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同时也是音乐的全盛时期音乐的兴盛和诗歌的鼎盛,产生了众多的写笛诗笛声的清丽和忧伤吹开了众多唐诗的花蕾,直到现在,幽香不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谁家玉笛暗飞声是哪首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谁家玉笛暗飞声是哪首诗(谁家玉笛暗飞声)

谁家玉笛暗飞声是哪首诗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同时也是音乐的全盛时期。音乐的兴盛和诗歌的鼎盛,产生了众多的写笛诗。笛声的清丽和忧伤吹开了众多唐诗的花蕾,直到现在,幽香不断。

羌笛是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经常出现在唐代边塞诗中。王之涣的《凉州词》可以说是此类诗的代表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黄”与“白”相间,“一”与“万”对比,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融合一体,宏大而开旷,而在这广漠壮阔的背景下,传送出的是羌笛吹奏的送别曲《杨柳枝》。笛声哀怨地萦绕在天与地之间,缠绵、流淌在那春风永远吹拂不到的旷野里。戍边将士无人体恤的悲苦,便也一同从笛声中传响。

长安一年多的风风雨雨,给李白带来更多的是屈辱。迫于无奈,李白离开了京城,于是也就有了他的洛阳之行。夜幕降临,嘈杂的市声隐去,一轮明月高高升起,就在一片静寂中,突然传出玉笛的声响,凄清婉转的《折杨柳》的曲调,融进了春风,飘进龙楼凤阁,飘进九衢十街,飘进千家万户。诗人眼望明月,耳听笛声,心也似乎飞了起来,飞向那久别的故园。随之飞翔的还有诗人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月夜闻笛,这于漂泊他乡的游子而言,触动的只能是心中的大伤悲。“何人不起故园情”,可这样的情又何以寄托,无尽的怀伤也只能融进春风,融进夜色了。

再读韦庄的《村笛》:“箫韶九奏韵凄锵,曲度虽高调不伤。却见孤村明月夜,一声牛笛断人肠。”箫的声音本已够凄婉的了,可诗人却以为它的调“不伤”;而最让人断肠的“伤”,是“一声牛笛”。清白的月光泼洒,孤僻的村子里一片明清,仰头望月,听到的却是一声牛笛,它触痛了游子内心最为脆弱的地方,那是无法疗治的“伤”。

笛声传送着戍守之苦,诉说着羁旅之伤,还倾诉着谪迁之痛、别离之悲。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施肩吾的《夜笛词》,描绘出一幅温馨而又略带凄婉的画面:一个月亮皎洁的晚上,不知何人吹起嘹亮的笛声,正在西楼做着女红的美丽女子,心里一惊,失手剪坏了那朵美丽的同心花。可就是在这浪漫而唯美的境地里,西楼、明月、笛声、思妇,还有被误剪的同心花,无不染上了离别的悲调。

唐诗中的笛声,多被赋予了感时伤事的意味,“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张祜《塞上闻笛》)“秋含砧杵捣斜阳,笛引西风颢气凉”(沈彬《秋日》),“谁家一笛吹残暑,何处双砧捣暮烟”(韦庄《夜景》),诗的意境哀婉而幽怅。

但到了晚唐,笛声又为许多诗人赋予了新的内涵,“牧笛自由随草远,渔歌得意扣弦归”(韩偓《汉江行次》),“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崔道融《牧竖》),“背琴鹤客归松径,横笛牛童卧蓼滩”(刘兼《登楼寓望》),诗中的笛声悠扬清脆,与牧童的形象组合在一起,充满了田园的清趣。牧童自在无拘,笛声闲适悠然,传达出的却是仕进无路的无奈,是超脱世俗的憧憬,是归隐山林的情怀。

可见,唐诗中的笛声,其内涵已大大超出了“物”本身,成为具有味外之味的审美意象。由于笛声的入诗,它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唐诗,丰富了唐诗,就某种意义而言也成就了唐诗。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