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

都以工科见长的高校

这一次

在食堂建设上开始“切磋武艺”

同济大学的两位食堂师傅来到华工

征服了华工学子的胃

……

上海大学学生营养餐哪家好(同济厨师横扫华工食堂)(1)

11月15日到11月20日,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第一食堂里,新增了上海本帮菜的窗口,窗口售卖12道上海本地的风味美食,同济大学两位大厨不远千里来到华工校园掌勺。

菜品风味纯正、极具特色,这个窗口受到学生的欢迎,口口相传之下,窗口外排队者众多,高峰期队伍长达数十米。为抢到“糖醋小排”,有学生提前半小时赶来食堂。

一位没有打到心仪菜肴的教授略感失望,甚至表示,高校食堂的交流应该更进一步,实现人才的自由流通,好的厨师应该想办法挖过来。

11点半开始排长队

11月20日上午11时,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第一食堂开始热闹起来,二楼的“同济大学美食体验窗口”已经开启,“葱㸆大排”、“豆豉肉米蒸豆腐、“本帮酱鸭”、“耗油双菇”等十二道上海本帮菜已经上盘,十余名学生在窗口排队。

上海大学学生营养餐哪家好(同济厨师横扫华工食堂)(2)

上海大学学生营养餐哪家好(同济厨师横扫华工食堂)(3)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用饭盒装好饭菜,饭盒里有“油爆虾“、”香菇菜心“等。从事多元文化教育的她,对这种跨地区的交流自然也十分赞成。“虽然我还没有尝味道,但美食交流很有意义,对学生是个好事啊。”

用餐的高峰期在11时30分开始出现,陆续来到食堂的学生们,在“同济大学美食体验窗口”分成5列排成纵队,到中午12时,队伍已经排到餐桌区第二排的位置。打到心仪菜品的学生满意的离开队伍,还在排队的同学望眼欲穿,羡慕的问道:“你怎么那么快呢”

15级电子与信息学院的一名女生排在队伍中间,往窗口看了一眼,欣喜的说“还有小排,还有小排!”不过等到她点菜时,钟意的“糖醋小排”已经点完了,她只好选了“上海熏鱼”。“我几天都在这里吃,师傅和我说,要等到小排,等在11点40分前来,因为不少学生提前半小时就来等了”

15级金融系的一名男生排在队伍前面,油爆虾是他的心头好。“可惜就是分量少了点,对于这点,我很伤心。”他告诉记者。

上海大学学生营养餐哪家好(同济厨师横扫华工食堂)(4)

上海大学学生营养餐哪家好(同济厨师横扫华工食堂)(5)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的一名教授和科研团队一起来吃饭,因为来晚了,他想点的““葱㸆大排”和“糖醋小排”都已经售罄,只能选择窗口的其他品类。因此他觉得这个体验窗口不能满足绝大部分人。

“我是上海人,对上海本帮菜还是能评价的,味道是不错的,只是短短几天,今天吃了,明天就没有了,很多人都体验不了”。因此,他建议这种“现象级”的交流活动可以进一步推进,达到人才深度交流的目的。“好的厨师可以挖过来,不就成为长效机制了吗?”

掌勺大厨:毫无保留传授技艺

中午12时41分,窗口的菜全部售罄。同济大学的两位掌勺师傅鲍士龙和王正昌走到学生中间,询问菜品的建议。两人分别在同济饮食中心工作27年和16年,经验老道。

同济的食堂名声在外,一直都有“吃在同济“的说法,这次出访他校,他们显然做足了功夫。“我们选的12道菜,都是同济的硬菜,都是经过本校同学的选择和考验的。”

上海大学学生营养餐哪家好(同济厨师横扫华工食堂)(6)

上海大学学生营养餐哪家好(同济厨师横扫华工食堂)(7)

在中午难得的休息时间里, 鲍士龙告诉记者,来华工交流的6天里,每天6时就要起床开始准备食材。“像排骨要提前腌好,酱料也要调至好,像糖醋小排,都是需要小火烹制,花的时间比较多。”鲍士龙说,在华工的这段日子里,晚饭的品类比不上午饭那么丰富。“主要没想过会这么受欢迎,为此保证供应,最近几天还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分量,还是不够,该用的食材,中午就用的差不多了。”

两位师傅将在11月21日中午将乘坐飞机返回上海,返回之前,他们还会对华工食堂的师傅做指点,毕竟互相取经才是这次交流的目的。“他们很好学,我们也保证毫无保留的教。”鲍士龙说。

华工大厨出访他校,一样受欢迎

高校餐饮交流已经成为一项常规活动,但这是第一次华工邀请外校厨师来校献艺。“我们正在搞美食文化节活动,西南民大和同济的师傅这个月都来过学校了。”华南理工大学饮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喜说。

在食堂建设方面,华南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近来有良好的互动,相互交流取经的次数不少,去年和前年华南理工大学也在同济开设专窗,把粤菜中的咕噜肉、葱油鸡等展示给上海学子。“我们展示的粤菜,都是能和大众化结合的菜品,这符合食堂菜的风格。”李晓喜告诉记者。

11月8日到11月13日,西南民族大学食堂的两位师傅已经来到华工,带来了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太安鱼、芋儿烧鸡等十余种四川特色菜品。和西南民大食堂的交流,是今年华工专门去对接的工作,主要考虑到华工的学生中,还有一批吃辣的学生。两所院校已经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工作机制,确定每学期都派人互换学习,就是为了把川菜手艺留在华工,提高食堂制造川菜的水平。

“我们上个月去西南民大,也给他们展示了碌鸭,蜜汁叉烧,菊花鱼等粤菜,同样很受欢迎。”李晓喜说。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龙锟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李波

视频: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龙锟、李波、顾展旭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吴一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