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1)

瓷器鉴定真知堂:如果,要一个中国人选一件礼物送人,那么很多人可能都会选一块玉。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玉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极为崇高。玉者,王者之石也。在魏晋之前,哪怕你家财万贯,也不一定能拥有一件玉器。深究其原因,既有玉之贵重属性,又有国家王权对玉材的管制,更多的则是西周以来礼制对玉器使用的制约。众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则形成了商周时期玉器的特殊面貌。商晚期到春秋时代,中国古玉的第一座高峰形成了。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2)

玉器喜爱的历史渊源

全世界的人类,都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过程。玉,最早的概念,并非只指来自中国新疆和田的软玉,而是指各种美石。

根据考古文化之发现,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43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都有极其辉煌的玉器文明。而近年来发现,毁灭于5300年前的安徽凌家滩文化和消失于4000年前的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玉器,更是工艺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3)

石爱河文化玉人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先民们满足了温饱需求之后,人民就开始追求美。

最早的美物,非玉石莫属。河南的南阳玉,东北的岫岩玉,以及江浙地区不为人知的玉石种类,在灰不溜秋的石头中,显得鹤立鸡群,格外夺目。本就是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先民,磨制起这些美石可谓毫无压力。

美石还是非常难得的。难得之货,自然要献给首领或王者。于是,部落首领逐渐占有了更多的美石,生前享用,死后陪葬。氏族部落的贫民则身无长物,只有一两个陶罐,伴随他们地下的生活。

后来,部落间产生了交换和贸易。在没有货币的年代,最初的交易都是以物易物,交换的物品多为谷物,皮毛,生产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拥有美石的部落给予了其他部落更多的诱惑。对于不在玉石产地的部落而言,拥有一件罕见的玉器,特别是象征征伐权力的玉钺,以及玉戈(后来变成玉璋)等兵器,无疑比其他首领笨重粗陋的石斧,石戈更有面子。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4)

龙山文化

至于那种可以挂在脖子上的玉器(玉璜),则和玉珠子一样,更为首领们器重。有了这种美丽的装饰品,首领们的妻子和女儿身份就凸显出来,和其他普通的部落女子不一样了。

对玉器的喜好使得玉器的需求增大,也使得掌握美玉资源的部落,可以花费更大精力来制作这种不属于生产资料的物品。龙山时代,发源于山东地区的玉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大河上下,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玉璋的出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已经有一种统一的意识形态出现。

此时的玉,皆为玉石,尚未出现后世认定的真玉,也就是来自新疆和田的透闪石,阳起石类型软玉。此时的玉器,一般被后世收藏家,统称为文化期玉器。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5)

殷商后期,真玉出现于王朝

说历史,中国的文明史据说有5000年之久,然而按照西方文明的标准,则中国文明在二里头被发现之前,只有3000多年。而这3000多年的文明史被肯定,主要是因为民国时期对河南安阳殷墟(殷朝的废墟)的发现和发掘。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6)

商代玉琮和玉璧

常识认为,在中国商代之前,还有一个夏代。夏朝建立者乃是夏禹或他的儿子夏启。

由于夏禹在尧舜时期,为民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劳苦功高。所以,当夏禹死后,虽然他按照尧舜禅让的传统,把帝位预先授予了伯益。他死后,诸侯们却不归于伯益,而归于夏禹之子,夏后氏姒启。

夏朝前期的玉器,由于无法确认早期夏都之所在而无考。然而,夏朝后期的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却出土了一些玉器。从玉器形制和质地来看,整个夏朝时期:

基本上出土玉器数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成套的玉钺,玉戈,玉璋,玉璧等玉礼器。而玉琮的数量大大减少。此时的玉器,无法断定产地在哪里,唯一可考的是,此时的玉器还没有出现透闪石,阳起石类真玉。

也因为这个缘故,夏朝玉器混入龙山时代玉器中难以区别。

二里头虽然已经是铜石并用时代,但和几百年后的殷商安阳人相比,二里头人的生活,还显得极为穷苦,就算作为王者的夏桀,他享受的生活,或许也不会比今天一个家境富裕的农民更强。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7)

夏代玉圭

殷商早期,建都于河南郑州(一说偃师)。早商时代,则指的是商王河亶甲迁都相(河南内黄附近)之前,在郑州(亳都)和敖都(又称嚣)建都的时代。这段时期的商王室,和夏朝相比,似乎先进了一些。主要表现在对青铜器的使用上。

但作为高等级物品的真玉器,此时尚未出现。

而只有等到商王盘庚迁殷之后的数十百年后,商王武丁时期,整个商朝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之后,来自新疆的真玉才出现在商王室的日常使用中。

商王武丁,生活的年代,略同于古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时代。武丁时期,商王朝恢复了商汤时期的武力。

据说武丁能征惯战,他的王后妇好(庙号辛)也是一员武将。据甲骨文卜辞记载,商代最大的一次出兵征伐外族,主帅就是妇好。

这一次,妇好率领自己的亲兵3000人,并征召了10000士兵。她统帅这13000名从头武装到脚的士兵,摧朽拉枯般战胜了夷人。然而不久,妇好就死于难产。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8)

出于失去爱妻的痛苦,武丁王没有把妇好埋葬在传统的皇家陵区。他在皇宫内给妇好找了一块地,掘地三尺埋葬了爱妻。他还给予了妇好非常高规格的陪葬品,作为对妇好埋葬规格不高的补偿。

也因为如此,后来妇好的陵墓逃脱了盗墓贼之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让无数奇珍异宝得以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就包括数百件玉器。据专家对玉质进行分析,此时妇好墓的玉器,多数都是来自新疆地区的软玉,也就是真玉。

这个现象表明,最晚在3200多年前,中国内地就已经和新疆地区有了商贸往来,这批真玉很有可能就是赶着牛车,服牛乘马的商人,从遥远的新疆贩运而来的。

真玉,又称软玉,它的主要特征是油脂光泽,硬度约为6-6.5度,比玻璃还高。相比传统的中国玉石一般只有4-5度而言,真玉更为坚硬难以琢磨,却更为美丽。

特别是羊脂白玉和鸡油黄玉。这两种美玉一出现,立马把中原王朝传统的玉石器比了下去。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9)

妇好墓玉簋

王室为首,贵族跟风,大家开始只要真玉,看不上以前那些宝贝了。

真玉一出现,就成为王室的垄断物品,这无疑既有中华民族爱玉的优良传统,更多的则是由于玉路之遥远与艰难,加上玉材之宝贵所造成的高昂价值。

此时的贵族,能够拥有一件真玉饰品,其价值甚至远远高于今人显示身份的劳力士金表或爱马仕皮包,玉器,因此真正成为了王者之石。只有王者(和其家属)用得起,也只有王者才能配得上玉器的身份。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10)

西周时期,王者专用的玉器

在武王吹响讨伐纣王的号角,350乘战车以及数万大军杀气腾腾的冲向商军军阵后不久,面对前徒倒戈的背叛,穷途末路的帝辛,还不忘把自己最心爱的玉器佩戴上。

“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逸周书 世俘解》

帝辛没有逃跑,他配玉自焚,死后还被周武王把头颅砍下,悬挂在大白旗上。据说周武王灭商后,俘获的殷商王族玉器数以百万计。

“”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逸周书 世俘解》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11)

商代玉人

我们可以想象,或许就是这些数以百万计的真玉,大量消耗了殷商的国力。使得武丁之后的大商,日渐衰落,终于亡于帝辛之手。

西周早期的玉器风格,依然和商代晚期一样。商代出现的双沟线凸出主题纹饰的技法,到了西周中期之后发展成鼎鼎有名的一面坡工艺。

西周的玉器,依然喜欢以凤鸟,动物为纹饰,此时的周王室,似乎并不以自己为龙的传人,而更多喜欢凤纹。龙形玉器多采用较为隐晦的形式表现。

和春秋战国时代那种细密的纹饰相比,西周玉器似乎并没有太复杂的工艺。研究人员认为,此时应该尚未发明青铜陀具,琢玉的方法,依然采用的是他山之石。

后人还原周初人琢玉,采用解玉砂配比锋利的石核磨蹭,确实可以达到商周玉器的效果。商周玉器制作工艺的原始,决定了此时的玉器,并不十分精美,却有一种战汉古玉无法达到的古拙和神秘。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12)

西周玉龙形玦

西周玉器的工艺特点:

根据对目前馆藏文物的分析来看,西周玉器造型上以片状为主,圆雕件少见。纹饰则以勾云纹、龙纹、动物纹、人物纹较多。雕刻工艺,应该是以解玉砂配比高硬度石核采取刮削磨蹭等方式进行。少见镂空雕刻,多为阴线纹。单阴线和双阴线往往见于一器,早期尚未出现成熟的一面坡技法,那种成熟的双勾轮廓凸出主题纹饰的工艺,多见于西周中后期。此时玉器材质以软玉为主,有部分白玉玉质极佳,根本不受土沁。相比春秋时代玉器材质良莠不齐而言,此时的玉器以真玉为贵,讲究材质,然工艺较为粗陋,多数玉器抛光不精,也有少数较为光滑润泽。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13)

西周玉鹿

西周时期,玉器的崇高地位被周公确立下来,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按《周礼》记载:

天子祭祀天地和四方,必须要用到六种玉器,分别是:

苍璧,也就是青黑色的玉璧。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尔雅·释器》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也就是说,玉璧的边缘实体部分应该是中间圆孔的两倍。由于天是青色的,又称苍天,所以,祭天用苍璧。

黄琮,也就是黄玉作的玉琮。玉琮,最早应该出自新石器时代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西周时期的玉琮就非常少见。黄玉,则是因为土色为黄,故以黄玉作琮祭地。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14)

良渚玉琮

青圭,则是因东方属木,木色青,天帝为青帝太昊。

赤璋,乃因南方属火,火色赤,天帝为赤帝炎帝神农氏。

白琥,是因西方属金,金色白,天帝为白帝少昊。

玄璜,乃因北方属水,水色黑,天帝为黑帝颛顼。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春官·大宗伯》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15)

西周玉璜形刻刀

以上六种玉器被称为六器,颜色和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天地,诸侯是不能祭拜的,只有天子才能有祭祀天地的特权。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礼记 王制》

所以西周时期的六器,存世文物非常罕见。因为它们都属于祭祀专用的天子器。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古代,六器的身份地位可谓极其崇高,诸侯国根本没有,也根本无法作为饰物。所以传世就极少了。

圭和璧,还有一种用途,就是诸侯等级的象征。

周王以下,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封国。

如何确定诸侯国君的身份等级呢?就用不同的圭和璧来确定: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周礼》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16)

战国玉谷纹壁

西周200多年,早期的周王室对诸侯国一直都有威慑力。对于不服的诸侯国,西周国君还能出兵征伐。但到了周厉王之后,西周国势日下。到周幽王时期,已经无力对付来自西方的犬戎。出昏招的周幽王,废掉了和犬戎有密切联系的申国王后,还要废申后所生的太子,于是引来了大祸。

在戏诸侯的烽火余烟未灭,风雨飘摇的周王朝倒在了血泊之中。幽王死于战火。西周灭亡了。不久,申后的儿子周平王,被诸侯拥立。他无力偿报前来救驾的诸侯,更无力驱逐占据自己土地的犬戎,于是大笔一挥,把原周王朝京畿之地-关中平原划给了秦国。

你打下来,就是你的!周平王对秦候如是说。

随后,平王的队伍驾着马车,一路东进来到了西周初年周公所建的大城雒邑(河南洛阳),建立了全新的周朝,史称东周。

整个东周时代500多年,周王室再也没有杀回自己的老家关中。大周国,从拥有肴函之险的关中大国,变成了四战之地的河洛小国。周王朝从此一蹶不振。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17)

西周玉龙纹璧

王道废,诸侯起。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就从到来。玉器,也从西周时期的王室玉转变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玉。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18)

春秋时代,玉器走下神坛

说真的,在高古玉的收藏和研究领域,对于春秋时代玉器的定位一直是模棱两可的,所以一开始,笔者也准备把春秋玉器写进下一篇文章,和战国玉器同列。

按道理来说,春秋,战国同属于东周时代。春秋之玉确实应该和战国玉并列。但古玉收藏和研究圈子里,只有商周玉,战汉玉的说法,却没有春秋玉的位置。

战汉玉,说的是战国时期到秦代,汉代的高古玉器。

这一时期的高古玉,由于玉质精良,工艺精湛,造型复杂多变,艺术性极强,而被全世界收藏界公认为中国古代玉器的最高峰。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均极高。

而处于商周古玉和战汉古玉之间的春秋玉器,则严重被低估,它到底应该归属于商周时代还是战汉一类呢?

从春秋古玉的出土文物来看,此时的玉器可能出现了青铜陀具,但还没有出现战汉时期的那种铁质陀具。由于青铜材质比较脆,所以不能像铁质陀具一样做的很薄,再加上青铜在春秋时期还非常珍贵,经不起太多损耗。所以春秋时代的玉器工艺尚处于从原始到成熟的过渡阶段。

综合春秋玉的工艺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它前期更类似于商周玉器,后期则接近战汉古玉。从多数出土文物的分析来看,把它归属于商周玉一类,可能更为妥当。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19)

春秋玉龙形玦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雒邑,东周建立。但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却是因鲁国史书《春秋》(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而得名。但历史书上的春秋时期,却晚到了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

春秋时代,周王室的力量大幅度削弱。按照孔子的说法,由于天下无道。所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时代的鲁国,尚且属于制订周礼的周公之封国,还出现了“季氏八佾舞于庭”的乱政。

八佾之舞,就是用八八六十四人舞蹈,每一佾是八人。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之舞,诸侯国君可用六佾之舞,季氏只是卿士大夫,按规定只能用四佾之舞。

这在古代,一种严重的僭越行为。

就好比我们今天接待外国元首,国际通行鸣礼炮21响,如果只鸣放19响或17响,就会被视为大不敬一样。

本只能用32人舞蹈的季氏,却用了天子的乐舞规格64人。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孔子曰: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20)

明面上的礼仪,一个诸侯国的正卿就敢明目张胆的藐视,可见此时周天子的地位真的已经日薄西山了。所以,西周时代仅仅为王室所占有的玉器,此时诸侯国君大量使用。卿士大夫们也争先恐后。

玉器从周礼规定的礼器身份,一下子跌到了佩玉的地位。

象征祭天的玉璧,成了贵族身上的配饰。玉璜和玉虎亦然。圭,璋一类尖锐器,和过重的玉琮,也早被搁置到阁楼上。

春秋时期长达近300年。这个300年的时间,比我们的明朝和清朝还要长。期间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相比西周时期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春秋玉器的特点,

春秋早期玉器依然沿袭了西周时期双勾阴线,凸出主题纹饰的特点,但又出现了在主题纹饰上雕琢细微纹饰的新工艺,显得布局更为繁密,有密不透风之感。行内有人谓之"形中有形"。

春秋中期以后,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开始变得疏朗,梯形青铜陀具的使用,使得此时期玉器变得更有立体感。

春秋晚期,开始流行减地浮雕工艺,使得器物从平面变成立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打磨得更为光滑。此时的工艺已经开始接近战国时代了。

26件商周玉器(玉器史上第一座高峰)(21)

春秋到战国玉珩

小结

从新石器时代的石之美者为玉,到殷商后期出现真玉,这是商周玉的第一阶段。真玉是王者之专用品,身份等级的象征。非王室特赐,贵族们也不能使用真玉。

西周时代,在灭商之后,周武王把俘获的商人美玉分给参战的战士和诸侯国君。整个西周时期,玉器和殷商时代一样,为王室掌控。诸侯国几乎没有像样的玉器存在。此时的琢玉工艺非常原始,应该尚未发明后世琢玉的青铜陀具,也因此形成了西周时期以片状玉器为主,一面坡或双沟线工艺为主的时代特征。此时是商周玉的第二阶段。

春秋时期,青铜陀具开始应用在玉器雕琢上,所以玉器的线条变得更为圆润,也更为精细。但此时期玉器已经不再是西周初年那种王者才能享用之神器,大量的真玉被诸侯国君和卿士大夫使用作为装饰物。玉器从此走下神坛,从王者之石变成了高等级奢侈品。此为商周玉的第三阶段。

然而,中国古玉真正的高峰尚未到来,礼崩乐坏并没有影响到玉器的使用,接下来,新的篇章展开了。

未完待续,下一篇《战汉古玉:古代玉器美学的巅峰,即珍贵又美丽,然而盗墓贼都不要》,为你讲述战国到汉代的玉器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