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萨沙问答第100集
电影和真实战争是不一样的,不是一回事。
相对真实的苏联电影《解放》中,有三个德军士兵试图活捉苏军女护士。
在德军重机枪火力的拦阻下,这几个德国兵散开几米,交替滚动前进,不断利用地形地貌掩护。
在苏军火力瞄准自己的时候,这个德军绝对是隐蔽不动的,另外两人则迅速前进。
德军并不是为了捉女护士才会出动三个人,其实真正大规模进攻也是如此。
德军基本没有集团冲锋,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是以步兵班为单位,一个班还分为若干个战斗小组。
解放军也是如此,林彪很早就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
所谓三三制不复杂,就是彻底摒弃人海战术,采用步兵小分队突击战术。
具体作战时,每个步兵班分为3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是3个人。
这3个人的分工,也比较明确。
进攻时,他们多是以三角模式,两人顶在前面,一人在后负责掩护。三人要互相接应,互相掩护,共同作战。
同时战斗班的3个小组需要同时行动,互相掩护,交替前进。
小组之间则分散得很开,防止被敌人炮火密集杀伤。
林彪的要求是,一枚手榴弹或者一枚掷弹筒榴弹,最多只能杀伤一个小分队这3个人。
所以,即便是小分队内的3人,人和人至少相距七八米。
不同小分队之间,相距在15米甚至更多。
林彪认为三个战斗班形成一个战斗排或者说战斗群,正面宽度至少800米,大家可以算一算,士兵之间的距离有多大。
为什么这么做?还是针对现代化战争的必须改变。
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利用近距离集团冲锋肉搏战,杀得兵力较少的日军人仰马翻。
日军也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化军队,立即调整战术,使用掷弹筒等射程较远的爆炸类武器大量发射,抑制八路军的这种战术。
掷弹筒榴弹威力同手榴弹差不多,爆炸杀伤半径有七八米。而掷弹筒的射速很高,每分钟可以达到20发。而日军每个步兵班都装备掷弹筒,在八路军冲锋期间可以发射大量榴弹。
这种情况下,八路军如果还是集团密集阵型冲锋,会遭受重大伤亡。
无奈之下,这才改为三三制。一枚掷弹筒榴弹爆炸后,最多炸倒一到二个八路军战士,其他人不受影响。
实际上,日军也是这种战术。
抗战初期,见国军火力虚弱,日军也曾肆无忌惮地采用近距离集团冲锋,试图一冲就冲垮防御阵地。
国军依靠步枪和少量轻机枪的火力,往往难以拦住这种人数众多的冲锋。
不过没有多久,国军也改变了战术,强调在50米内投掷大量手榴弹进行拦阻。在诸如台儿庄战役、衡阳战役等一系列作战中,国军非常强调手榴弹的作用,甚至使用集束手榴弹
这种情况下,日军如果以几十人距离较近的冲锋,很容易被手榴弹一次就炸死炸伤很多。
所以台儿庄战役时,日军也是以步兵班为单位,将兵力分散,滚动式冲锋。也就是一个班上去以后,第二个班相距十几米跟进,后面十几米外还有第三个班。
采用持续的连续冲锋,让日军最大程度减少伤亡同时攻陷阵地。
那么,如果电影真实还原战斗场面,根本看不到电影中的人贴人冲锋。
如果采用人海战术,冲上去一百死一百,冲上去一千死一千,完全是送死,敌人伤亡却很少。
在己方进攻部队分散冲锋的同时,火力掩护也是极为重要的。
作为火力掩护部队,主要使用重武器,也就是轻重机枪、枪榴弹和迫击炮进行掩护。
这些掩护并不是追着己方进攻部队的屁股后射击,子弹从自己人头顶上飞过。
实际上,这些火力掩护主要是侧面射击,自己人并不是火力射击的范围内,以避免误伤。
一旦进攻步兵小组,靠近敌人阵地几十米内,火力掩护多要停止,也是怕导致误伤。
进攻的小组真正到了距离敌人几十米内,谁也帮不了你,只能靠自己了。
至于拍电影要好看,只能像牧羊人赶着羊群那么冲锋,不然观众不满意。
这里想起当年老电影《南拳王》的花絮。1984年的南拳王是大陆最早的武打片之一,当时很多场面是真打,而不是假打。参加拍摄的武打演员回忆,他被劈面打了一拳,观众看不出什么,其实他的一颗牙齿已经被打掉了。
拍电影是拍电影,同现实不是一回事。
真正出现电影里面那种人贴人冲锋,一发重型迫击炮弹,直接炸掉1个排!
上图是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中,虚构的志愿军冲锋的场面。
韩国导演的意思是,中国士兵太多了,漫山遍野都是,韩军才被迫向后“进攻”了。大家注意看,里面不少士兵是空手冲锋的,萨沙真是心服口服了。抗日神剧导演看到这段,也忍不住要下跪!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