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但尽包音内意 有趣的汉字“读音相同,含义相通”(三十八)

2017-11-23阅读 2216

本文要分析的是“但"音内的同音字之相互关联和共通之处。

但:只有,仅仅:在田间但见麦浪随风起伏。只不过是,仅仅是:但听他吩咐。表示凡,凡是:但有过往行人一律盘查。但是,连词,用在后半句里,表示转折口气与虽然、尽管相呼应:他虽然七十多岁了,但精力仍然旺盛。

石:量词。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重量单位,120斤为一石。但不同的朝代一石的重量有所不同。石,但只一个人能扛得起的单位重量。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1)

担:重量单位。用于计人挑的或牲口驮的任何重量的东西:一担柴,两担米,一担礼物。又如货郎担、扁担。担,但只指一个人能挑得起的重量。另见dan(阴平声)。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2)

旦:天刚发亮,清晨,一天的开始:旦夕,明旦。一年的开始:元旦。旦,古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旦,虽闹市,但也空旷人稀。

柦:古时木器名,像檠而无足,像几而无脚。柦,但只是一个木头面(犹如木盘)。

诞:说大话,张大实际之虚言:荒诞,夸诞,妄诞。诞,荒诞不实的话,但只说说而已,并无信用。诞辰,但仅出生于人世之日。

啖:吃食无菜肴。引申为味薄,清淡。但只有饭吃,而无菜肴。

惮:《说文》:“惮,忌难。”乃心中怕难之意。通怛,惊懼也。《晋书-刘毅传》:“王公贵人,望风惮之。”《论语》:“过则勿惮改。"惮,但凡过错就害怕。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3)

蛋:禽类及爬行类产生的硬壳繁殖体。蛋,但只是一个长圆形的硬壳繁殖体,刚产下时无头也无肢体。

淡:不甘、不咸、不浓、不深,无色彩的。淡薄生活。淡,但只是清淡的本来面目。

澹:安静。淡泊。淡然,澹又与淡近似。

弹:小丸。弹丸。弹子,弹弓。弹,但只是一小(近似)圆丸。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4)

鴠(简体字搜不出):鹖鴠,亦作“曷旦",“鳱鴠”,“盍旦",求旦之鸟也。即“寒号虫"。古人误认为鸟。实际上寒号鸟是不存在的。鴠,但只在夜间寒冷时号叫。

瘅:因劳致病。《诗小雅》:“哀我瘅人,亦可息也。”瘅,但只因劳累所致之疲惫,非真病一经休养,即可康复。

禫:古时丧家除去孝服的祭祀。《说文》段注:“自丧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但只为除掉孝服之祭祀。

亶:同但。仅、只。另见dan(上声)。

髧:头发下垂貌。髧,头发不梳髻、辫,但只向下垂着。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5)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6)

疍:水上居民。在广东、海南、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旧称疍民或疍户。疍,但只居住在水上的人民。

氮:化学元素。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7)

霮:云密聚貌。霮,但只见浓云密聚而不见降雨。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8)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9)

萏:菡萏,荷花未发谓之菡萏。菡萏但只一个大花苞捍卫着未成形之莲胎。

贉(又搜不出简体):书册或书画卷轴和卷头上贴绫子的地方。但只是贴着绫,无字亦无画。《广韵》:“贉,买物预先付钱也。”贉,买物但只预先付给一点定钱,就能做为成交的保证。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10)

觛:圆形小酒器。古代礼器的一种。如:婚丧嫁娶寿辰等,举行仪式时所用的酒器。觛,小型酒器。但只饮点,以表示敬祝的心意即可。不可多饮。凡名酒器名称,均含有莫贪杯的警告意义。

但字音内的同音字解析到此为止。

通过对但字同音字的深入剖析其真正含义,我们对汉字又平添了敬佩叹服之感。古人在造字时,对事物的本质把握的竟如此准确,由表及里,一语中的。过去一直沿续下来的权威的说法是,汉字造字有六种遵循和规律,也叫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其中又以前四种为主要造字法。这是真实不虚、得到广泛认同并一直传承下来的共识。

但是问题来了。汉字是语素类型文字,它和线性文字、字母类型文字有着本质的不同和明显区别。汉字基本上和绝大多数都以单个字为单位表音表义,有时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但以主意为首为主)。正因为汉字是单音节发声的,音节只有1300多个。音节有限,事物发展无限,所以又造出和引进一些双音节(词),还可连缀为三音四音词。但为了使用的方便,在明确基础上力求简短,是汉字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和特质。于是在有限的音节内向自身的横向(多同音字)发展。这是必然和必须的,除此之外别无它路可走。

但试想古人在造字时为什么把枣字放在早音内,把蕈放在迅音里,把医和衣放在一音中,把房放在防音处呢?对此根本性问题,说严重些,确实是被一直忽视和忽略掉了。汉字的多同音字情况,同音字间的本质趋同和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汉字究竟是单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还是音兼义讲、音内含义的目前已知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最高阶段的文字?这些重大课题虽已端倪初现,但权威部门尚无定论。距实际服务于人们日常学习应用、对外扩大中华汉字文化影响、助力一带一路伟大壮举还有很大差距。

汉字是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的。她简明扼要,极富表现力和丰富内涵。她音内含意,音兼义表,组织严谨有序,在一千三百余个音中,每个音都有一个(或再派生出一至几个)主要含义,也可以称之为文音义。其它的同音字义是围绕着文的主音义产生的,是对主音义的佐证和丰富补充,是不断发展充实而来的。我在今后陆续推出的六十二篇文中,还将进一步揭示和印证汉字同音字的这一有趣现象。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11)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12)

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13)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