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一位与孔子齐名的著名教育家。他们兴办的私学教育和创立的学派,同称为显学。如果说,孔子是我国私学教育的首创人,那么墨子便是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首创人。  (一)教育活动  墨子姓墨名翟,有关他的生平和籍贯文献记载不多,特别是有关他的教育活动的记载,既没有孔子那样地点清楚、年代确切,也没有孔子那样记录丰富。司马迁编写《史记》,孟轲和荀卿都有列传,而作为显学之一的墨翟却只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附记一小段,仅仅24个字左右,即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根本没有提到墨子的教育活动。  

对墨子教育思想的评价(墨子的教育思想)(1)

墨子

清人孙诒让著《墨子间诂》中有《墨子传略》,记述比《史记》详细得多。但对墨子教育活动也谈得不多。现在,我们介绍墨翟的教育活动及其主张,主要根据《墨子》一书。墨子的生卒年月已无法确考。一般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认为是宋国人。  司马迁认为他还是宋国大夫。墨子常称自己是贱人(《墨子·贵义》),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是,他并没有成为孔门弟子,认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反对儒家的求仕,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求仕。墨子对《诗》、《书》、《春秋》很有研究,却不主张学习《礼》、《乐》的繁文缛节。孔子很重视礼仪,注重仪态,而墨子则倾向务实。墨门师生多以裘褐为衣,以跂履为服。他们身穿粗糙的麻葛衣服,脚着木制草编的鞋子,食不得饱,仍能自觉地勤劳吃苦。  墨子以聚徒讲学组成墨家学派,也带着弟子游说列国。但这个学派不同于当时其他学派,他们纪律严明,主张为义,团结勇为,还绝对服从领导,简直成为一种学术帮派或集团。集团的首领叫巨子,巨子是由上代指定的,代代相传,墨子就是第一代巨子。学派成员所作所为,都要严格遵守墨家纪律。遵守纪律的弟子,墨子会表扬他,违背纪律的,则受到批评,甚至要干涉他的行动。  

对墨子教育思想的评价(墨子的教育思想)(2)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的基本材料。

墨子的弟子高石子到卫国去做官,卫国国君给他的俸禄十分优厚,而且列位于卿。高石子将墨家的治国之道详详细细告诉卫君,可是卫君却不感兴趣,没有照着他的方案去做。高石子便辞去高官厚禄,离开卫国到了齐国。  他见到墨子说:老师,我这样做,卫国的国君不以为我太狂妄了吧?墨子听了,对学生说:你不愿留在卫国,是为了维护墨家之道,人家说你狂妄,那又何妨?墨子的另一个弟子胜绰到齐国大夫项子牛那里去干事。项子牛连续三次侵犯鲁国,胜绰也三次跟随入侵。墨子很不赞同项子牛的行动,因为他曾同项子牛谈起齐国伐鲁是齐国的一大过失。而项子牛没有听墨子的劝告,胜绰还跟着去讨伐,这是违背了墨家的意旨。所以他派了高孙子到齐国去,要求项子牛撤掉胜绰的官职。  墨子的威望很高,当时被称为北方之圣。墨家的纪律严明,上下一致,首领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制度。当然,他们也不是采用强制手段,而是申明大义,使成员们理解以后,才强加约束的。墨家强调身教,首领们必须处处事事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大家的榜样。  楚惠王十五年(公元前474年),墨子到楚国都城郢地(今湖北江陵县北),将阐述墨家之法的书献给惠王。惠王读后说:这真是好书!我虽然不得天下,却乐于接待贤人。墨子听了,便向惠王告辞道:翟曾听说贤人被接待时,如果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现,一定不接受赏赐。他维护的道义不被采纳,一定不留在那个国家。现在,墨家之法不能在楚国贯彻,我只好向王辞别了。当墨子将要离开楚国时,惠王派穆贺去劝说墨子。他对墨子说:先生对君王讲的话确是非常诚善的。然而君王也是天下之大王啊,他没接受意见,不能就说‘贱人之所为’没被君王瞧得起呀!墨子解释道:我认为提出的主张是可行的。比如用药,一束草根,天子服后,对他的疾病很有效果,难道仅因为是一束草根就不屑服用了?再如农夫将粮食税于大人,大人制酒造饭,祭祀上帝鬼神,难道仅因为是出于农夫的劳力就不能作为祭品了吗?我虽是贱人,上比农夫,下比药物,难道还不如一束草根吗?鲁阳文君知道后,赶紧告诉惠王:墨子是北方贤圣人。你既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又没有给以礼遇,请不要因此亏待了他。于是惠王命文君去追赶墨子,要以书社五百里封之。但墨子还是没有留下。墨家巨子腹醇居留秦国期间,坚决抵制枉法循私,对犯了刑法的儿子也同样执法如山。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感到腹醇已经年迈,且只有一个儿子,便命令官吏们不要判处死刑,并希望老先生能够听从君主的安排。腹醇认为不妥,对惠王说:墨家有自己的法规:凡是杀人的偿命,伤人的服刑。只有这样,才能阻止杀伤人的事情发生。能够禁止杀人伤人,乃是天下最得人心的正义行为。现在王虽然对我很宽容,命令官吏们不要判处我孩子的死刑。而我本人却不可不执行墨者之法。结果,他还是没有听从惠王的安排,将亲子杀死偿命。为此,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去私》中大加赞扬道: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都采取了亏人自利的行为。  墨家的理想王国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助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家所要培养的人,便是能助人的有力者,能分人的有助者,能教人的有道者。墨子不仅自己力求成为这样的人,对于弟子也同样要求。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封建统治阶级不想为此,也根本不可能如此。因此,墨子提出的教育目的和一些想法,是过于理想化了。  (二)教育主张  墨子主张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不论王公大人还是匹夫徒步之士,都要经过教育。当然,学习的是墨家之道,实践的也是墨家之道,把他们培养成团结相爱的人。这样理想的王国便能建立起来了。墨子的想法是非常天真的: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子弟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是一种设想的推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成立。尤其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雄之际,应该说,兼爱、非攻之议是不合潮流的。墨子虽然看到教育的作用,也极力利用教育手段来改变现实,但他的假设太多,与实际大相脱离。因此,墨家虽受到人们尊重,但他们的教育改革主张,却并不受到人们的重视。恰恰是他们推行的那套科技教育,反而受统治者的欢迎。这些手工工艺技术的传授,比起兼爱、非攻之道要实在得多。  墨子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素质的培养有着很大作用,但是还不能避开所处的环境,教育必须同环境的影响联系起来。他提出的著名染丝论,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论有相同之处,但更为积极。《墨子·所染》称墨子见到染素丝者,颇有感触地说:把素丝投到青色染缸,便染成青色。投到黄色染缸,便染成黄色。只要你投进不同的染缸,染成的颜色也随之变化。把素丝投入五种不同的染缸,便染成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色之前要小心慎重,别染错了。很显然,墨子所指的染缸是喻指环境。处于得当的环境,就会给人以正确良好的习染。墨子进一步指出: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他列举春秋五霸:齐桓公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卜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所染当(得当),故霸诸侯。而吴国夫差染于王孙雄、太宰嚭,所染不当,国家因此残亡。士亦有染,如果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那么,必然会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做起官来也治理有方。人们所受的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时年岁善(庄稼丰收),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灾荒之年),则民各且恶(《墨子·七思》),也是很有道理的。在环境影响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因素。人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染成某种颜色,很难消褪。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墨子以染丝相比,且不谈相比是否妥当,但他以此来阐述教育的作用,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将《墨子》的《所染》一节改编为当染(当作得当,妥当解)一篇,意义更加明确。发挥教育作用,应该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环境(主要是择友)当染不当染的问题。帮助受教育者改变他的环境,以使教育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三)德育的要求  墨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兼士。依靠兼士,推行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治世宗旨,建立人人平等而相爱的世界。他不同于孔子培养的君子,没有仁义上的许多条条框框。墨子首先要求能有吃苦耐劳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凡是有利天下的事情,不惜任何牺牲也要去完成它。凡是能替别人解除痛苦的事情,就是经受最大的困难也要帮助他。因此,墨门子弟被称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即从头到脚都受到损伤,只要有利于天下,就在所不顾。墨子将意志的磨炼,看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表现。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很难做到兼爱。所以,墨子接收弟子,都要看他们能否吃苦耐劳,强化他们的毅力。禽滑厘是墨子的大弟子,他服侍墨子三年,手足都长上老茧,面目黝黑,还不断供墨子使役,却不能向他请教。最后感动了墨子,才接受禽滑厘为弟子。吃苦耐劳和自我牺牲,并不只表现为自我完善,还体现在积极进取和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上。上自王公大人,下至农民妇人,都应该独立自强地做出成绩来,不能有一点怠倦。对王公大人来说,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对卿大夫来说,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对农夫来说,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对妇人来说,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这样,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才能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并进而要求君子力事日强,切实做到贫则见廉,富利见义。《墨子》有《修身》一章,强调修身在于力行。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即便有广博的学识,还应该以实践为根本。有学识而不运用,是为徒学。运用又必须能利他人,不能只为自己沽名钓誉。名不徒生,誉不自长,功名遂成,名誉不可虚假。墨子还告诫弟子,名不可简而成,誉不可巧而立。这种德行修养是作为兼士的必要条件。  墨子重视实践,重视力行,具有这样品德的人,也必然是言行一致。凡是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说。既然说了,就千方百计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墨子·兼爱下》)墨子的德育措施是非常实际的,从而为实现墨家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智育的要求  墨子认为,王公大人和匹夫徒步之士,都应该受教育。至于传授的内容,除了《诗》、《书》和《(百家)春秋》外,主要的是自然科学技术。墨家学派以农与工肆之人为教育对象,给他们以实用的知识技能,使他们成为各从事其所能的兼士,参加国家治理,推行墨家之道。  墨家传授的自然科学技术,内容是很丰富的。在《墨子》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篇中,有很多关于科学技术的记载,尤以数学、力学和光学为突出。这是掌握自然科技的基础,也是从事科技研究的基础。  数学。对几何学上的点、面、线、圆、立体等概念原理及其运算方法,墨家都有非常科学的阐述。以点和圆的概念来看,所谓点,《经上》说:端(点),体之无序(厚)而最前者也。《经说上》称:端(点),是无同(间)也。综合起来点就是无厚无间的。也就是说,没有长度、宽度、厚度,却有位置(或可以定位)的几何图形叫做点。这与今天几何学点的概念相近。所谓圆,《经说上》称:圆,规写交也。综合起来圆就是同一中心的等长的径线,即用规画一条周线相交。而现今几何学上圆的定义是: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两者意近,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力学。墨子向弟子传授的杠杆、天平、滑车、斜面等原理及其应用方法,都与力的作用有关。所谓力,《经上》说:力,刑(形)之所以奋(动)也。《经说上》称:力,重之谓。下与(举),重奋也。综合起来,就是将物体运动的根源,归之为力作用于物。重量的轻重,反映力的大小。向下坠,往上举,都是运动着的力。因此,墨子以力与重量的关系,清楚地叙述了杠杆实验的结果:设有一杠杆,一端悬挂砝码(权),另一端悬挂重物(重)。支点的一边叫做标(力臂),另一边叫做本(重臂)。如果两边平衡,那么杠杆必成水平。如果加重其中一边,那么这一边必定下沉。如果要想使两边恢复平衡,应当移动支点,使本缩短而标加长就能达到目的。  光学。墨子向弟子传授关于阴影、倒影、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知识及其试验方法。墨子和他的弟子做了世界上最早的针孔成像实验,说明光线直射的原理。  墨子的教学内容,以科技和生产方法知识为主,教学自有其特点。这就是:  其一,比较偏重注入式。墨子在传授生产知识时,用比喻讲实验,由抽象到具体,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但是,他不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他主张弟子学习必强为之,这同墨家子弟的意志锻炼是一致的。  其次,与强为、强行结合。墨子要求学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有次墨子讲完课,学生要求老师再教他们学射。墨子说:不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墨子·公孟》)意思是说,凡有学识的人都应该量力而行,才能把事情做好,比如战士在战场上,要求他一面打击敌人,一面又救护受伤的人员,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你们不是战士却同战士作战一样,不能同时做两件事情,课业还没有完成,怎么又可以另学射术呢?墨子要求学生精通一门再学一门,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其三,重视亲自动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墨子把知识分为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闻知,是从听到的传闻和看到的书本中得到的知识。  说知,是通过师长和学友的讲解和讨论,同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取得的知识。  亲知,是自己亲身经历,直接取得的知识和经验。墨子鼓励学生要多亲知。  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与墨子传授的教学内容很有关系。他所教的是实用学科,只凭理解,不会实践,等于纸上谈兵,毫无用处。所以在教学中,墨派采用实验的方法,很有效果。如通过对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对比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光线的理论,这是闻知、说知难以做到的。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起他们对事物发生的各种现象产生追究的兴趣,对于发展手工工业,提高生产力都起到推动作用。  墨家教育思想形成于战国初期,他们代表农民、小私有者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对于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一些意识形态,是采取反对态度的。他们既不颂扬奴隶主贵族的礼乐,也不同意新兴地主阶级的礼乐。因此在墨家的私学中没有音乐教育的内容。而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强调注入式,要求学生强为、强行,但也十分注意学与思的结合,并不一味实施依样画葫芦的教法。墨子认为,学习一门学问,不但要知其然,也应该知其所以然,这在科技教育中极为重要。依样画葫芦只是模仿而已,不是创造。模仿,即使能追上师授,也算不得真本领。在《墨子》各篇中,有许多何自、是何故也、何以为、何以知之等的提问,就是避免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战国初期,墨家提出了尊天明鬼的宗教迷信思想,这是想以一种超人的力量推行他们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到了战国中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日益强大,墨家的一套尊天明鬼理论已不合时宜,他们便倾向辩学和科技知识的研究与传授。墨子在教育上的贡献,虽然没有孔子那样有影响,但由他创导的科学技术教育,对战国时期科技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是儒家学派无法比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