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告别了校园芳华,告别了单纯宁静,我们踏上了社会,走进了光怪陆离和纷纷扰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小惊喜,小喧闹之后,有的人还是拿起了书本,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撷取知识点,不需要考虑到是否必考项目,不需听到老师的苦口婆心,不需要看妈妈是否在监督自己,这是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提升的开始,而不是学校里面的填鸭式教育。当然,更多的人是摒弃了书本的,他们很快便进入到了纸醉金迷、莺歌燕舞的人生“佳境”,基本上与书本无缘了。

历史是人类的文明脉络,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生命,对自己从哪里来,仿佛是有着无比神秘的力量引导的,让人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去探究,好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从来就没真正断档过,古代史官、帝王都希望名留青史,并以此为荣,从而每个朝代都会修史和作实录,尽可能地记录下前代和当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代的实录,就是后代的修史原材料。我们的前人不辞辛劳地编撰和保存这样的史料,初衷是记录帝王将相的荣耀和奇闻异事,转而变成了对历史的一种责任感,到了《资治通鉴》这样的编年体通史,就上升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教化层次,这也是“通鉴”一词的本意。

普通人读历史的感受(我们普通人读历史的四个阶段)(1)

读史的第一阶段:历史课本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多多少少地接触过课本上的历史知识,教材的编写需要涵盖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学习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六年,况且历史似乎不算什么主科,故而课本的编写只能够摘取历史长河中的典型事例浅显地讲述,主要是突出某些时段的突出点,比如尧舜禹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当然也不能缺少历史上虽然短暂存在已久历史影响深远的人物事件,比如:王莽篡政、炀帝风流、以及各种农民起义,这样子的阅读历史,充其量就是一本流水账,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背诵,很难达到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的地步。

这个阶段读史,属于管中窥豹,不难想象,处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们,学习压力大,每天要接受不同学科的知识轰炸,海量习题,还要适当发泄青春的动力,下课、放学要疯玩一会,回到家里,就是埋头作业或者是被家长拉去上辅导班,哪里还能够深究历史的奇妙诡谲呢?学生们只能够囫囵吞枣,按照教科书的设定,尽快背诵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标准答案,因为时不我待啊。

普通人读历史的感受(我们普通人读历史的四个阶段)(2)

前四史是必读书籍,也是入门

读史的第二阶段:猎奇心里

有了历史课本的招引,有了大量以历史题材为脚本的电影和电视剧,比如《大秦帝国》、《汉武大帝》、《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甚至是穿越剧《步步惊心》都勾起了我们对历史的兴趣,这个时候,我们拿起书本,按照这些电影电视剧的条块,翻阅历史典籍,主要就是为了理顺关系,找到兴趣点,毕竟有很多人物关系、事件背景在影视剧中只能够一带而过,这对于我们一些有着探索猎奇控的人来说,不搞清楚这些,十分难受,于是买来相关的书籍,开始了书虫生涯,这个时段,虽然我们购买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等书籍来看,大部分是挑选自己想要看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去浏览的,看看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人传记”,周边小国的“花边记载”,自以为乐趣,而其中的精华部分,比如典章制度、政策经济、人物脉络,基本上都被略去不看,因为实在是看不太懂。

这一时段读历史,我们是存在个人好恶的,毕竟历史课本和人们口口相传的好坏观念扎根很深,我们想当然地为每一个历史人物贴上标签,这就是非系统精读历史带来的负面映像,当然能够记住不少东西,成为茶余饭后的聊天资本,也是快乐的。有心人开始在网络上开始抖露自己的历史知识,往往是各种夸张的标题党就出现了。当然这些历史书,看完了就开始落灰尘了。

读史的第三阶段:精读分析

真正把我们这些普通人拉近到历史文人物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让我们这些人感觉到另一种历史观,专家们的讲解、释疑,让我们把记忆中的历史碎片逐步融成一大块,特别是他们把当时发生的历史背景给交代了,让我们能够理解历史当事人的某些思想,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历史公式,这其中,我尤其喜欢易中天、王立群、蒙曼,他们三位分别讲解三国、秦汉和盛唐部分,他们的讲演视频,多看一遍就多一份收获,小村姑看了至少3遍。

普通人读历史的感受(我们普通人读历史的四个阶段)(3)

最欣赏易中天的可爱的奸雄

这些明星专家们可不是只讲中国历史,他们的涉猎很广,同时期的国外历史也有参考,这就从点到面,加上时间轴,形成了一幅连续不断的历史全息影像,而不是每个单独的闪光点,扫除了不少历史爱好者心中的疑窦,这是我们普通爱好者难以企及的,毕竟他们的学术环境能够让他们接触到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甚至是亲手触摸历史文物,我们只能够表示羡慕嫉妒而已。

普通人读历史的感受(我们普通人读历史的四个阶段)(4)

蒙曼老师的武则天系列

通过这些专家们的讲解,深度剖析,使得我们这些普通人被带入到了“当时环境”中,去近距离地观察历史人物,学会了换位思考,如果我们就是当事人,该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失误,在此期间,我们开始拂去书籍上的灰尘,开始精读历史书籍,重新打开来,逐章逐句地慢慢体会,不懂的地方,开始拼命查书或者网络咨询,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讨论,学问学问,一定要学会问哪。甚至以前可以忽略的历史各个朝代的规章制度都被纳入到必须浏览的内容当中,开始在书本上划关键词,夹小纸条,有的人开始利用EXCEL、WORD图表、ILLUSTRATOR等等制作各种关系图,理清脉络,开始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比较浅显的看法和见解,已经摆脱了猎奇心理,发表的文章也不是靠题目夸张来吸引眼球了。

普通人读历史的感受(我们普通人读历史的四个阶段)(5)

一个帅气的历史老头

读史的第四阶段:深度思考

虽然我们这些普通历史爱好者不能够在大学课堂聆听专家们的深度剖析,不能够在历史的某一阶段展开研究写出论文,但是我们依旧啃下了厚厚的前四史和《资治通鉴》,根据自己的精力,有的还继续浏览了其它阶段的史书,毕竟有二十四史的巨大体量,一辈子也读不完的。

这个阶段,我们读历史已经进入到了观棋者心态,没有了个人好恶,不会再给历史人物随便贴标签了,开始了我们自己的思考阶段,比如王朝的三百年怪圈,两汉的外戚专权、宦官乱政,三国的世家大族政治,唐朝的经济军事外交,宋朝的文官混乱,明朝的乌烟瘴气,清朝的衰败等等问题逐步占据了自己的脑海,而不是简单的人物传记了。

在思考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几乎每个皇朝对接班人的培养都是失败的,皇权的特性就只能够培养出唯唯诺诺甚至是有点神经质的接班人,皇帝和太子仿佛是天然的敌对派,比较著名的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始皇未立太子,权当扶苏合格吧),汉武帝的戾太子刘据,梁武帝的昭明太子,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的密太子胤礽,这些都是失败的太子,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皇帝老爹太强势了,在这些老皇帝眼里,太子不但是储君,更是臣子,还是敌人,是可要防范太子“提前登基”,他们容不得自己的臣子与自己有不同意见,哪怕是储君、儿子。

而嫡长子继承制度,让其他的子嗣要么心生不满,要么自我放荡,前者导致政局不稳,后者导致贪污腐化,这些个皇子,平时只能够看看四书五经,玩玩花鸟,吟风弄月,想要看点兵书战策,想要到基层军队历练一下,想要到田间地头体恤人民,想都不用想,那些言官御史就会在背后煽风点火,诬告这些王爷有收买人心、妄图不臣了,这里典型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本来就不是按照储君的格式发展的,只要嫡长子健在,他们能够逍遥一生就满足了,可是天上还是掉下了馅饼,砸坏了他们的脑袋,把一个没有经过皇权政治培训的荒唐王爷,愣是推上了御座,让他们的恬淡生活戛然而止,从此要以身作则,家国天下,简直就是笑话,很幸运地,他们两个的江山都葬送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能够完全怪罪他们的昏庸,因为他们实际上是皇权政治制度上的牺牲品,仿佛让一个婴儿去开航母,撞到了火山口,焉能不败?

以上就是普通历史爱好者能够达到的最高阶段了,再深入,就要与易中天、蒙曼、王立群他们这些专家教授去抢饭碗了。到了这个阶段,看历史要通透和连贯,民族大义放心上,个人好恶放两边,才能够总结教训,继往开来。

谢谢阅读,爱历史的诸葛小村姑敬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