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直译过来是无为就可以无所不为,意思是只要做到无为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天底下最难办的事莫过于消灭战乱,平定天下。为无为就是办成办好这件事。

老子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看道德经越看越迷糊)(1)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无为是治理天下最好的法则。问题是,老子这样说,我们就一定要吗。要让我们相信他说的话,他也得讲道理。通过讲道理,说服我们信任他。也就是说,老子不仅要提供观点,还要提供该观点的证据,或者提供其观点详细论证过程。

你可能要好奇了,老子神一般的存在,他说话也需要证据吗?那当然,因为我们都是理性动物,不经思辨的观念不值得信任啊。老子是怎么证明他的核心观点的呢?

我只想问一下,如果换作你,你就是经文的作者,你该怎样证明这个论点。你会不会这样做,先说一通无为多么多么好,再说一通有为多么多不好。通过正反两面这么一比,是不是就容易得出无为就是比有为好的结论来了。

其实,老子也是这样证明的。经文中经常讲到两个命题,一个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讲无为好处无限。另一个是“有为而有以为”,这是讲有为常常自我否定。

老子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看道德经越看越迷糊)(2)

这两个命题我们不能只从这几个文字出发去理解,两个命题加在一起也就12个字,正着读倒着背,对着它冥思苦想一辈子,也悟不出它的“真义”来。什么“读书百篇,其义自现”,书如果读死了,一千篇一万篇也不成。

有些人悟道,隐居山林,只拿本经书,整天对着它不停地念,一遍不行两遍,一天不行两天,直至皓首穷经。奇怪的是,为什么《道德经》已经问世两千多年了,也不见有真义出来?

命题只是讲了一个道理,而道理不是那个命题本身。凡道理都是从无数个经验事实中归纳、总结、概括而来的。所以,理解一个道理,不是记住一个命题,而是理解支持这个道理的众多事实。

我们先讲“有为而有以为”。看到这个命题,我们首先就要问,为什么“有为”就要“有以为”了?老子给我们讲了的一些事例。随便举几个例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看道德经越看越迷糊)(3)

什么是“企者不立”?为了扩大眼前的视野,我需要将脚后跟踮起来,用前脚掌支持身体。这并不过分,也不叫“有为”。怎样才是“有为”了呢?一味地追求眼前视野开阔,将脚后跟踮起到极致,整个脚掌都离开了地面,只有脚尖支持身体,整个身体却立不住了。

踮脚是为了开阔眼前视野,可是将脚踮起至极致,身体却站立不住了,人倒了,视野也就没有了。这就是“有为而有以为”。

迈小步走路慢,迈大步走路快。但如果将步子迈到极致,如劈腿一般。反而走不动了,这也是“有为而有以为”。

将刀磨得足够锋利,刀子使用起了省时省力。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刀刃锋利,刀磨得越锋利,刀体也越来越薄,刀子反而越脆弱不耐用了。这也是“有为有以为”。

老子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看道德经越看越迷糊)(4)

因为富贵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刚愎自用,最后导致身败名裂,这是“有为有以为”。侯王治理天下,天下反愈治愈乱。什么原因?因为他们不懂无为啊。“有为有以为”,注定不能成功。

经文中还讲道:“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些都是“有为有以为”这个道理的事实证据。

那么,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呢?这个命题的道理就很抽象了,因为这是老子最根本的主张。而且老子认为天底下只有道、圣人、水才遵守无为法则,而道、圣人却都是抽象东西,在老子提到它们之前,人们都不知道。所以,论证该道理的言论就有些晦涩深奥。

比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讲圣人治天下取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而天下反而得太平,民众得富足。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讲无为无不为,“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讲有为有以为。

老子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看道德经越看越迷糊)(5)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是讲圣人不为而成,无为而无不为。还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总之意思是说,侯王如果能守无为治天下,哪怕他不想天下太平,天下也将自然而然进入太平清静的状态中。守无为,天底就再没有办法成功的事了。

“无为而无不为”,应当这样来理解。通过对这个命题的解读,我也想强调这样一个问题。书不能读死,不是说《道德经》是老子写的,就字字珠玑,句句玄vit。老子是人不是神,他向我们宣传的道理,也需要论证说明。我们读老子的书,一定要善于把握他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以及其核心观点的论证过程。把握住这些关键点,再读经文就不致有大的错误了。

老子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看道德经越看越迷糊)(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