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如何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1)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不少人回答过。

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知名法律人士罗翔说:“人最大的痛苦在于: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相信大多数人也明白一个常识:只是知道还不行,还必须得做到。可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是理解不对吗?是执行不到位吗?

都不是。答案是缺少正确的方法,知道和做到并不是紧密联系的,大多数人都忽略了知道和做到中间最重要的一环——方法。

那么这个方法到底是什么呢?两个字,“重复”。持续不断地重复,是跨越知道和做到这道鸿沟的关键。你可能觉得这太简单了,可是这里“重复”的意思不仅仅是简单枯燥地反复练习,而是间隔性重复,就是隔一段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来重复。

我们先抛开“重复”这个关键方法,先来看看为什么我们知道了却做不到?原因出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信息超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如果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就能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而理解了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重复”这个简单方法的关键所在。

下面,我们挨个来说。

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如何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2)

一、信息超载

什么是信息超载?比如我们为了提升自己,在网上搜寻各种方法,又去买各种书籍,报名各种培训班,不停地接收新知识,但其实这已经超出了我们能够接受的范围。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天生都有猎奇心理,获取新知识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所以我们会习惯性地不断获取新知识,生怕错过某些新知识。比如你在学习沟通的方法,但是了解了沟通的方法以后,刚好看见在讲怎么高效阅读,这个时候你一定更希望去了解如何高效阅读的方法,而沟通的方法我已经知道了,就没必要再去看一遍了。这种心理其实进一步导致了信息过载,正是因为心理上不断想获取新东西,反而导致学习没有效果。

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一件事,重复阅读或者练习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带来的价值非常大。因为每次重复或练习带来的理解和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学习新东西带来的那种收获感,而忽略了只有花时间对已有知识重复学习,才能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其实孔子老人家早就提醒过我们:“温故而知新”,只是大家都没真正理解这句话而已。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学习上实行少而精的策略。也就是无法学习那么多东西,那就重复学习那些真正重要而精华的知识。

总结一下,我们为什么知道太多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就是恰恰知道得太多,我们需要的是知道得更少但更深入。比如,一本书中的观点对你特别有启发,你最好反复地阅读,延伸更多的相关知识,真正理解知识背后的道理,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

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几件关键事情上,一次一次地反复重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所以从知道到做到的第一步,就是要执行少而精的策略来应对信息过载,要花时间重复在已经知道且重要的事情上。

二、消极过滤

我们每学到一个新知识、听到一个新观念或者看了一本新书的时候,其实是在和已有的成见、知识,和过去的习惯、方法进行对抗,这往往在无形中阻碍了接受新知识的热情和态度,也就是虽然你喜欢探寻新知,但又喜欢用已有的成见排斥它。

比如同样是在学习沟通的方法,有这样一个新知识,那就是沟通首先要倾听别人、理解别人,然后再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双方才能更好地达成共识。可是过去的经验告诉你,如果不强势、不严厉地跟别人说,别人根本不重视自己。

如果你有这样的成功经验,你就会习惯性地质疑这个沟通的新方法,你会认为像这样又花时间倾听理解,又去沟通,成本代价太高了,还不如直接按以前的方法来做。所以,如果保持这样的心态的话,即使知道了一个新观点和理论,你也无法真正应用起来。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可以采用“绿灯思维”。就是当你发现任何新的想法或者思维时,就立刻要想:这个新想法或思维的可行之处在哪?换句话说,你要先把它接纳进来,而不是直接排斥。因为既然一个观点被提出,一定有它的来源和依据,我们只有摒弃固有的思维和偏见才能去深入地理解它。

绿灯思维是帮助我们去寻找别人的理由,这相当于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然后你会发现这个想法虽然在我的视角看是有问题的,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有道理的,而这个角度过去自己根本想不到。

因此,每次遇到新观点的时候,不要总是质疑和琢磨这些观点错在哪,应该用绿灯思维,先积极认可它是可行的。比如在沟通这件事上,虽然你心里很不认同,但你可以先告诉自己先理解再沟通是有用的。理由是:

  1. 理解了别人以后,我们才能在同一个话题下讨论,避免经常出现的说了半天结果说的不是一回事这种尴尬情况,从而节约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2. 先理解后沟通的过程中,也能够建立更好的情绪和环境,双方达成共识也会更加容易一些。

当你找到这些理由的时候,你就有可能从新的知识中汲取有用的东西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了。所以在听到一个新观点的时候,把自己的第一反应从质疑变成问自己:我怎么样才能用到它?如果学会这个,我能有什么收获。坚持这样思考,我们就会成为反向偏执狂。我们知道偏执狂是固执地坚持已有的思维,而反向偏执狂则是始终坚持用积极的思维来激发各种创造性想法。

但你可能会说,难道别人的观点一定正确吗?我就不能提出质疑吗?非也,不是不让你质疑,而是要把质疑放在绿灯之后的黄灯环节。黄灯是干什么呢?就是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疑问的环节。所以,不是不能表达异议,而是要在进行任何消极反馈之前,一定先给出积极反馈。这时,你再去提意见,别人也会更重视。

有时候我们集中精力地寻找支撑某个新知识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时,到轮到黄灯环节的时候,反而想不出反对意见了,这样说明我们充分理解了问题,没有理由不相信它,执行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三、缺少跟进

即使知道了一个方法,比如你知道了沟通要先理解、先倾听,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知道了以后,隔一段时间,最大的可能性是生活依然照旧,你还是按过去习惯的方式去沟通,你一定有过类似的感受。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缺少跟进。

这里有一个误区,我们觉得要采取一个行动或者改变自己,最重要的是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方法、有新的理念,这样就能应对问题了。错,不是说知道新的理念不好,而是说比知道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花时间掌握新的理念。

我们往往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很多新知识和方法,但却不愿意花一点点时间去跟进之后对知识的应用。

而事实上,知道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做到把知道的知识变成行动之后的跟进才是真正的战场。

另外,这和我们大脑产生行为神经链的养成是有密切关系的,一个神经链就是要重复地发生、重复地刺激,才能把这个通道打地更通畅,从而持续地产生一个行为,这涉及到更专业的脑科学,我们不深入讨论。

因此,我们在接收一个新知识后,心态改变了,知识也增加了,但没有重复投入到跟进这件事情上,这仍然解决不了从知道到做到的问题,而这一点也恰恰是最重要和最难做到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分三步走:指导、支持和问责。也就是说有足够的指导,告诉自己怎么做,并在做的过程中给出支持,不断反馈帮助。最后问责,做得好的激励表扬,做得不好的要反馈改进。只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反复演练,反复践行学到的新知,才能把已经知道的事情变成能够做到的事情。

总结一下,阻碍我们跨越知道与做到鸿沟的三个方面是信息超载、消极过滤和缺少跟进,对应的解决办法是精略、绿灯思维和持续跟进。理解了以上以后,我们再来看开头说得“重复”,就很好理解了。

就是当你学到一个新知识时,你要重复地理解、学习和探索研究,而在这个过程中又重复地实践、跟进、寻求支持和改进。所以做到知行合一无非就两个字“重复”,只不过是间歇性的重复,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不断地重复。

知道了以上内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应该从我们接收到的新知中选择精华的部分,再重复的一点点练习和深挖,系统地跟进,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知道,就一定要做到;做到,就一定要有结果”。

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如何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3)

知道→重复→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