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颈动脉血管中存在斑块,且六十岁人群的患病率接近100%。随着近年来老龄化严重,受该类疾病影响的人群也是逐年增加,而且现在随着医疗条件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很多无明显症状的人群在体检中发现了该类疾病。
科室最近就接诊了一位刘先生,50岁在单位体检中发现颈动脉上有斑块,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越看自己心里越没底,有说是中风,有说会脑梗的,吓得他几天都没睡好觉,遂来医院就诊。
通过其自带的一些体检化验结果可知,其颈动脉双侧可见粥样硬化,右侧分叉点可见约10×1mm大小的斑块附着;血压正常;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轻度升高。患者自述,自觉无身体不适,无吸烟史,饮酒适量,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作息和饮食都不规律。
在进行了相关检查后,确定其为轻度脂肪肝,颈动脉轻度狭窄,建议其可先通过改变作息、合理控制饮食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并定期进行复查。
刘先生比较惊讶,这么严重的病难道不用药物治疗吗?在医生耐心讲解下他才终于明白原来是自己过度紧张。其实遇到疾病及时就医是正确的,只是现在大家对疾病认识的不充足就容易自己乱了阵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疾病究竟是怎么回事,临床症状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积极治疗吧。
一、颈动脉有斑块,会有哪些症状?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颈动脉斑块?
它是颈部动脉与其相连接的各部分(如头臂、锁骨、椎颅外段等)动脉血管内壁堆积的一层如同蜡状脂质物质。
显微镜下肉眼可见,其外表为隆起的黄色或者白色椭圆形小丘。正常范围内的颈部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大约在0.8毫米到1毫米之间,而当颈部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在1毫米到1.3毫米之间则称之为颈动脉中膜厚度增厚,当这个数值在1.3毫米以上那便证明患者出现了斑块。
目前很多国际学者认为,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是动脉血管对于其内部损伤做出的反应结果,往往越是动脉起始的部分,或是与其他相连接部分交叉的区域都是颈动脉斑块更易出现的部位,因为这些区域动脉血管内的血流速度都很低,更易于脂质物质的堆积。
也可以说它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进程现象,从人类青春期开始它就开始慢慢滋生长大,一直到中年开始变得明显,而年过六旬的人群中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斑块。
根据病理解剖学,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时期:
1)当显微镜下观察到泡沫细胞堆积成长短不一的脂纹时候,则为早期颈动脉病变;
2)随着脂质成分的不断堆积积累刺激动脉血管内膜增生形成纤维斑块;
3)随着病程的发展,斑块内出血,出现破裂与堆积的脂质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粥样硬化;
4)堆积在一起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发生破裂或是坏死等情况,就会造成血栓、颈动脉管腔狭窄、颈动脉管腔完全闭塞等问题,最终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内皮细胞脱落、纤维膜破裂、炎性细胞浸润等有关。在临床上,主要根据斑块在动脉血管中的稳定程度、性质、大小等来加以区分其危害程度。
一般将形态规则表面光滑,不容易脱落的;或是已经钙化(表层被厚厚的纤维质所覆盖,不易出现破裂)的称之为稳定斑块,这类病变一般会随着病程的延长不断长大,继而引起血管堵塞影响颈动脉供血,但稳定斑块的生长速度一般都较慢,引发急性疾病的可能性较低。
而那些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表层所覆盖的纤维质比较少,容易受到损伤脱落游走、破裂的,称之为不稳定斑块。这类病变增大会引起动脉血管狭窄,导致头部供血速度降低,引起颅内缺血、缺氧,造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一旦脱落堵塞动脉或随血流进入颅腔,极易诱发急性病变,如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死)等。数据显示,约四分之三的缺血性脑卒都是由于这类颈部病变所引起。
除此之外,由于人体遍布全身的血管是一个闭环,所以当颈动脉发生病变的时候,往往提示可能人体的其他动脉(如颅内、冠状、下肢、肾等)有可能也发生了粥样硬化。研究发现,颈动脉与规律性心跳存在一定的联系,血管的内膜每增加0.1毫米,罹患冠心病的风险就会提升十分之一。
因此作为一个预警信号,颈动脉斑块的防治不但可阻止脑卒中的发生,还能降低冠心病、尿毒症等疾病的发生。
那颈动脉有斑块会有哪些症状呢?
一般来讲,此类疾病前期由于斑块还未形成或是体积较小,造成血管狭窄程度较低,多数患者的症状都不是很明显,可能会偶尔头晕、轻度头疼等,往往通过颈部动脉彩超才能够发现,临床上一般将此类患者归为无症状患者。
而随着斑块的扩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增加,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眩晕、视野黑朦,共济失调、肢体失去知觉,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甚至是思维模糊、双目失明等症状。因此出现以上症状,切勿大意一定要及时就医。
二、颈动脉斑块应该如何治疗?
1、轻度狭窄(狭窄程度< 50% ):干预危险因素
在我国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数量是庞大的,且六十岁以上基本人人都有潜在的斑块存在,似乎随着年龄增长,病变的出现是血管的宿命,但其实研究发现在这一进展过程中多种高危因素会加速斑块的早期形成及积聚。
其中包括一些不可逆转的因素如年龄、遗传因素等;也包括一些具有可逆转性的因素如“三高”等,在一项历经36年追踪的关于颈动脉斑块的可调控危险因素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在对近五万人长达36年的追踪回访中发现:“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尿酸、hcy、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异常升高,以及代谢综合症、吸烟、酒精、超重、社会压力、负面情绪等因素都与该疾病存在密切相关性,其中“三高”患者可将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性提升三分之一。
因此对于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小于百分之五十,且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出现过脑出血症状的轻度狭窄患者来说,主要应该从干扰以上高危因素入手来进行干预治疗。
比如有基础性疾病的(如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等)患者要按时吃药,控制疾病进展;对于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等)要及时祛除;同时要增强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饮食上要多摄入优质蛋白,合理膳食等,以此来降低卒中的发生。
2、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 ~ 69% ):药物治疗
如果当颈动脉的斑块已经很大,造成了动脉血管百分之五十到七十的狭窄,这种情况下会降低颅内血流灌注,极易出现脑供氧或供血不足,因此除了在严格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药物配合治疗。
上文有提到斑块的形成其本质就是脂质物质的堆积,因此在药物治疗上最基础的就是强化降脂,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小于1.5mmol/L就可以控制病灶的生长甚至实现病症的逆转。
因此在临床上,首选药物就是具有降脂功能的他汀类药物。此类药物不但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且可以改善颈动脉血管内膜的代谢过程,减小斑块体积的同时增加纤维膜硬度,降低其破裂率。
此外,对于一些轻度狭窄的个例,如: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的确诊患者,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大于2.6 mmol/L的糖尿病、三四期慢性肾病患者等无论其有无明显的动脉血管狭窄都应该接受降脂药物的治疗。
除了降脂药物之外,临床上对于中度血管狭窄患者一般还会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来进行治疗。因为此类患者出现血栓的风险性很高,因为当斑块破裂此类药物就可以第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的发生。
此外,对于一些轻度血管狭窄患者如果具备以下至少三类高危因素同样应该服用此类药物。
①高血压患者;
②糖尿病患者;
③肥胖患者;
④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⑤具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患者;
⑥年龄大于50周岁患者;
⑦吸烟患者。特别注意的是用药标准还需要专业的医生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个性化方案处理,切勿私自用药。
3、重度狭窄(狭窄程度≥ 70% ):手术治疗
当斑块杜塞动脉血管致使其狭窄程度大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重度狭窄患者,一般都已经对颅腔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因此临床上一般建议积极治疗必要的时候应该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内膜剥脱术(将颈动脉血管内可见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切除)和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使用支架、导管等器械缓解血管狭窄程度,改善血管供应区血流灌注)。
总而言之,被称为“沉默杀手”的颈动脉斑块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给人重重一击,它是诱发脑卒中、心梗等急性、高致命性疾病的主要诱因。多数情况下可表现为无症状,仅有轻微的头晕、头疼等;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一过性的眩晕、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的时候可出现共济失调、思维模糊、运动认知障碍等。
因此积极治疗至关重要。轻度狭窄患者可以通过干预高危因素(如控制“三高”、减脂减重、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的方式来改善病情的进展;中度狭窄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联合降脂、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积极治疗,同时严格控制危险因素;重度狭窄患者则根据具体病情可选择手术治疗,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此外,定期检查也十分重要,只有早发现才能将疾病扼制在起始阶段,减少心脑血管急性病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华扬. "不容忽视的颈动脉斑块." 健康文摘 (2018).
[2]董漪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分析."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7.2(2013):4.
[3]钱佳佳. 20-59岁人群颈动脉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Diss.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4]周特飞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涟钢科技与管理 (2010).
[5]李国淼, 贺丹, 赵娟,等. 瑞舒伐他汀对65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