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屈原管理区荞麦湖的众多水鸟中,你可曾注意到鸬鹚乌黑的身影?黑不溜秋的它可是一位隐藏的“捕鱼达人”。

湖面渔夫撑船捕鱼(深水有鱼衔得出)(1)

鸬鹚,普通鸬鹚的简称,又称乌鬼、鱼鹰、水老鸦。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及翅具青铜色光彩,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羽,下胁具白斑,下喉有小囊。鸬鹚在我国分布广泛,在黄河以北繁殖的是候鸟,越冬于黄河或长江以南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在南方繁殖的多为留鸟。鸬鹚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以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

湖面渔夫撑船捕鱼(深水有鱼衔得出)(2)

“深水有鱼衔得出,看来却是鹭鹚饥。”晚唐诗人杜荀鹤描写鸬鹚时就准确把握了它擅长捕鱼的特点。鸬鹚的嘴呈椎状,坚硬细长,尖端有锐钩,方便啄鱼,是捉鱼的个中高手。除了先天优势,它们还有独特的捕鱼技巧。鸬鹚主要通过潜水捕食,它们可以潜水半分钟到一分钟,在昏暗的水下,它们并不只靠眼睛捕捉猎物,而更多借助敏锐的听觉百发百中。它们会偷偷靠近猎物,到达猎物身边后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难以逃脱它的无情铁嘴。

高超的捕鱼技巧也让鸬鹚成为了渔民的得力帮手。诗圣杜甫有诗云:“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驯养鸬鹚捕鱼是一种古老的捕鱼传统,竹筏尾站着的一两只鸬鹚和年迈的渔民共同组成了一幅南方水乡的经典画面。鸟类中捕鱼的高手不在少数,渔民选择鸬鹚的原因之一是它不怕人类,是一种非常容易被驯服的鸟类。大鸬鹚被驯服后,小鸬鹚还会跟着大鸬鹚学习。如今,捕鱼工具日益丰富,捕鱼手段日益现代化,利用鸬鹚捕鱼的效率不高,并且鸬鹚捕鱼不择大小,会对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目前这种捕鱼方式已经被禁止了。但考虑到这种传统捕鱼方式存在了上千年,某些地方仍通过“渔文化展示”的方式将其保留了下来。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古人早就观察到,鸬鹚是一种特别喜欢晒翅膀的鸟。这难道是它们的一种休闲方式,还是单纯迷恋太阳的温暖?其实都不是,只是因为它们翅膀在潜水的过程中打湿了,必须晒干才行。很多鸟类都有能分泌油脂的尾脂腺,它们会啄取分泌物,在梳理羽毛的过程中将它涂抹至全身,让羽毛光润、防水。鸬鹚缺少尾脂腺,没有油脂为羽毛涂抹防水层,羽毛防水性差,因而每次潜水捕鱼后都要进行“日光浴”,让羽毛恢复干爽状态。这也是渔民选择鸬鹚捕鱼的另一个原因,它们上岸后羽毛湿透无法飞翔,不能带着猎物逃跑。

鸬鹚还是古代美满婚姻的象征。结伴的鸬鹚,从营巢孵卵到抚育幼雏,都共同进行,和睦相处,相互体贴,恩爱异常。貌不惊人的鸬鹚既是优秀的猎手,也是专一的爱人与出色的家长,真是鸟不可貌相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