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1)

越剧,又名绍兴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江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北方部分地区,鼎盛时期,甚至流传到海外,并在海外拥有较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是当之无愧的流传地方最广的剧种,在2006年,越剧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2)

越剧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因为嵊州是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当时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一种说唱形式落地唱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和余姚滩簧、绍剧等曲艺剧种的唱腔、剧目、曲调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种新型表演方式,当时称为“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其艺人是清一色的半衣半艺的男性演员,所以也被称为男班。1917年,小歌班流传到上海,并且受到绍兴大戏和京剧影响,表演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开始向古装大戏发展。1923年,举办了第一个女班,两年后在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命名。后来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越剧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3)

相对于其他剧种,越剧出现的时间明显要晚些,这正为越剧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的机会,越剧唱腔属板腔体,早期小歌班时,曲调比较单一,从开始的“正宫调”“弦登调”到后来的“弦下腔”,在广泛吸收其他曲艺剧种的曲调音乐,并加以创新,越剧渐渐形成了长于抒情、声音清幽婉丽、优美动听的极具江南灵气的艺术风格。曲调以尺调、四工调、弦下调为主要三大类,其中尺调又分流水板、慢板、中板、连板、散板、嚣板等。

越剧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4)

越剧的角色行当分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六大类,其中小旦、小生、老生、小丑称为越剧的“四柱头”,其中小旦分为悲旦、花旦、闺门旦、花衫、正旦、武旦六种,小生又分为书生、穷生、官生、武生四种,一般扮演青年的男主角这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在《秦香莲》中的陈世美就是由小生来扮演的。老生分为正生、老外两种,主要是扮演四十以上的男角色。小丑即小花脸,又分为长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四种,这一行的表演主要以诙谐幽默或者阴险狡猾为特点。

越剧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5)

装饰艺术、服装和舞台美术也是越剧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色。早期装饰只是男演女角时把脑后的辫子散开,梳成发善,上搽胭脂和铅粉就行了,后来形成了以美容方法和绘画化妆法、毛发粘贴法为主的装饰技巧。越剧的服装特点主要采用古装衣,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舞台上则借鉴古代仕女的风格,款式清新婉丽,色彩和质料显得淡雅大方,对传统戏曲服装作了很好的发展。

越剧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6)

虽然出现的时间晚,越剧还是拥有大量的成熟优秀的剧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西厢记》、《红楼梦》、《孔雀东南飞》、《盘夫索夫》、《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三看御妹》、《北地王》、《碧玉簪》、《祥林嫂》、《追鱼》、《琵琶记》、《情探》、《玉堂春》、《柳毅传书》、《白蛇传》、《十一郎》、《胡伯伯的孩子》、《火椰树》等剧目。越剧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曲艺剧种,在国内和国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传承越剧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曲艺种类,促进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时间的发展中,越剧已经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它的影响波及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