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自古多薄命故事简介(多少人只知34)(1)

唐诗宋词流传至今,历经千年时光洗礼,在人们口口相传之中沉淀发酵,呈现出了更加醇厚的独特风味,醉人音色,分外妖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珍藏着惊才绝艳的名句,都储存着雄奇飘逸的名篇。然而,千古名句与千古名篇是有很大区别的,名句可能流传更广,但同时使我们忽略的也更多。

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千古名句,而《雁门太守行》则是千古名篇,二者同出李贺。但提到后者,我们都能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提到前者,往往只想起后世为它续解的下半句,而不知其出自李贺之《金铜仙人辞汉歌》。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众所熟知的爱情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之上。

红颜自古多薄命故事简介(多少人只知34)(2)

《摸鱼儿》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前三句是最著名也是流传最广的经典名句,读者往往会以为它们出自哪一首愁云惨雾的凄美宋词,其实词牌《摸鱼儿》的确盛行于宋代,但这首词的作者却是金代至蒙元时期的文学家元好问,他是宋金对峙时北方文坛的盟主,被尊称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红颜自古多薄命故事简介(多少人只知34)(3)

虽然元好问早年在金朝为官,但他的作品却深受世人喜爱,这首《摸鱼儿》就是辉煌的代表。回到词作本身,元好问起句陡然发问,先声夺人: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使双方能够生死相随,不离不弃。这一问引起了读者巨大的好奇,让人禁不住往下去读,看看是否哪个痴男怨女又为爱殉情,是否又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然而殊不知,元好问的怜爱已经跨越了生物种族。词前有一小序,元好问撰写了创作的背景和目的。金泰和五年,16岁的元好问前往太原应试,途中碰到一个捕雁的人,从捕雁人口中元好问听说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红颜自古多薄命故事简介(多少人只知34)(4)

捕雁人说,他早上捉到一只雁,并将它宰掉了,另一个与其双飞但漏网的大雁在空中叫个不停,凄绝哀艳,迟迟不肯离去,最后一头撞死在了地上,孤绝而死。大雁殉情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少年元好问能够遇到,既是不幸,也是幸运。于是他出资将一对大雁从捕雁人手中买下,将它们葬在了汾河旁边的土丘,命为"雁丘"。

一同赶考的学子多为此赋诗吟词纪念,元好问亦写下一首《雁丘辞》,即《摸鱼儿》。他将一对大雁当作人来写,先陈述它们是"双飞客",又是"痴儿女",堪称相濡以沫、情比金坚,而因其中一只的先行离世,另一只也不愿苟活:千山暮雪,形单影只,雁生已失去了意义。

红颜自古多薄命故事简介(多少人只知34)(5)

下片主要表达了对大雁的惋惜与哀悼,元好问对之评价颇高,甚至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横汾路"本是汉武帝横渡之地,熙攘非凡,而今寂寞清冷,成为大雁的埋身之地。古代对爱情之忠诚看得很重,甚至曾以妇随夫死为光荣,这正是元好问此词忠于爱情、生死相许主题的映现。

感知古诗词的魅力,仅仅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千古名句固然美丽,但有时候背后的故事会更加迷人。如果带着大雁殉情这一背景去读这首词,得到的感悟会比原来更深刻、更透彻。其实,元好问也是在叩问人类之爱:大雁尚且如此,人又当如何取舍?当然,殉情是万万不可取的,但对爱情的那份坚贞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