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事到临头,三思最妙;
怒从心起,暂忍为高。
这是一副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的谚语联。
上联的“三思”,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即季文子对每件事总是考虑多次才行动。上联即化用此语,是说每面临一件事,都要三思而行,避免考虑不周而盲目行动,带来不良后果。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如不理智克制,就可能做出愚蠢或无法挽回的事来。故下联提醒:怒从心起,暂忍为高。当然,对于“怒”也要作具体分析,怒可使人刚勇,但怒盛则伤肝,诚如朱熹所言:“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
对于作为感情冲动的血气之怒,显然应以忍为高,善于做自己的“情绪管理师”,保持心境平和。如清人石成金《忍耐歌》所言:“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二字真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身家由此败,性命多难保。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当然,事物是复杂的,人们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在对人对事上注意克制和忍耐,对于修身养性总是有益的。
02
不作风波于世上;
自无冰炭到胸中。
此联选自宋代邵雍《安乐窝中自贻》的颔联。
联中的“风波”,比喻纠纷或乱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冰炭”:指冰块和炭火,比喻性质相反,不能相容,或喻矛盾冲突。陶潜《杂诗》之四:“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此联意在劝诫世人乐善好义,不作恶兴灾,只要不卷入尘世的纠纷与争斗,不制造乱子,不为欲望所驱使,做出亏心事,就自然没有寒冷如冰或炙热如火的矛盾冲突的情绪到胸中,就可以保持心境的平和。
如何实现心境的平和呢?清人石成金《传家宝》中有一副相似的联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作风浪于世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无冰炭在胸中。”这就是说,要实现心理的平静与和谐,就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有反求诸己的律己精神,更要学会面对现实,善于调控自我。在愤怒时懂得制怒、宽容;过喜时懂得收敛、抑制;悲伤时懂得转移、升华;忧愁时懂得释放、自解;焦虑时懂得宽舒、消遣;惊恐时懂得镇静、沉着。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君子怒则反中而自说以和,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按照其提出的“返以中和”的心理调谐原则来做,如此,则会心境平静与和谐,“自无冰炭到胸中”。
03
当盛怒时,少缓须臾,
俟心气和平,省却无穷烦恼;
处极难事,静思原委,
待精神贯注,自然有个权衡。
该联虽是旧时的诫官联,但对今人修养心性、处事为人不无益处。
古人云:“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上联谓大怒时,容易激动,失去理智,这时应稍缓片刻,等到心气平和后,再理顺情绪,这样才会避免错误,省却无穷痛苦烦恼。这是因为人的喜怒哀惧等情志活动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有时也会影响对是非的判断和人际关系的亲疏。宋代理学家邵雍在《人贵有精神吟》中说:“怒以是为非,喜以非为是。怒是善人疏(疏远),喜是小人比(紧靠)。败国与亡家,鲜有不由此。”所以在大怒和狂喜时,千万不能失去理智,以致“是非随怒喜”。
那么,盛怒时,应如何是好呢?一是要“少缓须臾”。元代李鹏飞有一首叙述大怒伤人和如何解怒的诗:“怒气剧炎火,焚来徒自伤。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二是“俟心气和平”,“俟”,就是等待。上联的“少缓须臾,俟心气和平”与李氏的“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失为解怒的妙法。果能如此,自然会省却无穷烦恼。
下联是说处理大事、难事,不能匆忙做出决断,要“静思原委”,弄清来龙去脉,然后“全神贯注”,权衡损益轻重,自然有个法度。
04
绎志多忘嗟老大;
读书有味且从容。
这是左宗棠在任两江总督期间,为南菁书院题写的对联。
上联的“绎”原意为抽丝,引申为寻求事理,亦指陈述。《礼记·射义》:“绎者,各绎己之志也。”孔颖达注:“绎,陈也,言陈己之志。”“嗟”,叹息悔恨。“老大”一词化用汉代乐府古辞《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左宗棠在家书中曾指出:“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
上联即是鼓励书院学生立志向上,不断寻究事理,经世致用,就不致因蹉跎岁月老无所成而悲叹。
下联的“读书有味”,出自南宋陆游《不寐》诗:“读书有味身忘老,报国无期涕每倾。”“从容”,即不慌不忙,陆九渊曾引一学者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无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朱熹也曾指出:“读书之法:要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操存践履之实。”
关于读书,左宗棠也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他在咸丰十一年正月二日《与孝威》的信中说:“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在从容涵泳以博其义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养心在此,所以养身在此。”下联就是年近七旬的作者介绍读书“有味”的切身体验。
05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这是朱自清的自题联。
原句出自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思是:夕阳虽然灿烂绚丽,然而它却临近黄昏。
此句原本是“忧唐之衰”“唐祚将沦”。作者则反其意而用之,其在上联前加了“但得”二字,表示能得无限好的夕阳而感到欢欣和自豪,乐观昂扬之情跃然纸上。
作者将下联“只是近黄昏”改为“何须惆怅近黄昏”,有什么值得为“夕阳”近黄昏而伤感和失望呢!这样就将历来被解作感伤迟暮、好景无多之意,改成了励志奋进的格言联,颇有感人的力量。
06
杜渐防微,取法于至坚至洁;
利诱威胁,戒警乎不缁不磷。
这是书法家苏局仙自题水石居联。
上联的“杜渐防微”,杜指阻塞、杜绝,渐指事物发展的萌芽,谓在错误或危险刚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防范和抑止,不让它发展。这就是“杜渐防萌,慎之在始。”“取法”,即效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因此要取法最高的标准。所谓“至坚”,指坚定、坚韧、坚贞;“至洁”,指清洁、廉洁,“不污曰洁”,“不行不义曰洁”。
上联是说,修身养性要严格自律,慎独重微,按照极高的标准,修炼坚贞高洁的品格,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
下联的“利诱威胁”,指用利益引诱和强力逼迫,软硬兼施。“戒”,防备,警惕,警觉。“缁(淄)”,黑色;“磷”,薄也,减损。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古语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明代李贽《与周友山书》亦云:“志虑益精,德行益峻,磨之愈加而愈不可磷,涅之愈甚而愈不可缁也。”极言染不黑、磨不薄。
下联是说,立身处世,要提高警觉,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环境下,能澹泊自守,不缁不磷,抵制各种诱惑和不良思想作风的影响。
此联可称得上是修身处世的格言,凝重深沉,对律己勉人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07
识乾坤之自在;
知物我之两忘。
此联选自明代洪应明《菜根谭》。全联是: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
这是一副向往人与大自然和谐合一、物我两忘境界的联语。上联谓高卷起窗帘敞开窗户,看青山绿水间云烟缭绕的秀美景色,方认识到大自然是多么自由自在。
下联的“鸣鸠”,即斑鸠,明代刘基有“鸣鸠语燕声相应,又是人间一度春”的诗句。“时序”,节令变化的次序。“物我之两忘”,化用南朝梁江淹“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的句意,即外物与己身彼此皆忘。下联意思是窗外的翠竹苍松高低疏密有致,任凭雏燕鸠鸟随着时序冬去春来自由穿梭,令人陶醉其中致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大自然中任性逍遥、物我两忘是禅宗和道家一致向往的生活境界。中国古代士大夫在失意时,也常以此为依归,视作精神的栖息地。的确,当人们置身于壮美神奇的大自然中,往往会淡化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而感到身心俱爽,物我两忘。
08
居家当思求阙翁八本;
处世须慎快意事三端。
这是中国清代文学家王闿运《示蒋霞初》对联。
上联的“求阙翁”即求阙斋主曾国藩。曾氏以“求阙”名斋,即请求别人指出自己的缺陷不足。“八本”,是曾国藩教子弟的家训,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修身、齐家、处事仍有借鉴意义。所以上联说,居家过日子应当思考和借鉴求阙翁(曾国藩)的“八本家训”。
下联的“快意”指肆意所欲或称心适意。曾氏对快意之事一向持谨慎态度,尝教子弟“无好快意之事,常存省过之心”。“三端”系曾氏所注重的可泽被后世的“君子之泽”中最值得称道的3个方面,他说“士大夫之志趣、学术,果有异于人者,则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将有风流余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所谓君子之泽也。就其最善者约有三端,曰诗书之泽、礼让之泽、稼穑之泽。”意思是说,士大夫的志趣、学术,果真有超过寻常人的,则可以使自身得到修炼,给家庭树立楷模,必将有风流余韵传给子孙后代,影响乡里,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之泽。君子之泽中约有3个方面最值得称善,即诗书之泽(文化教育)、礼让之泽(礼仪谦让)、稼穑之泽(重视农耕)。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身处世而且影响后世,就需要慎重对待这三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