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后台有读者提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这个题目,来说下,哲学上的“物质”和科学上的“物质”的区别和联系问题。

我平时也在抖音听一些老师讲西方哲学,看下面的评论,大部分人都被哲学和科学说的“物质”搞混淆了。

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讲“物质”。

我们学习哲学理解“物质”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它的对立面叫“意识”。

最初的哲学,就是为了探讨世界的本源问题。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人,就是物。

人具有主观意识,物质是独立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到底是“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还是意识是世界的本源?”。

这两个问题,就产生了两个流派,他们互相打架,思想斗争,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哲学世界观,这两个流派至今也没有统一起来,也无法统一,因为这是哲学发展下去的动力。

于是就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相反的哲学世界观。

不管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他们都离不开谈“物质”和“意识”。

区别: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是鸡,谁是蛋?谁决定谁的问题?

我们学习哲学之前,就必须把“物质”和“意识”搞清楚。

谈意识,人们都知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的进化产物,是人这种生命体特有的机能。动物有没有意识?动物也有意识,只是动物的意识太过简单,单一,我们就忽略不说。说到意识,主要还是以人为主,是人特有的大脑机能。

到这里,我们基本把“意识”理解了。

在哲学家眼里,除了“意识”外,它的对立面就是:“物质”。

哲学所讲的物质是什么(哲学与科学所说的)(1)

一、什么是“物质”?

这又分哲学和科学。先说哲学上的“物质”。

哲学说的“物质”是和意识对立的划分“范畴”。

所谓“范畴”就是不做具体指,是一个区别意识的划分范围。统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客观实在。指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单的总结列宁的这个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哲学说物质有两个特性:

(一)客观实在。所谓客观,即不是主观,独立人的意识之外的。所谓实在性,意思是它是能被人感知的。白天、黑夜、温度、空气、阳光、湿度这都客观存在,而能被人感知的,都属于“物质”范畴。

(二)物质是运动的。所谓运动,意思是物质不是静止的,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会中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这种物质的运动反映到人脑,就构成了思想的运动,这就是唯物主义哲学,意识根源于物质的由来。

(三)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在哲学上说的“物质”,既然是范畴,是一个普遍的统一整体的概括称谓,所以物质是不灭的,物质的运动即是物质内部矛盾对立统一的转化过程,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同时处在不断的转化过程中,一事物灭亡即是它转化为新事物的过程。

以上说的是哲学上,物质的定义及三大特性。

哲学所讲的物质是什么(哲学与科学所说的)(2)

2.什么是科学上的“物质”。

科学上说的:“物质”是具体指。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所定义的物质又有不同,物理学说的“物质”那是具体指有分子、原子、粒子构成的物体。

在《宇宙密码与物质密码》中的《论物质》一文中认为物质的本身具有其自身本质的结构和构成条件,物质的本身属性是具有可变化性运动性。物质是构成小宇宙的基础,物质的范围包括我们已知的所有的物体的任意形态,以及各种粒子,包括原子,中子,等等都属于物质,它们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表现。

化学上又分为有机物,无机物。

生物学有细胞等构成的生命体,动植物等生命体等。

总之,科学上的“物质”是指具体的事物形态,是可以细分研究,分解的物质。是实验室观测的对象。近代量子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对哲学物质是有冲击的,不过量子物理学也没有突破,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定义,那就暂且不论。

你只要明白,科学对“物质”的定义是一种具体指,不是指划分意识和物质等这样的范畴指即可。

哲学所讲的物质是什么(哲学与科学所说的)(3)

二、哲学的“物质”和科学的“物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从定义上看,简单概括:哲学说的“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能被人所反映感知的客观实在。科学说的“物质”是可被观测分解,如原子、分子、粒子等具体物质形态,是具体指。

科学说的物质是一种狭隘的定义。是可以被量化测算的能够被力所作用的存在物。

科学说的物质,都包括在哲学之内,但是哲学说的“物质”是科学的“物质。”的总和。

哲学说的物质是“广义的物质”,科学说的物质是“狭义的物质”。

如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四季,可以被我们感知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哲学说的“物质”范畴。但是你在科学上说,白天物质,那就不行,我们都知道白天是太阳光的作用,科学就要研究光,光是由光线粒子构成,它承认光粒子是物质,但不说白天是物质。

如声音,按哲学上来说,声音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的存在,我们可以感知到,声音是物质。但在科学上,科学不会把声音说成物质,它会说,声波是物质。

如万有引力,它是独立人的意识而客观实在的,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它能被人反映感受到,万有引力是哲学“物质”范畴,但是你在物理学上,不会把万有引力叫物质。

说到这里,我相信你理解了这篇文章,如果再结合个人的学习领悟,基本应该都能对哲学和科学说的“物质”能区别开了。

总结下说两句,哲学的“物质”是一个大的指代范畴,科学的物质是具体所指代的,能被观测到的物体形态。

科学的物质总和构成哲学的物质,哲学的物质包括所有的科学物质。这就是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是由“物质”和“意识”两部分组成的。二者共同组成了我们的世界,是哲学世界观的两只眼睛,通过这两只眼睛,我们可以科学、正确的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

“物质和意识”即对立又统一,从整体世界观上来看,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开单独存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存在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