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胶东半岛,还没有形成登、莱二府的体系,在区划上呈现“三州并立”的格局。所谓“三州”,即莱州、登州和宁海州。以上三州,就实力(人口和钱粮多寡)而言,莱州较强,登州、宁海州稍逊。体现在州的级别上,莱州为中等州,登州和宁海州为下等州。

明朝时期的府州(胶东历史元代的宁海州)(1)

但有趣的是,莱州虽然为中等州,但在实际的管理体系上,却比宁海州还要矮一头。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莱州和登州在元代大部分时间,都隶属于驻地在淄川县的般阳府路管辖。但般阳府路却管不到宁海州,因为后者直属省部管辖。元代以省领路,包括般阳府路在内的山东区域,都是中书省的辖区。宁海州虽然是州,但不由路管,而直辖于省,显然地位比较独特。

明朝时期的府州(胶东历史元代的宁海州)(2)

那么,宁海州在元代为何有如此地位呢?《元史•地理志》中虽然没有明说,但留下了一条时间线索。志称:“(宁海州)至元九年,直隶省部。”至元九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查询本纪中记载的当年大事,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世祖本纪》载:“(至元九年)己亥,诸王阔阔出请以分地宁海、登、莱三州自为一路,与他王比,岁赋惟入宁海,无输益都,诏从之。”也就是说,宁海州的特殊地位,应该与诸王阔阔出有关。

明朝时期的府州(胶东历史元代的宁海州)(3)

根据《牟平县志》,阔阔出(亦作阔阔楚)为元代宗室,被封为宁海王。或许正是因为藩王封地,宁海州的管理体制才比较特殊。元代宗室,名为“阔阔出”者不止一人,因此查询这位宁海王的世系并不容易。古代的检索条件有限,《宁海州志》和《牟平县志》就为此问题而大费周折。根据《新元史》记载,阔阔出的祖上,是成吉思汗的叔父答里阿台。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期间,将北方分封给宗室及宗王,胶东半岛就成为答里阿台这一系人的封地。史称:“太宗时,以宁海、登、菜三州为答阿里台后人分地。”不过封地归封地,在区划上,胶东三州还是归益都路管辖,钱粮需经过中转才能到宁海王手中。阔阔出的奏请,就是让三州收入直接归宁海支配。当时元廷虽然答应了阔阔出的请求,但一段时间过后,莱州和登州被剥离出来,纳入了般阳路的辖区。宁海王的食邑,理论上就只剩下了宁海州。

明朝时期的府州(胶东历史元代的宁海州)(4)

按照《牟平县志》的说法,元代的宁海王从阔阔出开始,共承袭四代,时间较长。因此,几乎终元之世,宁海州都是直辖于中书省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浙江省境内有县城亦以宁海为名,因此清代雍正年间修撰之《浙江通志》误将阔阔出(库库楚)作为当地藩王。结合史料来看,元代的宁海王,封地指的就是胶东半岛的宁海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