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4月20日,《中国教师报》教师教育版刊载了邵金华的一篇文章《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八字真言”》作者结合所在学校成功做法,强调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模仿、阅读、交流和反思等四种方式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读罢,对其中的观点深以为然与此同时,笔者也在揣摩:除了技术操作层面的“八字真言”,是不是也可以从精神追求的角度再列个“我勤、我行、我灵、我竞”的“八字真言”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心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心得
来源:【中国教师报】
4月20日,《中国教师报》教师教育版刊载了邵金华的一篇文章《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八字真言”》。作者结合所在学校成功做法,强调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模仿、阅读、交流和反思等四种方式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读罢,对其中的观点深以为然。与此同时,笔者也在揣摩:除了技术操作层面的“八字真言”,是不是也可以从精神追求的角度再列个“我勤、我行、我灵、我竞”的“八字真言”呢?
我勤。笔者参加过不下数十次市内外的教师招聘评审活动,发现一个现象:许多刚刚毕业的青年人像走马灯一样到处笔试、面试。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幸运地挤过了“独木桥”,在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却很快又令人费解地变得极为“佛系”了。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工作,他说“享受生活比什么都重要”;问他为什么不研究课堂、不研究教学,他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本身就是个悖论”……以上论述看似言之凿凿,实为推脱之词,只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惰性而已。这样的看法、做法,注定与新时代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格格不入。不夸张地说:今天可以不勤,但明天必然会被淘汰;今天唯有勤奋,明天才可以走得更远、更快。
我行。才走上讲台的青年人最缺什么?是处理班级复杂问题的果敢,是化解家校尖锐矛盾的敏捷,更是教会孩子生命拔节的自信。有一次,帮学校里某位参加市优质课竞赛的青年教师磨课。几轮下来,他唉声叹气地说了一句话:“我都不会上课了,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想了想,告诉他:“别人说得再多都是别人的,适合你的就听进去,不适合你的就不要听。相信自己,你可以。”谁都知道,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有起有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怀疑过去不成熟的做法没有问题,但是彻彻底底地否定自己大可不必。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朝气、勇气和心气,甚至还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败了大不了再来,错了只要改了就行。有什么了不起的?很难想象,见谁都唯唯诺诺的老师会教出怎样的学生。
我灵。悟性这东西,很奇怪——既虚无,又实实在在摆在那儿。对青年教师而言,有了它就像搭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譬如,解读教材时有了领悟编者、作者意图的灵气,教案预设自不会太差;出现突发状况时有了巧妙转移学生注意力的灵光,课堂教学效果说不定还能锦上添花;与他人交流、表达观点时有了幽默不失真诚、鲜活不乏厚重的灵动,一切自然事半功倍……千万不要以为“灵”是一种天赋,可遇而不可求。在笔者看来,它更像是一种后天努力、不断积淀后的“水到渠成”。青年朋友,你们想一想:看多了是不是就不觉得新奇了?做多了是不是就觉得不那么棘手了?如果说肌肉有记忆,那么人的反应速度、思维方式、应对措施自然也会是有记忆的。这个“记忆”,就是“灵”。
我竞。敢不敢与别人比,是勇气问题;想不想与别人比,是态度问题。当我们在思想上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比不比得过别人”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自2014年起,笔者牵头在学校办了两个班,一个是青年教师香樟树读书班,另一个是青年教师香樟叶随笔班。在两个班的启动仪式上,我就对年轻人明确喊出了一句口号:我们就是要比谁读的专业书籍更多,谁写的专业文章发表得更多。事实证明,那些更爱读更爱写的年轻教师很快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有些人仅用了几年时间就成长为骨干教师。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书香润德、笔耕发芽的缘故吗?有,但绝非全部和根本。这些年轻人身上最可贵的是眼里那缕“与别人比一比”的神与光。整天琢磨“我有什么问题”“我如何变得更好”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究竟在哪儿,想不成长都难。
综上所言,不管是“勤”或“行”,还是“灵”或“竞”,前提都离不开一个“我”字。为何?窃以为,脱离了激发主体能动性的一切强制措施哪怕成效肉眼可见,也是不能持续和长久的。所以说,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在于激发自我成长的热情,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