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6日凌晨4点17分,卡赫拉曼马拉什省,熟睡的人们完全没意识到,厄运会向他们突然袭来。几乎一瞬间,7.8级的强震撕裂了城市的宁静,建筑崩塌,道路中断。

一天之内,土耳其遭遇两次7级以上强震。截至北京时间2月7日17时30分,土耳其东南部及其周边地区至少发生312次余震。据央视新闻2月8日早消息,地震已造成土耳其及其邻国叙利亚超7700人死亡。

人们冲出房屋,在寒风雨雪中寻找安全的避难所,救援人员在废墟瓦砾中搜索,多国及国际组织向土耳其提供紧急支援。中国首批将向土耳其提供4000万元人民币紧急援助,此外应急管理部派出中国救援队82人携带21吨救援装备和物资前往灾区。

生活在土耳其的人们期待着,随着各方救援力量的到来,他们能找到更多的幸存者。

房子摇晃发出“嘎吱”声

15秒,雯雯(化名)记得很清楚,剧烈的晃动大概持续了15秒。所有房门在一瞬间被弹开,紧闭的玻璃窗也被摇开,橱柜里的碗碟直往外飞,碎了一地,猫被吓得哇哇叫,到处乱窜,“屋里就像打过仗。”

雯雯翻身下床,却完全无法直立行走,她跌跌撞撞冲下楼梯,脚下的晃动不曾停止,空气中满是尘土味,耳边传来尖叫声,那一刻,她以为“自己跑不出这栋楼了”。直到冲出楼门,她也没有停下,只想着离楼远些,再远些。

“整个人完全是蒙的。”直到晃动完全停止,雯雯才慢慢回过神来。她这才发现,自己光着脚,穿着睡衣,站在零下4℃左右的室外。脚下传来阵阵刺痛,那是踩在碎玻璃上划出的伤口。

雪打在身上,她抱着同样死里逃生的邻居,忍不住哭了很久。直到天亮一点,才敢回家取出厚衣服和鞋,带出她的猫,“我在楼道里发现墙面被撕开一条很大的缝。”

雯雯所在的加济安泰普市,距离震中仅40公里。在震中300多公里外的伊切尔省梅尔辛市,震感同样强烈。

地震来临时,小敏(化名)只觉得天旋地转,身体不由自主地被甩来甩去。黑暗中,她摸出手机、手电筒还有厚衣服,叫醒家人向楼下飞奔。邻居也纷纷从楼内跑出来,冲到空旷地带。

同样住在梅尔辛市的小丽(化名)则是被孩子喊醒的,她只记得恍惚中感到头晕,3岁的孩子大喊“地震了”,她才反应过来,抱起孩子就向外跑,忘记自己还有身孕。

小丽听到周围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艾夏(化名)听到的则是房子摇晃发出的“嘎吱嘎吱”声,“灯晃得好像马上就要掉到地上。”

艾夏也是一位二胎妈妈,她和丈夫大胡(化名)住在梅尔辛。大胡记得,他是被艾夏的尖叫和哭声惊醒的,醒来后发现,艾夏紧紧地抱着孩子。大概几十秒后,震感减轻,艾夏和大胡不敢待在十楼的房间里,便赶紧用被子将孩子包起,裹了件厚实的衣服下楼。小区里已经站满了人,街上开始塞车。

土耳其7.8震后录像(土耳其震后48小时)(1)

地震发生后,艾夏和大胡所住的小区里,人们都跑到空旷地带避险。受访者供图

幸运逃出来的人们站在寒风中焦急地联系家人、互相交换消息。艾夏的老家迪亚巴克尔距离震中更近,她尝试联系家乡的朋友,但大多都没有回复。土耳其人阿里联系到了离震中100公里的亲戚,家人冲出了房子,小孩子被吓哭了。朋友告诉雯雯,距她5公里外的一栋6层高的楼房整个垮塌了,人都被埋在废墟下。

“只能向着空旷的地方走”

第一次地震发生后,当地的超市、饭馆大多暂停营业,只有少部分开在平房中的甜品店和咖啡馆还在营业。雯雯和邻居等人去了一家咖啡厅避难,“因为都是平房,地震来了好跑,老板很热心,把门和暖气都打开,我们就在那里买面包充饥,有些居民在里面站着休息一会儿。”

当地时间2月6日13点30分许,土耳其又发生了一次7.8级强震。雯雯觉得,震感和第一次不相上下,但剧烈的晃动仅持续了3秒左右。

地震后,政府发布公告,不建议居民在夜晚待在自己家中。雯雯便和邻居去了一所由体育馆改造的避难所,在那里等待政府的下一步通知。避难所没有床铺可以睡觉 ,只有简单的座椅,人们把这些椅子让给年龄大一些的人坐。

晚些时候,政府给每个避难的人发了薄毯和被子。雯雯把薄毯铺在水泥地面上,躺在上面,“浑身发冷,还疼。”

艾夏和大胡则收拾行李去了酒店。大多数酒店爆满,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还有空房的酒店,但供暖不太好,二人的御寒衣物也带得不足,“坐在酒店里直打哆嗦。”

之前采购物资时他们发现,到处都是囤货的人,“很多人买了大量物资装进汽车后备厢,选择在车里避难。”

两次大震后,避难所也变成了危房,雯雯和其他人离开体育馆,寻找新的避难所。她不敢接近高大的建筑,总是站在街道上。“我们不知道能去哪里,只敢向着空旷的地方走。”

土耳其7.8震后录像(土耳其震后48小时)(2)

许多人在梅尔辛的超市里囤购物资。受访者供图

多国紧急支援

地震发生后,许多在土耳其的华人自发开展救援。小爱(化名)和她的丈夫都是土耳其的持证中文导游,他们联系了国内的蓝天救援队,得知队伍已经申请出发。“他们邀请我们当翻译向导,等他们批准下来,我们会一起去震中。”小爱说,土耳其有九个城市受灾严重,道路中断,目前只允许专业救援队伍进入,像他们这样的志愿者只能等待。

在土耳其工作的华人张玲(化名)也想贡献一份力量,她身边有很多会土耳其语的华人准备跟随救援队去往前线,充当救援队的翻译。“但是很多通往震中的路都坍塌了,抵达震中有点困难。”

目前,小爱和她的朋友们分别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收集衣物、棉被、奶粉、纸巾之类的生活用品,希望将部分救援所需物资集中起来送往震中地区。

生活在土耳其西部艾登市的华人祖力甫卡尔告诉新京报记者,虽然他所在的位置距离震中大约1130公里,但地震发生后,在艾登市中心的一个广场上,许多居民自发地捐献衣服、被子、食物和其他的日用品。“震中地区的温度已经达到零下,这些衣服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

土耳其7.8震后录像(土耳其震后48小时)(3)

中国救援队列队准备前往土耳其。新京报记者 傅应林 摄

除了自发救援,各国也开始紧急集结专业的救援队伍。据媒体报道,地震发生后,包括欧盟、联合国、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多国、国际组织第一时间对土耳其及叙利亚致以慰问并提供紧急支援。

2月7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邓波清表示,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决定向土耳其和叙利亚提供紧急援助。首批将向土耳其提供4000万元人民币紧急援助,包括派遣重型城市救援队、医疗队,并提供土方急需的救灾物资。协调向叙利亚提供叙方急需的救灾物资,并加快落实正在实施的粮食援助项目。2月6日,中国红十字会决定向土耳其红新月会和叙利亚红新月会各提供2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现汇援助,支持其开展灾害救援救助。

据应急管理部消息,应土耳其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中国救援队赴土耳其实施国际救援。北京时间2月7日16时许,中国救援队乘包机从首都机场出发飞赴灾区。救援队主要由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总医院人员组成。

土耳其7.8震后录像(土耳其震后48小时)(4)

公羊救援队准备登上前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记者从深圳公益救援队获悉,他们将于8日下午从香港出发前往土耳其,先遣组预计2月9日中午抵达。

另据媒体报道,中国首支社会救援力量公羊救援队于2月7日派出第一支国际城搜救援队,预计最快将于土耳其当地时间8日抵达。先遣队由8名富有国际救援经验的地震救援专家组成,他们携带了先进的雷达生命搜索仪、破拆救援装备和一条搜索救援犬。新京报记者获悉,土耳其驻香港总领事专程前往香港国际机场,看望慰问公羊救援队赴土耳其开展地震救援先遣队的全体队员。

此外,中国在土华人华侨自发筹集到的帐篷、睡袋、毛毯等第一批赈灾物资已于当地时间7日运送到土耳其有关部门。

恶劣天气或增加救援难度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应急救援专委会副主任贾群林告诉新京报记者,当地恶劣的风雪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震的危害,也增加了救援难度。这次国际救援对于我们国内的救援队来说,将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在我们国内,在这种低温高寒的情况下,还没有发生过这么大的地震。”贾群林说。

在贾群林看来,冬季救援比日常救援的难度要大得多,地震中倒塌的建筑被大雪覆盖,加大了救援人员对地震现场结构的分析难度。这就要求救援人员首先应认真做好救援现场的安全评估,择优选择救援路径,再展开搜救行动。

与此同时,由于当地的余震次数过多,余震可能会造成受损房屋二次坍塌。复杂的救援环境对救援人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援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承重结构在哪里,在狭小空间环境中救援,一旦遇上余震,救援队员可以选择承重梁、柱及承重墙形成的空间中躲避,这可以对队员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一定要安排安全员,随时观察现场的情况。”

贾群林还提到,在常温和平原地区,救援队员通常持续工作6-8小时轮班一次,但在高寒高原等特殊条件下,救援人员的现场作业时间应缩短到3-4小时每次。“因为救援通常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进行,人的身体几乎不能挪动,血液循环不畅,就极易出现冻僵,甚至发生局部软组织冻伤的情况。”

对此,贾群林建议,救援队伍还应注意保持救援装备的低温启动功能。一些内燃救援装备,在低温环境下启动非常困难,甚至启动不起来。“在高寒条件下一定要注意做好救援装备保温工作,以免因装备启动不了,贻误战机,影响救援的整体进度。”

“对被困者而言,则需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在身体上加盖棉被、棉衣物等,也可以通过发电机带动电暖风等加温设备,对被困者周边环境进行增温处理,以保持体温,维持生命。”

地震来临时为凌晨,死亡人数可能较高

针对此次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表示,土耳其本身就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其地理位置特殊,且地震“频次高、强度大、灾害重”。促成这样的原因在于其南部为阿拉伯板块,北部为欧亚板块,其处在两大板块碰撞交汇处。

孙士鋐说,根据当地一些观测数据,阿拉伯板块每年向北推移18mm左右,高于欧亚板块的移动距离。此外,土耳其境内有两大地震断裂带,分别位于土耳其北部的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和东南部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全长1500公里左右,地震活动相对更频繁。”

但此次土耳其的两次地震发生在该国东南部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西段,这条断裂带全长550公里左右,也正符合这次两个7.8级地震的位置关系。

孙士鋐表示,此次土耳其地震应属震群型地震,而不是孤立型或主余震型。“孤立型地震,是指发生一次大地震后,能量很快衰减掉,基本没有余震;主余震型地震指一次地震发生后,能量没有衰减,但是后面的地震等级都比较小;震群型地震能量衰减比较慢,而且是一组比较强的地震。”

此外,孙士鋐提到,震群型地震中有一种特例名为“双震型地震”,即最大的两个地震震级基本相似。此次土耳其地震有两个震级相当的主震,这极可能属于“双震型地震”。

孙士鋐介绍,过去100年,土耳其曾经发生过10次死亡人数超过3000人的地震,地震震级均在7.0级-7.9级之间。据他了解,最严重的两次地震,一次在1999年,死亡17000余人,一次在1939年,死亡3万余人。

至于此次地震给土耳其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贾群林分析,土耳其强震的显著特点是:震级高、震源浅,震源深度20公里左右。“浅源地震80%以上的能量都释放到地表,所以它对地表的建(构)物破坏程度是相当大的。”而且,土耳其地震发生区域人口密度大。“我们估计当地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区域人口应在800万左右,8度区域人口30万-40万。”

除此之外,贾群林也表示,土耳其的房屋抗震能力相对较差。土耳其地震中倒塌房屋大部分是砖混结构,部分房屋地震后出现粉碎性坍塌的情况。同样受到地震侵袭的叙利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且叙利亚频繁面临战争的困扰,房屋已经在战争中遭到损害,这些情况的叠加大大增加了人员伤亡的比例。

地震时间也是影响地震后果的重要原因。孙士鋐说,“第一次7.8级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凌晨4点多,大多人在睡梦中来不及反应,时间很糟糕。”贾群林也认同,“这次地震发生在凌晨,很多居民都是在房屋里,所以这次地震死亡率是相对较高的,我们预计死亡人数会达到5000-10000。”

新京报记者 熊丽欣 慕宏举 彭镜陶 吴梦真

编辑 刘倩 校对 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