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乐毅最后的结果(乐毅会打仗更会做人)(1)

(燕国)

战国七雄之中,燕国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

虽然不至于像是申不害变法之前的韩国那样纯粹是个软柿子,但总归来说,在秦赵这种强国面前,还是不太够看。

不过,强大不强大这个问题,并不单单是由国力说了算的。

因为,即使你拥有取之不尽的财富,攻无不克的军队,让人惊艳才华,你也未必就能称得上是强大。

因为,只有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那么很显然,此时的燕国国君燕昭王就是一个内心极为强大的人。

为了改变燕国积贫积弱的状态,燕昭王决定,给燕国有限公司招募一批优秀人才。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底牌。

做君王的就算再狠再努力再勤奋,也不能自己单干啊。

于是,燕昭王立刻打出了优待人才,只要入职燕国,五险一金,四菜一汤,节假日福利,员工下午茶等各种待遇,一时间各地人才纷纷向燕,希望能在燕国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大展才干。

《史记》: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燕王以客礼待之。

有读者可能会说,啊,那我知道了,乐毅肯定就是这段时间过来求职的,然后被燕昭王一眼相中,成了燕国的员工。

这种说法,只说对了一半。

乐毅最后的结果(乐毅会打仗更会做人)(2)

(燕国求贤)

因为乐毅的确是这个时间段过来的,但却不是以自由人的身份来求职的,而是以魏国使者的身份来拜访燕国的。

乐毅,少年聪慧,喜好兵法,是战国时期小有名声的青年才俊。

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他原本想要到赵国去做官,因为当时的赵国胡服骑射,发展苗头很好,但乐毅到赵国的时候,正好赶上赵国政变,一生胸怀壮志的赵武灵王被饿死在了沙丘宫,赵国暂时完蛋了,乐毅只好离开了赵国。

站在战国时代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这个平日里还总有一些小骄傲的人,第一次感觉到了迷茫。

但是,迷茫又怎么样呢?人生在世,谁不迷茫?又有什么可矫情的?

是啊,其实战国时代并没有我们看上去的那么百家争鸣,欣欣向荣,在那个时代生活,想要求得功名,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你智谋过人,打仗很厉害,但你也有很多事情不能做。

乐毅不想开荒种地,也不屑做个流浪的游侠,更不愿意去打劫。

你让他去街头卖艺,抛头露面,他当然也是不肯的。

但是这不做,那不做,这不肯,那不肯,你要怎么生活?

就算你以后和管仲齐名,你每天是不是也得吃饭?

是的,乐毅要活着,要吃饭,所以他没有太多迷茫的时间,茫茫夜色之中,他离开赵国,又去了魏国。

乐毅最后的结果(乐毅会打仗更会做人)(3)

(魏文侯 形象)

乐毅的先祖乐羊,曾经是魏国开国君主魏文候的手下,有这一层关系,想必自己去魏国,总能混一口饭吃。

然而,乐毅在魏国的日子也不好过,不过这不是乐毅的原因,而是因为魏国这个国家的国情,就是对人才极度不重视。

儒法兵三位一体的吴起,是魏国逼走的。

变法改革,助力秦国一统天下的商鞅,是魏国赶走的。

就连儒学大家孟子到魏国去讲学,也让魏国弄走了。

这回看出来了吧,不是说咱乐毅没能力,在魏国站不住脚,而是魏国的大环境,实在是不怎么好。

怪天,怪地,怪自己,还能怪谁?最后只能怪命运。

命运这个东西,它的确是很神奇的。

人有先贫穷后富裕的,有年纪大了身体康健,年纪轻轻却身患重病的。

有些人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参加科举考试,直考到满头白发连个举人也中不了,能力平平,才疏学浅的少年儿郎,却能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金碧辉煌的宫殿之内的贵妃美妾,时运不济,因家国战乱沦为娼妓,而风流青楼的妓女,机缘巧合,却成了大户人家的夫人。

您瞧,您能找谁说理去?

闷闷不乐的乐毅在魏国仕途不顺,几番挣扎,只谋求到了一份出使燕国的工作。

乐毅最后的结果(乐毅会打仗更会做人)(4)

(燕昭王 形象)

别的国家不稀罕乐毅,那是因为别国国君没有识人之明,而燕国的燕昭王目光如炬,很快发现了乐毅是个人才。

《史记》: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

燕昭王即知乐毅是个人才,立刻把乐毅奉为上宾,今天送钱,明天送礼,对乐毅展开了攻势,想要让乐毅留在燕国。

一开始,乐毅还屡屡推辞,后来架不住燕昭王给得太多,对自己实在是太过关照,乐毅眼睛一闭心一横,还是选择了跳槽。

加入燕国的乐毅,所担任的工作,是亚卿。

卿,泛指官员,战国时期,主要指高级官员,在燕国能称之为卿的,那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而在周制中,卿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亚卿,属于是中等卿。

这也就是说,此时的乐毅,虽然被燕昭王所重用,但是还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处于中层领导的阶段。

燕昭王这么处心积虑的招募人才,除了要壮大燕国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他要报仇。

君王之仇,乃是国仇,多年前燕国内乱,齐国趁机攻燕,差点就把齐国给灭了。

齐国,那是老牌强国,西周的嫡系国,树大根深,极难动摇,燕昭王想要复仇,只能一边积聚力量,一边等待机会。

可是漫长的等待,总要有个期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燕昭王等星星等月亮,等花开等花落,还是没等来这个机会。

很显然,燕昭王有点等不及了。

于是,他找来乐毅,希望乐毅给自己出出主意。

燕昭王问乐毅,我想攻打齐国,报当年之仇,你看这事儿能成么?

乐毅表示,能成,但是又不能成。

乐毅最后的结果(乐毅会打仗更会做人)(5)

(乐毅 形象)

《史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燕昭王有些疑惑,表示愿闻其详,乐毅则说:

我说能成,是我认为,燕国想要攻灭齐国,这不是天方夜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但我说不能成,是因为我以为单靠燕国攻灭齐国,那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更多的诸侯国来帮助我们。

燕昭王一听,一拍脑门,不由得发出感叹,是啊,闭门造车不如强强联合,以前苏秦还天天跟我念叨连横之术,我咋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由是,燕昭王立刻派人四下活动,纠集了秦赵魏韩燕五国联军,开始合力进攻齐国。

有读者会问,战国七雄,这还差一个楚国呢,楚国咋没来呢?

其实,楚国也来了,只不过楚国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别人已经到了战场,他们还在来的路上。

六国联军来势汹汹,好死不死,此时齐国的国君齐湣王日渐昏庸,齐国国力出现了显著的衰败,民生疲敝,社会矛盾尖锐,军队的战斗力更是一落千丈,面对联军讨伐,很快战败,齐国都城临淄失守,齐湣王慌不择路,宛如丧家之犬一般逃跑了。

秦韩赵魏,这都是来助拳的,他们眼见临淄陷落,齐湣王败逃,这忙算是帮完了,也就撤军了,只有姗姗来迟的楚军一看自己来晚了,生怕没有表现机会,干脆派出精兵,捕杀了慌不择路的齐湣王。

不过总而言之,这些诸国和齐国之间没有刻骨铭心的仇恨,他们顶多是帮助燕国出手教育教育齐国,所以来得也快,走得更快。

乐毅最后的结果(乐毅会打仗更会做人)(6)

(联军攻齐)

只有燕国,发誓要彻底灭亡齐国。

燕军的部队,正巧是由乐毅统领。

时至今日,乐毅终于获得了独自统领军队,建功立业的机会。

是啊,其实每个人活着,似乎都是在等待机会。

燕昭王在等待机会,乐毅也在等待机会,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走向黯然销魂抑或是饮恨终生的道路,而是终于证明了自己。

《史记》: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由乐毅率领的燕军在齐地征战了五年时间,乐毅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整个齐地几乎陷落,当年的老牌强国,如今只剩下莒(山东日照)和即墨(山东青岛)两座孤城。

夕阳缓缓地沉入远处起伏不定的山脉,残阳如血一般映照在硝烟弥漫的大地之上。

望着攻占的城池,仓皇逃窜的齐人,乐毅久久没有说一句话。

他的脑海中,莫名地浮现出他在赵国求仕不得的那个迷茫的夜晚,浮现出他在魏国仕途不顺,寂寂无名的岁月。

直到这一刻,乐毅才明白,当年的卑微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有灰暗的过去,都将在这一刻的辉煌时刻中爆发。

只是乐毅没想到,这一幕,居然成了他生命中的永恒。

莒地只是小城,齐国唯一的希望,是即墨城。

乐毅最后的结果(乐毅会打仗更会做人)(7)

(田单 形象)

即墨城的最高指挥官,是一个叫做田单的人。

田单的故事同样值得一说,这个从齐国小吏,菜市场管理员火箭式升级为齐国战时最高指挥官的人另有一番传奇故事,但我们此时只需要知道的是,田单有点怂。

不是面对打仗有点怂,而是面对乐毅有点怂。

几年时间来,他早就听闻了乐毅在齐地身先士卒,作战勇敢,无畏生死,智谋过人的事迹,他明白,靠自己,恐怕很难击败乐毅。

因为乐毅虽然不是神,但他却无疑掌握了军事指挥的最搞艺术——共同生死,共同进退。

既然打不过乐毅,那就得另想办法。

《史记》: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这个办法,十分简单,但却十分有效,那就是反间计。

田单派人大肆散布乐毅要拥兵自立,反叛出逃的消息,一经发酵,很快传遍了燕国。

老实说,这种把戏,在燕昭王这种贤明的君主面前,是没有用的。

然而可惜的是,这个时候的燕昭王已经病逝,燕国的新领导,是他的儿子燕惠王。

新王登基,先灭功臣,你乐毅没毛病我要整治你,何况现在坊间已经谣传你乐毅要反了呢?那我就更要整治你了。

于是,燕惠王果断地换下了乐毅,另派将领攻打即墨。

燕惠王表示,你乐毅劳苦功高,回燕国好好休息两天吧。

乐毅最后的结果(乐毅会打仗更会做人)(8)

(燕惠王 形象)

面色慈祥,语带杀机。

对于君王的怀疑,乐毅没有反抗,他交出了兵权,但却没有再回燕国。

大哥我,不伺候了。

赵惠文王怀疑廉颇,换廉颇而用赵括,结果迎来了长平之战的惨败。

赵王迁捕杀李牧而用颜聚,结果葬送了赵国最后的希望。

乐毅当然不知道这些事儿,因为这些事情并不发生在他的时代,但他冥冥之中,却已经感觉到了燕国的落败。

果不其然,齐将田单力挽狂澜,火攻(火牛阵)燕军,取得大胜,很快光复齐地,而燕昭王苦心孤诣策划的这一幕复仇大戏,到此刻,已然落到了功败垂成的下场。

牦牛狂奔,冲天火光,见证了田单的传奇,也写尽了乐毅的落寞。

又是在一个茫茫的黑夜里,乐毅离开了战场,投奔了赵国。

乐毅最后的结果(乐毅会打仗更会做人)(9)

(燕军落败)

走之前,乐毅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报燕惠王书》,敬赠于燕惠王。(存疑,有人认为是后人托伪)

在这封书信中,乐毅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优秀的人不一定就会取得最后的成功,人生有好的开端,也不一定就会有好的收尾。

昔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吴国富强,后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夫差却将其溺毙江中。

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广开招才之门,自己因此而来,想来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如果燕昭王让我回去,我会回去,如果燕昭王让我死,我会从容就死。

只可惜,你不是燕昭王。

四海列国,千秋万代,终成了一场镜花水月,乐毅的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乐毅投赵,终生未再回燕地。

这位仁兄生平没有留下一部军事著作,知名度远低于虽然不擅长打仗但是很擅长总结战争规律的孙武,但作者以为,世上如乐毅之流,善谋功而又善谋身着,寥寥无几。

否则,乐毅也不会是就连三国大V诸葛亮都推崇备至的心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