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男儿有泪不轻弹)(1)

文: 巩崇吉

来源:读史阅世(dushi828) 转载请注明作者 出处与来源

哭,是因过分哀痛或情绪激动而流泪的生理现象。古人云:“有声有泪谓之哭,有声无泪谓之嚎,有泪无声谓之泣。”看来,芸芸众生之哭,当有真伪雅俗之分,哭之原因与结果更是千差万别。

战国时期,“申包胥哭秦庭”以至泪血交流,借得秦师救楚,遏止了伍子胥所率吴兵的凌厉攻势,实现了“君能灭楚,我必兴楚”的重诺。可谓“一哭可以兴邦”、“一恸可以复国”。三闾大夫屈原,“哀民生之多艰”,汩罗江畔长歌当哭,留下《离骚》、《橘颂》等千古绝唱。“刘备哭江山”妇孺皆知。这位刘皇叔凭着两行眼泪借取荆州重镇,却把担保人鲁肃“忽悠”得两头受气。

“三顾茅庐”时,一句“先生不出,奈苍生何?”说得声泪俱下,“南阳卧龙”立马心软,收拾行李跟先主上路。下江东迎娶孙权之妹,几番哭求吴国太垂怜庇护,竟能栖身虎穴化险为夷,娶回个如花似玉的孙夫人,使周瑜的“美人计”弄假成真。曹操之哭则尽显“奸雄”本色,夜间杀了好心为他掖被的小侍,次日却来个“猫哭耗子”,诈称“梦中杀人”。偏偏那位恃才傲物的杨修还要凑热闹,抚尸哭曰:“非丞相在梦中,尔在梦中也。”一语点破曹公隐私,惹下后来的杀身之祸。《诸葛亮吊孝》则是另一番情景,“相逢一哭泯恩仇”,驱散“三气周瑜”的阴影,软化了本欲加害于他的江东将士之心,巩固了岌岌可危的孙刘联盟。以上是雄主贤良“经典之哭”。

处于社会底层的庶民百姓,也不乏惊天动地之哭。“孟姜女哭长城”,哭的不仅是生死绝恋和个人命运,更是天下兆民对暴秦虐政的血泪控诉!负冤而死的弱女子窦娥,临刑前哭诉三大誓愿:六月飞雪、血溅白练、楚州大害三年,后一一应验,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瞎子阿炳一曲《二泉映月》如泣如诉,怒号人间不平,每一个音符都浸满斑斑血泪。

曹雪芹称《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道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部颠峰之作原来是“哭”出来的,书中真谛原来浸泡在泪水里!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泪腺尤其充盈,《黛玉葬花》哭声甚哀:“尔今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锦衣玉食的外表难掩寄人篱下的凄苦!

哭,也有技能高下之别。南北朝时,南齐孝武帝刘骏宠爱的殷贵妃死了,刘骏令群臣到墓前“献哭”,优者重赏。朝臣刘德愿失声大恸,“哭技”超群,孝武帝当即擢升他为豫州刺史。君主开“赛哭”之先河,朝臣以哭骤获显贵,君臣惺惺相惜,一幕闹剧独步天下。哭,也是有“个性”的。“墨翟悲丝染”,哭的是风俗教化不可不慎;“杨朱哭歧路”,哭的是歧路多岔前途未卜;“阮籍哭穷途”,哭的是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庄子丧妻“鼓盆而歌”,可谓惊世骇俗的“另类哭法”,如同“庄周梦蝶”与“蝶梦庄周”一般轮回转化莫测高深。

世人之哭,往往带有时代和历史的烙印。《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曰:“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如椽大笔勾勒出革命胜利、万众喜极而泣的场面。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有人为军阶高下锱铢必较,以至痛哭流涕。

主席讥之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衔时。”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不掉一滴泪的猛将,却为“几杠几星”犯晕,“两个务必”的告诫充耳不闻,历史的现象发人深思。时下假冒伪劣盛行,丧事“代哭”渐成时尚。“哭灵”主角多为俊俏小旦,三尺白绫抹额,一袭素服裹身,哭得字正腔圆、合辙押韵,省却了孝子贤孙多少眼泪!更有甚者,非亲非故却涕泗交流胜似骨肉。某显官之母去世,有位“远客”上罢“干礼”,扑倒灵前嚎淘大哭,谁也劝不住。那显官实在看不下去,走到灵前朝“远客”屁股上踢了一脚,轻声喝道:“起来!你那事我答应办就是。”哭者闻言,像拉开关一般立马止住哭声。借死者亡灵哭自己的事,实乃一大发明。

报端时有“公仆”落马、铁窗痛哭的报道。即便是真诚忏悔之哭,几滴眼泪又怎能洗涮深重的罪孽!借债还钱本是古今通则,而今“讨薪”却成了一种职业,漫漫讨薪路上几多欲哭无泪的弱者,讨不回养家糊口的血汗钱事小,动不动被暴打致伤、致残、致死,这些不是新闻的新闻,饱含多少家庭锥心泣血之哭!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过哀当哭,喜极而泣;堂堂正正,哭之何碍?但时逢盛世,理当匡正“哭风”。扫除空穴来风的“作秀哭”,减免不该发生的“悲冤哭”,如此,则于构建和谐社会不无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