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贤的著作(明内阁首辅李贤连载021)(1)

第一章:大明首辅李贤

二十一、致君尧舜上(二)

荐能臣

天顺五年正月,李贤建议以旧卿李宾接任天顺四年十二月去世的大理卿李茂。李贤的《天顺日录》记载有:“上召贤曰:‘大理寺是审录官法司,囚徒皆从此,平允至为紧要。今虽有寺丞二人,名分犹轻,恐不敢与法司持辨,须得职稍重者一人,卿可择之。’贤请与吏部尚书王翱议,上曰:‘然。’于是议以旧卿李宾最宜,但忧制未终。明日,见于文华殿,上曰:‘得其人矣乎?’贤与翱以宾对,遂用之。”

一月,李贤根据当时的军队情况向朝廷推荐武官贤臣。他在《天顺日录》记载:“贤曰:‘近闻外议,有二事不便。’上曰:‘何事?’贤曰:‘松潘羌民叛乱,已敕四川三司调兵剿杀,然三司统兵颉顽,难以成功,须得朝廷命一将官统之,庶得成功。《易》曰:长子帅师,弟子舆尸。不可不虑。上曰:‘此虑极是。’闻都督许贵可用,遂取而用之。”“天顺五年十一月又湖广总兵兼统贵州,凡百军务贵州不得专擅,行必遣人往湖广计议,山路险远,往来迟滞,以致事多耽误未便。上曰:‘然。此等事情诚非稳便,即日召兵部易之,令各镇守地方’”“(天顺五年十一月)上顾贤曰:‘今六部尚书庶皆得人,但虑吏部王翱老矣。’时翱年七十八岁。贤曰:‘臣闻禄命之说,翱寿最高,尚有十年。’上喜曰:‘如此无虑矣。如户部年富不易得。’贤曰:‘若继翱为吏部,非此人不可。’上曰:‘然。朕意亦如此,惟礼部石瑁稍弱。’贤曰:‘此人居是职,不满人望,早晚宜致仕。’上曰:‘且留之,恐后来者未必过之。刑部陆瑜甚佳,都御史李宾亦可。如工部赵荣亦能办事。’贤曰:‘此人可取。且如曹贼反时,文职皆畏缩逃避,况兵非己任,谁肯出前?惟荣自奋,披甲跃马呼于市,曰:‘好汉皆来从我!曹家是乱臣贼子,当共剿杀,我辈是忠臣义士,不可退避!’于是,从者数十百人。能于阵前鼓舞奖励士卒灭贼成功,如此存心行事,人莫能及。’上曰:‘是亦忠臣。若吏部侍郎姚夔、崔恭亦佳。’贤曰:‘二人才器,异日皆尚书之选。’上曰:‘然。’”

二月,李贤建议宗室违法也应依法审案。他的《天顺日录》中写道:“五年二月,因锦衣卫指挥所行江西弋阳王败伦事涉虚,上召贤曰:‘宗室中岂愿有此丑事?彼初既以为实,今却云无此事,以此观之,其余所行,枉人多矣。’贤曰:‘诚如圣谕。’因言法司明知其枉,畏避此辈,不敢辩理。贤曰:‘若旨意付法司,但有枉者与之辩理,不许畏势避嫌。’上曰:‘然。’于是召法司戒饬之,人人皆悦。一日,上言及此事,贤曰:‘清平之世,若刑狱枉人,实伤和气,惟陛下明见如此,斯民幸甚!’”

六月十八日,因当时对各处告讦并采访到有违法情节重的,都派遣锦衣卫官校籍没其家。李贤上奏英宗,认为这告讦中有许多不真实的地方。所以对违法情节重的,应该全部让巡按御史并所司问理。不许枉人,违者重罪不宥。

天顺五年,孛来侵扰庄浪,李贤向皇帝陈边事五条,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明廷遣都督冯宗等人率军征讨,须要二位文臣参赞军务,英宗让廷臣推举。李贤于是荐王竑,以原官与兵部侍郎白圭同赞军务。次年正月,王竑与冯宗率军于红崖子川击败孛来。白圭等人率师还,王竑仍留镇守,至冬天才召还北京。天顺七年(1463年)春天,王竑再次总督漕运兼抚淮安、扬州等地。两淮人民见王竑再度抚临,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

议裁冗 尚勤俭

天顺五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贤建议朝廷精简官员,减少支出,以强国富民。他在《天顺日录》中写道:“天顺五年四月,上召贤谓曰:‘今府库钱粮所入者少,所出者多,奈何?且军官俸一季关银十四万余两。’贤曰:‘自古国家惟怕冗食,今一卫官有二千余员者。’上曰:‘一年四季或以一二季支与布钱,何如?’贤曰:‘须与户部议。’一日,上召贤同吏、户、兵尚书议此事。上曰:‘尔户部奏来,朝廷复令会议。不然,不惟归怨朝廷,亦归怨尔数人矣。宜慎密之。’贤因言:‘在京军官老弱残疾者,令兵部渐渐调出在外,却以军补其缺,以省冗费’上曰:‘此时恐难行。’贤曰:‘宜安静行之,如无事然,使其不觉可也。’上颔之。贤又言:‘军官有增无减,且天地间万物有长必有消,如人只生不死,无处着矣。自古有军功者,虽以金书铁券誓以永存,然其子孙不一再而犯法,即除其国,或能立功,又与其爵,岂有累犯罪恶而不革其爵者?今若因循久远,天下官多军少,民供其俸,必致困穷,而邦本亏矣,不可不深虑也。’上曰:‘此事诚可虑,当徐为之。’”

天顺五年,李贤除了在政事方面时时提醒英宗皇帝外,还常劝英宗节俭。明代的皇帝几乎都是穷奢极欲,英宗比起他的后代来,还算是较为节俭了。他常说:“朕今复位五年矣,未尝一日忘在南宫时。是以每日视朝,朝母后毕即亲政务,览章奏。至于饮食未尝拣择去取,衣服亦俱从便。”

李贤顺势开导说:“陛下省一分之费则民受一分之赐,施一分之宽则民被一分之泽。”李贤不仅利用言语进行劝导,他还利用一切事变天异开导英宗,他常对英宗说:“天威可畏,乞陛下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

为了督促英宗做一个圣明的皇帝,李贤建议皇帝多读书,多与贤臣接触。他在《天顺日录》中记载:“(天顺五年四月)上言:‘朕一日之间,五鼓初起拜天,虽或足疾不能起,亦跪拜之。拜毕,司礼监奏本,一一自看。朝庙行拜礼,八庙皆然。出则视朝,退去朝母后毕,复亲政务。既罢,进膳,饮食随分,未尝拣择去取。衣服亦随宜,虽着布衣,人不以为非天子也。’贤曰:‘如此节俭,益见盛德。若朝廷节俭,天下百姓自然富庶。前代如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皆能节俭,当时海内富庶。惟耳目玩好不必留意,自然节俭。’上曰:‘然。如钟鼓司承应,无事亦不观听。惟时节奉母后,方用此辈承应一日。闲则看书,或观射。’贤曰:‘前圣经书惟《书经》是帝王治天下大经大法,最宜熟看。’上曰:‘《书经》《四书》,朕皆读遍。’贤曰:‘此时正好玩味,况圣质聪悟,一见便晓,最有益也。’上曰:‘《二典》《三谟》真是嘉言。’贤曰:‘诚如圣谕,帝王修身齐家、敬天勤民、用人为政之事皆在其中,贵乎体而行之。’上曰:‘然。朕在正统年间留心读书,惟不好写字。’贤曰:‘帝王之学不在写字,惟讲明经书义理最是紧要。’因说:‘景泰全然不理政务,或用人升官,明日谢恩,不知所以。文武大臣未尝接言,上下之情如何得通。’贤曰:‘自古明君未尝一日不与大臣相接,商榷治天下之道,所谓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也。’上曰:‘如此,天下岂不治安!’”

恤黎民 书贤良

朱祁镇信任李贤,李贤的意见多被听从采纳。当时的兵部郎中陈汝言虽是进士出身,但为人“善便佞,御人口给,而中实阴贼、贪鄙。时石亨杀于谦,初得志。汝言谄附之,遂迁兵部侍郎、进尚书。翰林学士员满,而后进者谒曹、石,欲迁补。上难之。一日,问汝言曰:学士亡过多。汝言揣知,曰:‘唐尚十八学士,今何多也?’上大悦,遂如曹、石请。而汝言益贵幸用事。”

于谦任兵部尚书时曾分派降人南征。陈汝言顺从宫内弄权宦官的心意,上奏将他们全部召回。李贤反对宦官弄权播弄是非,对这样无端调动军队耗费军费、极易造成政局动荡的错误行为极力反对。朱祁镇听了李贤的话,说:“朕也后悔了。现在他们已经上路,往后他们愿意离去的就让他们走。”朱祁镇担忧支给军官的俸禄太多,每年的收入不够开支。李贤奏请将老弱裁汰出去,这样费用省下了而别人还不知道。朱祁镇深加赞赏,予以采纳。

当时,每年都有边警,天下发大水,长江南北尤其严重。李贤外筹划边防策略,内请宽恤百姓,减免赋税。朱祁镇采用他的建议,四方得以安宁,民力得到复苏。

这一年,李贤怀着对一些故去的忠臣贤士的敬重,为山西浑源人寇深作《资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赠少保谥庄愍寇公神道碑铭》。寇深(1391—1460年)字文渊。唐县人。明永乐初年(1403年)充郡庠生,上书朝廷言时事,升补太学生。曾偕同宦官勘山东军需钱粮,用三年时间清理了积弊。宣德初年(1426年)擢升为刑部主事,迁员外郎。他善于审断疑狱,有“神明”之称。正统九年(1444年)授山西按察司副使。当时天久不下雨,录所属地方重囚有疑点的50余人上奏释放,又上边务几十件,多被采纳。正统十一年(1446年)入朝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讨松潘的割据武装,接受命令马上行动,不到一个月就到了那里,他申明军纪,练兵制械,筑关堡城池64所,哨台370多座,进攻割据武装的营寨,擒获其头领,送至京城处斩,降伏了地方割据武装,使其主动献出盔甲刀剑3000多件,良马400多匹。升左副都御史,以母亲年老上书请求归养,没得到批准。不久命他提督辽东军务,那些权贵和武臣在他面前都表现得很规矩。景泰四年(1453年),李福在海上起事,寇深遣都指挥周英捕获千余人,寇深只让囚其首领20余人送到京城,其余人一律释放。景泰五年(1454年),蒙古部落内侵,寇深领军作战,斩获敌兵70余人,马600多匹。又上奏请求回家养老母,又没得到允准。景泰七年(1456年)召入朝议事。母亲去世后又夺情起用。他再三上疏请辞,天顺改元后才获得批准。后再起用为左都御史,率台臣弹劾曹钦骄纵不法之事。天顺四年(1460年)七月二日,曹钦图谋不轨,密遣其党羽把寇深害死于朝房。

本年,李贤为沧州盐山张凤作《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户部尚书张公神道碑铭》。李贤在《复斋焦先生墓表》中说:“予怜其志而为之表。”

论兵战守 襄助军务

天顺六年三月初九日,陕西总兵官、保定侯梁珤,陕西管粮通政司参议尹旻等上奏朝廷:“鞑贼远遁,黄河冰开,官军人马众多,人民供输困难,请令原调策应官军各回原处屯守”。朝廷让兵部讨论怎样处理这件事,朝议后,害怕退兵后再有边警,英宗犹豫不决。李贤上言道:“兵可暂不可久,暂则壮,久则老。且寇在边境,安能保其不来侵犯!若虑其复来,则永无退兵之时。陕西人民困苦已极,宜如梁珤等人所言,暂退军马以纾供亿。令陕西官军且耕且守,调去之军马俱暂回,只留文武官各一员提督城堡、军粮,庶为妥当。”英宗认为李贤分析得入理中肯,命廷议后施行。

同月十八日,内阁臣李贤上奏朝廷:“昨闻圣断欲令都指挥谷登充副总兵,镇守凉州。臣退而思之,凉州实陕西临边要地。彼处协同都指挥赵英,素有名望。若为副总兵者谋勇过之可服其心,今谷登弓马虽善而勇略不及英。臣闻刘玉老成可居英上。”刘玉原是曹吉祥的家人,初以广东海南卫副千户充右副总兵镇守贵州,因曹吉祥反叛事发,命其宿留调任中途不得赴任。这次英宗听从了李贤的建议,于十二月初五(乙丑日)复广东海南卫副千户刘玉为右军都督佥事,充右副总兵,镇守凉州。

救石瑁 荐朱贞

天顺六年夏,发生了李贤智救礼部尚书石瑁的事情。据李贤《天顺日录》记载:“天顺六年夏四月一日,奉天门奏事毕,静鞭罢,上起身召礼部尚书石瑁等。疾出班趋走,欲上右阶,鸿胪寺呼止,方转回御道,跪承旨。与敕书选妃事。上下金台,即召贤曰:‘石瑁动止粗疏,失措如此,如何为吏部尚书?不自求退,朝廷难于遣逐。’贤曰:‘诚如圣谕,令其自退,庶全大臣之义。’上曰:‘若户部侍郎张睿可以代之。’贤曰:‘张睿老成人,此职亦宜。’贤即报瑁疏乞致仕,瑁速上陈。上见瑁疏,意却不忍,曰:‘瑁为人笃实,岂可因此小失而退。’命太监牛玉同吏部尚书王翱与贤议,贤等言:‘石瑁一淳诚人,但动作迟钝耳。既留之,张睿可不动也。’上复令玉传旨:‘睿历任年久,办事勤劳,升户部尚书,仍管粮储。’已而命下,士论重瑁之求退,喜睿之当升。若非先报,瑁亦不知上意不悦,必不求退。上怒未可测,及上疏求退,而上意遂解。士林且以瑁能见几而作,无贪位慕禄之心,声价倍增于前日,盖亦不虞之誉也。”

本年,李贤举荐朱贞到自己的家乡邓州任知州。朱贞字惟正,别号息轩,上元①人。景泰癸酉领乡荐,天顺丁丑登进士第。除河南磁州知州,在磁州期间有政绩。李贤听闻朱贞政绩,举荐朱贞到邓州任知州。朱贞闻邓州及所属内乡、新野二县之人,来往与本省阌乡及陕西一带,“驿夫更易走递,但彼土著之人,素号贪狼,故至者辄被抑勒、捶辱并施,财力俱困,岁以为常。无所于诉。公乃具疏乞各于本土应役,庶免斯患,遣人以闻报可。自是民享其便。”李贤听说了朱贞的便民德政“缄诗以贺”。甲申年朱贞“以公务过磁,民具壶浆以迎者数十里。时南阳守适与偕行,见而叹曰:‘世之仕者,既去而不敢复造其地者有矣。君何去思之深也。’成化丙戌荆襄刘千斤作乱,朝廷命将讨之。兵行所至,供亿百出,稍迟则典守者辄被叱辱,且攘夺一空。将次邓州,民皆蹙首以俟公。乃择儒学生员有干局者,令各具衣巾分主其事,至则叱辱无所施,仍极力营办,军用不乏,害弗及民”。《钦定四库全书》中明代名臣倪谦之子、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倪岳(1444—1501年)撰写的《青溪漫稿》卷二十三载有《故朝列大夫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致仕朱公墓志铭》,铭曰:“朱氏之先,世以儒显。有贤嗣兴,兰茁于畹。德馨发闻,优入时选。班资屡升,恩命亦腆。郡以惠施,狱以平谳。于蕃于宣,素藴毕展。倦游东归,世累斯遣。宦业之承,惟后之衍。鹞山之墟,卜宅非远。焯行着铭,百祀其阐!”

《大明一统志》成书

李贤任总裁官的《大明一统志》历经四年,于天顺五年四月编成,李贤作《进一统志表》。

明朝李贤的著作(明内阁首辅李贤连载021)(2)

《大明一统志》,共90卷,参考《寰宇通志》,以两京、十三布政司分区,下辖府州县,再分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及人物、古迹等目。最后附有外夷各国和地区的地理沿革等。此志保留了大量明代资料,为历代研究者提供了方便,至今仍为学者所重。本年五月初二日,皇帝以《大明一统志》编成,赐总裁纂修等官,学士李贤等“钞锭有差”。在《大明一统志》中,李贤利用熟悉南阳邓州情况的有利条件,将南阳及邓州(含当时邓州所属新野、内乡、淅川3县)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及人物、古迹等都载入史册,为南阳和邓州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注:①上元县是南京自唐朝起下辖的一个县,上元也是唐朝时期南京的称呼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