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关于陈凯歌电影《无极》的文章,在知乎引起不少人讨论,今天来说说陈凯歌的另一部作品。如果说《无极》是经典烂片的话,那这部作品就是经典神作,可以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组成华语电影充满史诗感的双璧——

《霸王别姬》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1)

《霸王别姬》上映后,一举拿下46届戛纳金棕榈和5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张国荣也仅仅以一票之差憾失戛纳影帝。有意思的是,它在华语世界两岸三地却从未获得任何电影奖项——最初内地是封禁的,后来解禁,则不被允许参与金鸡奖的角逐,而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当时对电影的属地、演职员的属地有硬性要求,《霸王别姬》均不具备参赛资格

一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华语作品,在华语世界却颗粒无收,确实遗憾,但这并不影响它留名影史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2)

《霸王别姬》选择了最简单的线性叙事,透过程蝶衣和段小楼这对誉满京华的名伶的浮沉一生,将大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跌宕纳入镜头之中,电影的结构如同章回体小说一般严谨,端庄大气,一丝不苟

受启发于这样的结构,我将《霸王别姬》的剧情做三个小标题的梳理,这三个小标题,均出自于剧中人之口,分别是:

另外在剧情结构之外再谈谈角色和导演以及总体的看法,是为: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3)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小豆子是妓女所生,影片一开始,他就被母亲带到关家班学艺,这里有一个细节,我们常说女大不中留,但小豆子的母亲将孩子送到师傅面前时说的是:男孩子大了,留不住了。这是一种委婉的说辞——自己的身份,不便将儿子长期留在身边。但这无意中给了孩子一种性别认知上的困惑,这种困惑,成为故事的暗线

天生六指,被关家班拒之门外,小豆子的母亲拿起一把菜刀,砍掉了孩子的六指,也切断了所有人的退路

关家班对学徒有着严格的要求,师傅经常领着弟子诵读班规,这实际上是当时京剧名社富连成社的训词:

传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

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班规的执行也从不含糊,未专心用功者,不免一顿鞭笞。小豆子习旦角,角色和实际性别的错位,让他经常唱错《思凡》的词,为此没少受皮肉之苦,处处护着他的,是同门师哥小石头,为他疗伤,督他学艺,替他受过

我认为小石头在这里其实是填补了一个父亲的角色,填补了小豆子生命中缺失的一环父爱,但对于年幼的小豆子来说,这些温暖的举动在他心中发酵,却酝酿出了不同的情愫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4)

关家班学艺的经历中,有三场戏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其一是关老爷子讲“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讲的是楚汉相争的故事,……人纵有万般能耐,也敌不过天命,……那虞姬最后一次为霸王斟酒,最后一回为霸王舞剑,尔后拔剑自刎,从一而终啊

讲这一出戏,是这里边有个唱戏和做人的道理。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老爷子娓娓道来,声情并茂,把戏讲透了。但他不知道,自己也一语成谶——从一而终,自个儿成全自个儿——预言了小豆子的一生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5)

其二是同门小癞子的死

我读过很多《霸王别姬》的影评,对小癞子的死着墨者甚少。电影中小癞子的戏份不多,但他的死具有深刻的意义——三个不同的时代,有三个人形槁心灰地选择自尽,小癞子就是其中之一。在这几个动荡的时代,自行了断的人数不胜数,导演只能通过个例来做点染,小癞子的死是一个集合,囊括了同时代一样结局的人

在上吊自尽之前,他从口袋中掏出自己最喜欢的冰糖葫芦狼吞虎咽,人吃东西,是为了活着,而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也会通过暴食暴饮来宣泄,这种因噎阻带来的窒息感,好像让人觉得死亡也没那么可怕。《铁皮鼓》中母亲吃鱼,《天下无贼》中刘若英吃卷饼,《霸王别姬》里小癞子吃糖葫芦,一样的吃相,一样伴随着死亡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6)

其三是小豆子和小石头在张府的亮相

霸王别姬,成功的首秀,一代名伶呼之欲出。结束之后,小豆子被带到张公公的面前,成为鱼肉

进去之前,那坤说到:您说这虞姬她怎么演,她也得有一死吧。这不是一个疑问句,而是一个陈述句,只不过死的不是虞姬,张府出来后,尘世中的小豆子已经死了

以后的人生,他只能以虞姬生,以虞姬死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功成了,人已残缺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7)

不疯魔,不成活

成名之后,两人分别以程蝶衣(小豆子)和段小楼(小石头)为艺名出演,演艺生涯,风起云涌

这一部分是《霸王别姬》整部电影最丰富的一部分,值得讨论的实在太多

首先是程蝶衣对段小楼感情的变化

从学徒到一起登台亮相,亲密无间地相处,让他们俩人的关系早已超越了同门师兄弟的情谊,程蝶衣对段小楼有了一种恋人的向往,一种依赖感和占有欲

这个不难理解,从一开始受外界干扰的性别认知障碍,到后来他入戏成魔,他理所当然地认为,霸王和虞姬是要一生一世在一起的。他说要和段小楼唱一辈子戏,段小楼不解——不是一直就这么唱着吗?但他说:

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段小楼呢,始终保持着理性,他说:“师弟啊,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他把戏和生活分得很清楚。唱完戏卸下妆,昂首阔步去找乐子

一个活在戏中的人,和一个把戏当作谋生手段的人,中间本就横着一条壁垒,只是程蝶衣还抱有一丝希望,挡在这条壁垒之前。而当段小楼把花满楼的菊仙娶进门,汉军略地,希望成为泡影,只剩下了壁垒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8)

他拒绝再和段小楼一起出演:

黄天霸和妓女的戏不会演,师父没教过

但程蝶衣始终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依然对段小楼情深义重。委身于袁四爷,换来曾答应送给段小楼的剑;小楼被捕,他去给日本人唱了一曲《游园惊梦》,换回小楼的自由。不管怎样,在程蝶衣的眼里,段小楼始终是虞姬的霸王

他始终活在戏里,出不来,或者说,没想出来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9)

抗日胜利之后,国军进城,调戏程蝶衣没能得逞,以汉奸罪逮捕了他,理由就是他给日军唱过戏

段小楼和袁四爷前去搭救,已经打点好,只要程蝶衣配合说自己是被迫的,就能获释

但他是怎么说的:

堂会我去了,我也恨日本人。可是他们没有打我

青木要是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国去了。你们杀了我吧

这已经不是人戏不分了,而是只有戏了,为了戏,为了传承,可以不要命

所幸的是,国军高官也欣赏他的表演,因此躲过一劫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10)

后来国军走了,为了庆祝解放,两人再度联手给解放军做庆典演出,那时候程蝶衣已经被大烟坏了嗓子,唱到高潮处,咳了一声,上不去。有了国军面前出意外的前车之鉴,段小楼赶忙给台下的官兵道歉,结果台下掌声雷动,高歌齐唱: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这是一种安慰,也是新的危机——时代所需要的声音,又一次变了。就像段小楼说的:

你也不出来看看,这世上的戏都唱到哪一出了?

所以后来我们看到,程蝶衣和段小楼被请去给军艺的孩子们讲授戏剧,在发表了不同看法后,他们被小年轻们一顿指责,帽子一扣一个准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11)

终于,风暴再次袭来——文革汹涌登场

程蝶衣和段小楼被冠上文艺界黑手的头衔,被打击,被批斗,服化道齐备,披头散发游街示众

几经浮沉的两人,这次深陷漩涡的中心,终于低下了头,他们被迫彼此揭发。慌张、恐惧、扭曲,一群疯子把另一群人变成了疯子

不疯魔不成活,不是程蝶衣一个人的宿命,而是整个时代的缩影。个体融入狂热的集体,善和恶都会被最大限度地放大,让其具有横扫一切的力量,人们借着这股力量,疯狂彰显自我的存在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12)

这一段经历中,程蝶衣的两个举动让悲剧失去了挽回的可能

一个是他烧了所有的戏服,电影中有两次烧衣服,一次是入学关家班之后,当天晚上烧了母亲留给自己的袍子,这是去污名化,告别母亲,告别出身;然后就是烧戏服,宁可付之一炬,也不传给不懂的人,意味着虞姬的谢幕

另一个是他揭发菊仙,我们不排除他裹挟着私愤在其中,但这更像是宿命式的原罪轮回——一个妓女诞下的孩子,被妓女放逐,最后亲手将另一个妓女推向绝望的崖边。而菊仙的死,让霸王义气尽失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13)

君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

波涛过后,风平浪静

文革过去11年,平反。程蝶衣再次见到了段小楼,两人重新站在台上,平静的对话,两人之外是一片黑暗,台下也空无一人,话音在空旷的戏院中回荡

最后再演一遍“霸王别姬”,戏毕舞罢,虞姬抽出霸王腰间的剑,自刎身亡。灯光如雪,落在段小楼身上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14)

这个结局,很多人可能会不解——大风大浪都过来了,怎么平反之后,程蝶衣还自杀了呢?

的确,李碧华的原著中,程蝶衣是没有死的,两人在香港重逢,一起去泡了澡堂子,出门之后,各自上路

至于电影中的结局,我认为要结合剧情来看。程蝶衣早已成为戏中人,成了虞姬本人,按照戏的发展,虞姬是必须死的,而且电影中多次提到“不疯魔不成活”,如今两人都垂垂老矣,疯魔不起来了,假霸王不疯魔可以活下去,真虞姬不疯魔,可真就活不下去了

那为什么不在受迫害的时候选择自刎呢?

很简单,程蝶衣的自刎,不是为求解脱,而是要让戏完美谢幕。林黛玉不焚稿,那还能叫林黛玉吗?虞姬不死,也就不是《霸王别姬》了。另外,也有对时代的强化,自刎是一种选择,而那个时候,程蝶衣和段小楼这类人,是不被允许有选择的

所以,程蝶衣的死,是一个必然结局,也是他自己选择的唯一的理想结局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15)

一些角色

接下来说说几个我所关注的角色

菊仙是一个很聪明果敢的女人

从一出场,这种聪明就展示的淋漓尽致。在花满楼向段小楼求助,后来假戏真做,顺势把自己嫁了出去

他也一眼就看出了程蝶衣对段小楼超越师兄弟的情愫,时刻提防着两个人过近接触,甚至再三阻止段小楼和程蝶衣同台唱戏。你有时候会觉得这个女人很烦,处处都有她,但你没办法说她是错的,因为她所担心的事情几乎都得到了验证

外面下雨了,要记得撑伞

雨果然是下了,撑伞也没有用

菊仙这个角色,在流产之后有了新的内涵

她之前对程蝶衣是排斥的,充满了对第三者的不待见,但在她流产后,她把自己原本应该投注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母性的温情,转移到了程蝶衣身上。程蝶衣戒烟的时候,躺在她怀里说:娘,水都冻冰了。这是他最初说给母亲的话,而在这里,菊仙已然充当了母亲的角色,她用被子裹紧他,给他温暖

这个转化很妙,对于两人来说,都是恰到好处的安慰

同时,她也是一个非常悲情的角色,花满楼留在她身上的烙印,如影随形,最后她在这个烙印中死去。终其一生,没摆脱出身的拷问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16)

《霸王别姬》中有两个戏痴,一个是程蝶衣,另一个就是袁四爷

台下乱作一团,程蝶衣在台上翩然起舞,袁四爷在楼上目不转睛,两人都进入了戏中,和别人身处两个世界。这个场景,令人动容

袁四爷是一位知音,一个戏痴。但他和程蝶衣不一样,程蝶衣是无我的戏痴,袁四爷是有我的戏痴

自古宝剑酬知己,程老板,愿做我的红尘知己吗?

他痴的不只是戏,还有人,拿程蝶衣梦寐以求的宝剑做筹码,换取其亲睐,终究还是落俗了

但袁四爷的存在,至少没有让程蝶衣的风华绝代成为孤芳自赏的哑剧,多多少少令人感到一些欣慰,毕竟,有懂的人,真不容易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17)

小四是被程蝶衣和段小楼捡回来的弃儿。师傅不让捡,蝶衣便要捡,这也能理解,某种程度上,自己也是个弃儿,他从小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和程蝶衣一样,小四也自小在关家班成长学习

一样的命运,一样的学艺环境,但却成长成了不一样的人

成年后的小四,成为新知的一代,他拒绝老一代的说教,对戏剧有自己自负的看法。而程蝶衣,还坚持着师傅留在自己身上的传道风格

他惩罚小四,像师傅惩罚自己一样,但时代不同了,小四可不吃这一套:

罚我跪,你犯法

他站到了程蝶衣的对立面,加入哄闹的人群,亲手将程蝶衣推入漩涡的中心

从小四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对一个人的塑造,如此相像的两个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小四满腔热血的投入运动,想改造时代,却从未细想,自己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这并不是一个个例,普通人改造时代的机会实在是太渺茫了,大多数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18)

可以视为程蝶衣和段小楼的经纪人

第一次登台就是他促成的,此后参与了程、段两人全部的演艺生涯

这个人巧舌如簧八面玲珑,和谁都能搭上话。他恪守着一个经纪人的职业道德,程、段两人的私事,他从来没对外声张过,并且在两人相继遭难之后,前后奔走求援。不管是否只是单纯地为了利益,他都是一个很称职的经纪人

同时,他也是这个故事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一个第三者自始至终的在场,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19)

除上所述,电影中其他的人物,无论戏份多寡,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蒋雯丽出场仅仅几分钟,无奈、心酸、决绝,齐活了,给电影打了个底色;关师傅往那一站,就是传统的符号;张公公前后处境的落差,则直观展示了世事更迭;就连青木这个日本人,也肩负着传达“艺术无国界”这个口号的使命

《霸王别姬》中,没有多余的角色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20)

导演和编剧

我曾说过,《霸王别姬》够陈凯歌吹两辈子了,一点都不夸张,从他《霸王别姬》后的职业生涯来看,再给他一辈子,还真未必能拍出这样的作品

之前分析过陈凯歌的导演风格,主要是在画面的光影结构和色彩运用上,《霸王别姬》则体现出他在调度中对于细节的拿捏

比如蒋雯丽出场的时候,熙来攘往的大街上,有人调戏她,仅仅一句台词,就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女人的职业

关家班在大街上表演的时候,被人找茬,小石头用头破砖,赢得一片喝彩,平息了这场风波。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场戏不重要,的确,你把它拿掉,也不影响对电影的理解,但正是这场戏,展示出了当时戏班的生存环境,也带出了小石头的性格特征

破四旧的时候,菊仙和段小楼在毁了家里一切可能是四旧的物件之后,心领神会的做爱,你说这个时候,做什么爱啊?但就是这个时候要做,不做,后面恐怕没机会了。这和《秦颂》中高渐离和栎阳公主在宗庙中做爱一样,都是对恐惧的对抗,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程蝶衣和段小楼受批斗的时候,俯视镜头从被批判者身上逐渐拉升,扫过围观者,最后在小四的脸上给了一个定格,一丝慌张不安从他脸上掠过,即使我们不了解前面所有的剧情,我们都会明白,这场悲剧跟这个人有关

一部厚重的电影要支棱起来,需要千万个细节去做支撑。用镜头让角色建立联系,捕捉每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中做的很到位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21)

再说编剧,万幸,陈凯歌没掺和

原著作者李碧华和优秀的职业编剧芦苇操刀,让剧本有了基本的保障。李碧华在这其中,还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参与了选角,作者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总是有很到位的理解,因此更容易筛选出合适的人来出演

他们两位联手,带给《霸王别姬》最易让人察觉的亮点,就是它的台词

电影中的台词,我前面摘出了不少,就不再举例了,只说它的特点——每一句台词,都话里有话,但又不是那种晦涩的隐喻,观众能听懂话中的话

同样的特色,姜文在《让子弹飞》中也做了充分展示。这有个好处,就是让电影充满了文人气息,匹配了电影的整体调性,看过之后,能够让人反复回味

当然,严谨的剧情结构和严密的故事逻辑,也很大程度上拜编剧所赐,这个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就不多说了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22)

思考及尾声

思考什么呢?

相信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困惑——《霸王别姬》的存在,证明我们是能拍出好电影的,那为什么近30年过去了,再也没有这样的作品出现

我听到过很多不同的见解,包括对导演的质疑,对环境的批评,这些见解都有道理,而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初衷

《霸王别姬》的制作团队,从一开始就是要做一部好电影,导演放权让编剧参与选角,这在所有的电影制作中都是少见的。而李碧华和芦苇,也兢兢业业,一遍遍的修改、打磨剧本。演员更是全力以赴

张国荣为了胜任角色,先是减肥瘦身,后来学习京剧,让自己从形到神,真变成了一个旦角。全程没有替身,就连极具专业的京剧“卧鱼”的动作,都是他自己完成的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23)

巩俐为了演好菊仙这个妓女的角色,就真抱了一摞书研究妓女去了。天生恐高,跳楼的戏怎么演?没事,喝两杯白酒壮壮胆再跳

张丰毅一个大男人,褪下裤子光着屁股趴在凳子上乖乖挨揍,最后屁股都开花了,你看现在那个角能拉下这个脸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24)

甚至包括那些小演员,也很拼命,小豆子扇自己耳光,是真的扇,19个耳光,扇的嘴角流血,后来吐槽:我爸妈都没有这样打过我

你去了解《霸王别姬》幕后的故事会发现,不疯魔不成活用到这些演职员身上,也是没有问题的。个个都没偶像包袱,不是演戏,而是入戏,让自己成为戏的一部分

而现在的演员呢,从武替到文替,非常齐全,指不定后面会有全替。各个都想着钱多事少流量足,初衷已经不是戏了

戏是人演的,人的初衷变了,戏也就变味儿了

悲剧的不是现在拍不出《霸王别姬》这样的作品,而是极有可能在后面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拍不出来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25)

很久没有写过这么长的影评了,《牯岭街》用了4个小时,写了4000多字,这篇从午后写到晚上,回头一看,快7000字了。好的电影就是这样,写着写着,就成了长篇大论

最后不免落俗做个总结

《霸王别姬》的确是一部非常非常丰满的作品,时间上横跨北洋时期到文革平反,几乎覆盖了20世纪中国历史风云巨变的全部,而这些巨变中不同阶段的特征,都通过戏剧性事件做出了呈现。这种细致的呈现,则进一步加深了电影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华语电影语境中隐晦的同性恋情;可以看到浩荡历史中不同人物的浮沉起落;可以看到对于文化传承的辩证思考;可以看到悲苦的尘世,也可以看到物我两忘人戏不分的化境......

这其中随便拎一条出来,都可以做文章

我自己的这篇文章,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借此能让更多的人对《霸王别姬》感兴趣,毕竟,华语电影的巅峰,值得每一个爱电影的人去攀登

用几个月时间拍出的经典电影(我们再也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26)


我是文刀,每周不定期推荐好书和电影,如果您感兴趣的话,不妨点个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