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区黄海断崖旁,一座明代为抗倭守边而建立的中国古堡——即墨雄崖所迎风傲立,已经六百多年了。

青岛历史景点建筑遗址(青岛黄海边600年的雄崖所古城)(1)

青岛历史景点建筑遗址(青岛黄海边600年的雄崖所古城)(2)

金秋时分,航拍碧海蓝天之间的雄崖所。雄崖所之所以建在这里,完全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这里有一条河道入海口形成的小型海湾,渔民打鱼的船只需要靠岸、避风、卖鱼,附近白马山下靠海边的一段悬崖——就是被称为“雄崖”的地方,刚好是天然良港,适合小型船只休憩。这段断崖呈现鲜艳的铁红色,应是花岗岩成分。

600多年前,骚扰我国海防的倭寇时常由此登陆。据史载,为防倭寇侵扰,明初洪武年间朝廷下令天下郡县设立卫所,当时即墨属莱州府治下。莱州府建有三卫、八所、七巡检司、十六寨、一百四十七墩堡。雄崖所即为八所之一,属即墨县城正东海边的鳌山卫管辖。

青岛历史景点建筑遗址(青岛黄海边600年的雄崖所古城)(3)

青岛历史景点建筑遗址(青岛黄海边600年的雄崖所古城)(4)

俯瞰雄崖所,可见古人用兵选址的精妙:老城西靠西山,俯瞰大海,地势是西高东低,因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个古所下设11座墩堡,每墩设兵卒负责了望,还架设了4座炮台,每座炮台由8名营兵防守,对付倭寇的侵扰十分有效。

据记载,城内原有先农坛、城隍庙等不少庙宇,时光流逝,如今大多已经成了遗迹。但十字大街两侧的军用房屋设施倒是依旧健在。这些供千户等中高级军官使用的办公场所、居住府邸完全没有城里大户人家的气派,房子均为平房,俗称“台房”,屋檐高度大多3米左右,朴实无华,石头垒成的基础坚实而质朴,几百年不倒,跟当地的朴素民风十分相称。

青岛历史景点建筑遗址(青岛黄海边600年的雄崖所古城)(5)

青岛历史景点建筑遗址(青岛黄海边600年的雄崖所古城)(6)

山东省在元末明初因为常年战乱和瘟疫,人口已经十分稀少,因此在明初曾经有过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主要来源是山西洪洞县,但是以即墨鳌山卫为中心向外辐射百公里的范围内,老居民的家谱和风俗习惯都和这些山西移民大相径庭。比如即墨农村就是如此:有老人故去入葬后,晚上必有一个“送盘缠”的仪式。这一切要归咎于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云南的守边军户。这些移民既不是云南土著,更不是当地的少数民族,而是朱元璋派遣出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

这些来自云南的移民大多为军户,其中不少族谱记载来自云南乌撒卫。这些军户应是洪武二十一年明政府置鳌山卫时,由云南乌撒卫等地调入即墨的第一批移民。另一批来自云南的军户则是明永乐初年,“靖难之役”后的军事调动。据不完全统计,明初,即墨境内属于鳌山卫、大嵩卫、雄崖所、浮山所的军屯即有52处。明万历《即墨志》载:万历初年,即墨县总户数为11231户,其中军户为6290户,占总户数的56%。

而他们万里迢迢来即墨的目的,主要是建立卫所守卫海防,防卫日益猖獗的倭寇,雄崖所就是那个年代建起来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到民国五年(1916年),雄崖所城内的房屋逐步变为民居。如今,古雄崖所所在的南雄崖所村和北雄崖所村共有一千多户,两村村民共有16个姓,绝大多数是军户的后裔,他们还有很多人住在自己祖先建成的房子内,细心保护着祖上的家业。

如今,雄崖所已经入选为第一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周青先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