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之后,你就知道为什么高尔基要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了。”

故事梗概

《童年》从父亲的葬礼写起,叙述了小时候的阿廖沙跟着外婆在外公家生活的故事,除了外婆对自己还算好,外公和两个舅舅都是在不停地打骂自己。母亲有一段时间回来,但没能给阿廖沙应有的母爱,很快她又改嫁,很快她又去世。外公家两个儿子不睦,早早地分了家,外公也变得自私,不愿再养活阿廖沙和外婆,在阿廖沙稍微长大一点点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打拼生活。

《在人间》写了阿廖沙的成长故事,他不停地给这样那样的人做工,挣不来什么钱,自己也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于是他逃离,找到新工作,但不久之后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就这样,总是在不断地变换奔波,慢慢长大。

《我的大学》讲的是阿廖沙听了一个大学生的建议,也想去上大学,但这不过是幻想,有趣的是,他接触了一些组织,感受到了一些新思想,于是自己也糊里糊涂地参与其中。

三部书总共50万字,虽说是自传体小说,但其实最后才写到十八九岁的样子。

吐槽

这书的阅读感受并不好,因为虽说是自传,但很多时间很大的篇幅都在写别人的故事,而作者几乎在里面写了所有他遇见的人和事,而且这些事并非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总是混在一起,像我这样边看边忘的,基本隔一天就不知道他前面写了什么,而他后面再提起,我就一脸懵逼,还有一点很难受的,是书中人物的名字很难记,而且有时候同一个人会有好几个名字,比如“我”,阿廖沙是我的小名,但“我”的真正的名字是什么,我看了近二十个小时居然都没记住。

评价

三部里面写的最好的应该是《在人间》,《童年》的视角是小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是太清晰透彻,《我的大学》篇幅太短,而且故事很少,人物也有限。《在人间》的时间段跨度长,在辗转奔波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听到杂七杂八的故事,而“我”的成长则埋藏在其中。当然,要读还是三本一起读才完整。

感受

现在来说说为什么高尔基认为读书很重要,阿廖沙是小学也没上完就开始在社会上瞎混了,可他从可以开始读书起,就一直在读书,一直在读书,想方设法地读书,到处去借,被打被骂书被烧还是要读,一发工资一有了钱就去买书读,一下班一有时间就去读,就是靠着这样的热爱,他才始终保持着前进,最后虽然没有成为大学生,但是他的思想与知识并不逊色于他们。

高尔基有哪些书籍(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1)

阿廖沙虽然在泥坑里打滚,但他始终保持着纯洁,一方面,他的内心足够单纯善良,这一份天性很关键,这让他可以在以后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人可以亲近,什么人应该疏远;另一方面,阿廖沙接触了足够多的人,他接触到的人千奇百怪,而且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们的种种奇怪行为之下,总是隐藏着一颗纯洁的心灵,阿廖沙总能遇到那么一两个好人,会给他说些好话,帮他一把,其中影响最大,莫过于陪伴他长大的外婆,但等到他十三四岁的时候,外婆却已经教不了他任何东西了。

高尔基有哪些书籍(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2)

阿廖沙能始终不堕落、不邪恶的一个关键在于,他总是同情别人的苦难,即使最讨厌的人身上,他也能发掘出一些可爱的地方,他能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混账,他不会恨他们,他清楚,很多人也自己清楚,是生活改变了他们,让他们变成这个样子,人总要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书中的很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虽然活的很可悲,但是他们活的并不糊涂,每个人都有自己那一套处世哲学,他们是真正的活明白了。

高尔基有哪些书籍(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3)

在《我的大学》里面,阿廖沙突然选择了自杀,子弹打穿了肺叶,但是人没死。事后,阿廖沙不愿提及这件事情,认为很愚蠢,而且自己也想不通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过,我倒是挺理解的。

因为当你过着一种比较痛苦的生活却又无法做出改变,你帮不了别人,也帮不了自己,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度日,没有任何的盼头和希望,自己曾经认识的人,不是离开自己,就是离开人世,自己总是孤身一人徘徊于人世,见识着人性的种种丑恶直至麻木。这样长此以往,谁都会有轻生的念头,心想,还不如死了算了,即使是虔诚的基督徒,善良的外婆,也会发出这样的自白,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哪一个又不曾想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