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团火焰出水来——读田涛先生的《华为访谈录》漫笔

作 者:江南

来 源:正和岛商业洞察

华为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本书讲透了华为)(1)

天地不仁,光阴造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所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近乎刑天的“猛志”。

在新时期中国企业整体版图中,华为是如何一步步占据显要位置的?她的企业文化管理的精髓在哪里?与其搜集外界的各种解答,不如倾听华为人自己的心声。这便是《华为访谈录》出版的意义所在。

它所揭示的是隐秘的华为人的心象风景,所吐露的是华为人的无尽钟情。

编者田涛先生,胸中有片海,眼里有明月,二十多年如一日,近距离研究华为这个“拥有十九万多员工,三十三年历史的庞然大物”的成长历程,在人文哲学高度胸有成竹,见解独到。

田先生作为擅于将个人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置于理解组织管理问题最核心位置的当代经济管理领域的著名学者,飘然远举,落笔成文,著有《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理念·制度·人》《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等论著,主编了《枪林弹雨中成长》《厚积薄发》《黄沙百战穿金甲》《迈向新赛道》《一人一厨一狗》《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等华为系列案例丛书。

而这些像禅宗一样洗涤心灵、提升智慧的著述,无不构建于田涛先生那包含了人性、文化、理念、制度、企业家精神、领导力等关键词的管理思想框架。

案头的这本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华为访谈录》,可以视为田涛先生以及诸多华为人共同的留声机,真实而完整地保存着属于华为人的热血与开拓、开心与寂寞,一旦有机会悄然打开,无疑会令人沉浸其中,无法忘怀。

重温、回味与华为的“初见”,以及在岁月流逝中葆有的那份不变的初心,进而通过长达六年时间访谈个案文本,观察当代华为人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世界,一开始只是田涛先生为了满足自身研究的需要,可是随着访谈的倾心深入,700多万字、涉及500人左右的访谈文字稿俨然成为一座巨大矿藏,别饶洞天,于是他有了将“私藏”陆续分册出版问世的念头。

用田涛先生自己的话说,“通过访谈对象毫不设防、毫无保留的娓娓而谈,相信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一个无比真实的华为,包括它是怎么起家的,他的第一桶金,它的独特的组织文化,它的永续折腾的变革史,它的自我批判精神,它的激进的研发战略和充满英雄气质的市场开拓、冒险与征服、血与泪及酒与歌的奋斗,它的高级干部屡经摔打的成长经历和他们生动的个性,它的‘90后’‘95后’新生代员工的心路历程,尤其它是怎么一步步从一无所有、‘四大皆空’(无背景、无资本、无技术、无人才)走到全球领先地位的曲折历程,还有它的创始人任正非有着什么样的人格特质、领导风格、独特个性和优缺点”,等等,都可以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缓缓流淌,汇流成河,全景式地展现了出来。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田涛先生惠寄笔者的这本签名版《华为访谈录》,汇集了九位访谈人物的华为人生故事,他们分别是:

1989年加入华为,而今已任董事会首席秘书的江西生;

1993年加入华为,现为华为公司总干部部部长、华为大学校长、公司咨询委员会主任的吕克;

1993年加入华为,现任全球采购认证管理部副总裁的卢赣平;

1995年加入华为,现为监事、亚太片区总裁、内部审计部总裁、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成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田峰;

1995年至2010年在华为工作,曾任人力资源部总监、党委书记的陈珠芳;

1993年加入华为,现任制造部总裁的李建国;

2011年加入华为,现任全球网络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官的约翰·萨福克;

1992年加入华为,现任Cloud&AIBG战略与产业发展部部长的张顺茂;

1991年至1999年在华为工作,曾任华为副总工程师、市场部副总经理的曹贻安。

不管是一直陪伴坚持下来的,还是中间离开的,对于创办于1987年的华为而言,都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他们的“家”。

经笔者阅读梳理发现,这九位访谈者,刚刚进入华为时,大多正是武侠小说中主角带剑走江湖的年龄,弹指芳华,青春意气,一路打拼,一路开拓,白云苍狗几多年,光阴的故事被流水带走后,沉淀下来的是萧萧中年的冷静、智慧和沉思。

所以,我坚信,他们的华为故事是真实的,他们口水话般的文字记录和承载着他们的青春、人生以及平时不足以向外人道哉的真与痛。

情到深处,敞开心扉,不卖弄,不雕琢,原汁原味中令人长路回望。

进而言之,恰恰如此,也充分保证了“华为没有秘密,秘密就在19万员工的奋斗传奇中,在他们的人生故事中”这一说法的可信性。

意大利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说:“人的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付出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拥有,甚至不求对方知道自己的存在,只求在我最青涩的年华里,遇到你。”

这一言说虽然有点过于无私和卑微,但是在追求者眼里,被爱者一定有着常人难及的人格魅力。

同理,我读田先生的《华为访谈录》,一个强烈的共情期待,就是希望在访谈者的口中,找到华为管理文化、制度的“本来面目”以及任正非的个人魅力所在。

华为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本书讲透了华为)(2)

在访谈中,当被问及对任正非先生如何评价时,悠悠岁月,众口一致。

江西生先生毫不讳言地说:“无私、有人格魅力,让人又爱又恨。”“我理解的任总的复杂表现在策略上,他的单纯表现在目标上。他对个人的公平可能考虑得不那么好,但大的方面是无私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可能是复杂的。”

而在田峰先生的眼中,任正非先生的用人风格“很大气,不拘一格,而且真的是用了就给你信任,你不行了再让你下来,这个感觉和一些按部就班的用人完全不一样”,而且任正非先生讲过的“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是为了发挥自己的强项,不是为了克服自己的缺点”,成了激励他人生路上前进的不竭动力。

《华为访谈录》中,这样的心声,举不胜举,不必赘述。

而今,“大海航行靠舵手”,已经成为一句老话,但道理仍在。舵手的能力和魅力往往决定了企业的航向和未来。

同时,笔者阅读的更重要的一个着力点,在于捕捉田涛先生作为洞悉人性的管理大师,他是如何通过一个个访谈个案,去印证和贯彻“管理都是基于对复杂人性的动态把握”“制度是在文化的土壤中派生出来的”“制度受制于文化,同时制度对于文化有强大的形塑作用”等理念的。

而他自己的这些管理理念,也确乎在受访者未经抛光的华为岁月里,留下了或隐或显的印记。

进言之,这些理念一旦成为撬动人生共鸣的支点,在本书中,便具备了引领旨归的意义。

许多华为人的人生,如被雨水淋湿的海燕的翅膀,沉重之后顿生力量,呐喊出生命的回响,然后又做轻盈之态飞起。

他们为何没有选择放弃?譬如,毕业于浙江大学光科系的吕克先生,为了培养敏锐的创新嗅觉,最初作为研发人员自己去见客户:

“自己去了解客户需求与期望,去定义产品的规格和要求,就能感受这种需求和压力,而你本身又是做研发的、交付的,所以这个链条很短,你很清楚端到端是什么东西。然后你看到这些开发出来的东西在局中安装、运行了以后大家的感受,也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做的一个模块在整个大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个人成就感特别强。”

再譬如,李建国先生在管理者任上,有效地对团结协作管理理念进行落实:

“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得较好,推动全员持续改进,并已形成氛围。我们强调对员工要尊重,严格管理、关爱员工,相辅相成,两方面都做好了才是一个合格的干部。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既要这样,也要那样。你既要抓好质量,也要抓好交付,还要抓好成本,员工关系也要抓好才行。”

总之,在受访者们看来,尽管风波眼底,缁尘满袖,然而,文化观照的高明,组织管理的有效,生命体验的深刻,永远是他们与华为共进退的精神源泉。这也是田涛先生的管理文化理念在当代业界不断得到回响和发挥的有力例证。

掩卷之际,忽然想起这些天坐地铁时听的一首红色老歌《珊瑚颂》来,毕宏伟版的深沉、雄阔,那英版的婉转、悠扬,两个版本切换着听,最具味道。

歌词有云:“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波浪里把花开。”

以此呼应田涛先生管理理念的精髓和在《华为访谈录》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图,在精神和意义层面,不是更十分妥帖吗?

真的不是田先生在解答,而“是华为的数百位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用自己亲历的故事、观察和思考在解答”。

因此,我期待着下一部《华为访谈录》的早日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