想了解个究竟。带着惊讶,疑惑和一大串问号,记者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把问号拉直。

经典民歌《茉莉花》以其轻松愉快的弦律,曾在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和2000年上海世博会等国际、国内重大场所奏响,又因它脍炙人口,被老百姓誉为“第二国歌。”

那么这首歌的来历究竟出于何时?又是出于何人之手?

好一朵茉莉花徐达(徐达与茉莉花歌词疑缘)(3)

记者采访了明史研究会的刘冻先生,他的母亲是徐达的后人,他曾写有“徐达作词《茉莉花》”的文字,据他介绍,从小老人就告诉他们晚辈,中山堂始祖明朝魏国公、中山王徐达是靠月饼起义的。据史载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徐达密不可分。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大明建都南京后,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瞻园路128号,夫子庙西的瞻园,曾是徐达的府邸花园,今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是江南四大名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

好一朵茉莉花徐达(徐达与茉莉花歌词疑缘)(4)

徐达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于帮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诸多功臣抱有极其强烈的戒心,在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太祖朱元璋常邀开国元勋徐达在现莫愁湖胜棋楼下棋。

徐达虽棋艺高超,但恐有胜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负。当朱元璋得悉其中奥秘之后,一次对奕,便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 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 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

好一朵茉莉花徐达(徐达与茉莉花歌词疑缘)(5)

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虽说朱元璋将花园赐给了徐达,但徐达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皇帝对他的猜忌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愈加强烈。

再看,徐氏家谱中记载着徐达诗两首,分别为《澜渡秋声》、《金陵重九》,又有作对联《题金陵明宫联》一副。另还有《茉莉花》词一篇,后被世人用凤阳花鼓戏调进行了配音和传唱,直至当今。

相传一日,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在出征之前来看望徐达。故友来访,徐达自然高兴,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戎马生涯。再想想现在虽然贵为丞相,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徐达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

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莫愁湖畔的3种花(当时莫愁湖花园中主要种有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现场编写的,昔日的战友、今日的同僚便一起合着花鼓戏的调子唱了起来。“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上述这首民歌词是最普遍、最古老的原唱歌词。徐达所唱歌词的三种花分别代表着“名、利、权”,除此之外这首歌词还有一个深刻含义,它反映了徐达当年复杂的心情。茉莉音moli,根据谐音读“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征富贵,如果你要想拥有宝贵,则要受到惩罚。

名、利、权虽然都是好东西,可我“有心来采”,但却会受到“看花人骂”。这里的“我”是指徐达,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就这样,基于花鼓戏调子之上创作的《茉莉花》开始在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成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当时的国歌,茉莉花也成了国花。

后来,这《茉莉花》成了徐达封地扬州和扬中县的秧歌小调,后经扬州清曲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衍变成扬州清曲的曲牌名“鲜花调”。清乾隆年间出版的一部汇集当时流传广泛的地方戏曲的《缀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鲜花调》,有曲谱和曲词。

好一朵茉莉花徐达(徐达与茉莉花歌词疑缘)(6)

1942年何仿(解放后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在南京六合金牛湖地区的新四军根据地演出时,从民间艺人那里听到了这首“鲜花调”的茉莉花民歌。原歌调共3段,分别赞美了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1957年,他将当年的《鲜花调》做了修改,把三种花统一为茉莉花,于是写出了今天的《茉莉花》。

对于《茉莉花》与南京的渊源,600年前的明朝时,南京有50万军民远去云贵镇守边。由于背井离乡,思念家乡之情油然而生,这些军民一路上一边走一边唱着《茉莉花》。因此,至今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南京后裔们个个都会哼唱这首流传已久的母调,现在已成了贵州安顺天龙屯堡的“迎宾调”。难怪昨天参加徐达公祭活动的贵州毕节徐氏后人代表不停地唱着《茉莉花》,他们至今保持着明朝戌边人的传统习俗。

尘封600多年的岁月,无论是正史和野史,都无法准确的考证了,但《茉莉花》不管源自何时何人似乎都不太重要了,它那轻松、活泼、愉快的韵味给人们以精神享受,它是全中国人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网名扎西刘和已故明史专家王涌坚都曾写过徐达与《茉莉花》的文字,本文作了引用。

好一朵茉莉花徐达(徐达与茉莉花歌词疑缘)(7)

我曾三次采访何仿先生,12年前,我任《六合视听》报执行总编时,请何仿题字,他写“向《六合视听》报读者问好”,如今,这个报纸和他一样作古了。

我到南京山西路南京军区政治部第三干休所何仿家中拜访他时有过一次长谈。何仿清楚地讲起,给他唱《鲜花调》的人姓徐,名字记不清了。后经我和王家干等人多次打听考证,给何仿唱歌的人应该叫徐善田,他就是徐达的宗族谱中记载的21代传人,外号叫“小和尚”,是个男唱女声的高手。他的孙子叫徐从田,现居住在六合平山林场下,开办一个木材加工厂,20年前他口述祖父叫徐胜田,而清明前徐氏祭谱上记载的是善田公(徐善田)。我和王家干又随他去祖坟上,看到墓碑上却清楚的写着徐圣田。并不久远的时间里,一个真实的人,却出现三个不同写法、读法的名字。

由此,《茉莉花》与徐达的“没利花”似乎也不难理解了。

作者简介:秦坤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于雨花石故乡南京六合。曾就读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历任战士、班长、报道组长、记者、编辑、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广播电台副台长、广播电视局宣传科长、广播电视宣传中心副总编辑,创办《六合视听》报,并任执行主编。在市以上新闻煤体发表作品近千余篇,获奖近百次。在部队期间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曾报道过由邓小平签署命名的“全国战斗英雄——黄仲虎”;由江泽民签署命名的“军中焦裕禄——杨崇元”;由温家宝赞誉的“农民好支书一李元龙”。最早采访报道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李元龙,也是全国唯一留有李元龙录音讲话的记者,采写的新闻《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等李元龙的新闻和专题多次获奖。也是最早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六合农民画的记者。并在美国《世界日报》和香港《文汇报》等媒体多次宣传六合雨花石。曾五次采访向守志司令,并三次采访“好一朵茉莉花”歌曲整理者何仿,写有《何仿与“茉莉花”的真实传人徐胜田》一文。著有《精神永恒》一书。

好一朵茉莉花徐达(徐达与茉莉花歌词疑缘)(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