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随笔散文(随笔静好的弋获岁月)(1)

◎林赶秋(作家)

鸿雁来,黄菊香,叶枯,霜降,季秋九月如期而至。农夫开始收割半夏稻,又伐薪烧炭,准备过冬时使用。天子戎装打猎,并将收上来的新稻献祭给祖庙,然后再就着犬肉品尝这些稻米。诸如此类的物候和相应的人事,虽然明明白白载入《逸周书》《吕氏春秋》《礼记》等典籍,但都太过轻描淡写,不像在《诗经》的抑扬顿挫里,既有温度,兼具情趣。

不信?你看:“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是为了献给老人;“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这是为了献给爱人。你听:“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多么真挚的誓言!多么浪漫的日子!

获稻不是在九月吗?咋个《诗经》却称“十月获稻”呢?别急,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月令》自有分说:“十月获稻,在九月熟者谓之半夏稻。”其实,旧历九月、十月都是收割稻谷的好时节。

光有主食当然不行,所以《郑风·女曰鸡鸣》中的男主角“士”要去“弋凫与雁”,拿来佐酒下饭。这样还不够完美,于是又“琴瑟在御”,边听音乐边进餐。如此一来,女主角自然心花怒放,随手就把集各种玉石而成的“杂佩”送给了他。具体有些什么玉石呢?《毛传》认为:“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将它们有序地串联起来做成的长长的组玉佩,在《诗经》时代便被称为“杂佩”。晋人陆机《赠冯文罴》诗句“愧无杂佩赠”,则是反用《女曰鸡鸣》的意思。

那当时的人们究竟用什么工具来获稻,又凭借什么器物来弋取飞禽呢?答案有些就埋伏在《诗经》内,有些则须到其他地方去寻找。

《周颂·臣工》一诗云:“奄观铚艾”。铚字也见《说文·金部》,音至,意为“获禾短镰”。这种名叫“铚”的短镰从原始的有孔石刀演变而来,就是收割稻谷的利器。弋凫与雁,工具则要复杂得多,尽管《诗经》的字里行间毫无透露。

先来了解什么叫“弋”?朱熹《诗集传》注释道:“弋,缴射,谓以生丝系矢而射也。”除了缴(生丝)和矢之外,还得有《史记·楚世家》之“弓碆”。弓包括弓与弩,矢又分“矰矢”与“茀矢”。据《周礼》可知,弋射用弓,则配矰矢,用弩则配茀矢。碆同“磻”,《说文·石部》收有磻字,音播,意为“以石箸隿缴”(隿同弋);为了避免射中的鸟类带矢曳缴而逃,便在缴绳末端拴坠圆形石头,此石即为磻。其形象见于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战国狩猎纹铜壶的图像中,一目了然。

成都晚报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