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1月17日电(记者王炳坤 于也童 武江民)春节临近,作为东北人团圆家宴的一个“土特产”,蚕蛹持续热销。记者近日在辽宁省西丰县房木镇德隆村看到,家家户户的割蛹房里,村民们正在割蛹,挑拣,打包……忙得不亦乐乎。随着一颗颗蚕蛹从这里发往东北多地,这一鲜活土特产将村民们的致富路越铺越宽。
德隆村村民正在割蛹台前忙碌。(新华社记者武江民摄)
在有着“柞蚕之乡”美誉的辽宁省西丰县,德隆村是远近闻名的蚕蛹集散地。过去,村里70余个养蚕户都是作坊式经营,加工好的蚕蛹一筐筐批发卖给了经纪人,不仅价格低,最远也就卖到铁岭、沈阳等周边城市。几年前,几名年轻人回乡创业,借助电商平台将蚕蛹直接卖到千家万户,不仅带来销量激增,而且帮助这一土特产形成了新的产业链。
“2021年一个冬天就卖出蚕蛹150多吨,货值近千万元,成为村里妥妥的‘销售冠军’。”95后姑娘迟月就是一名电商创业者,距离除夕没有几天了,她还在自家割蛹房里带着大伙儿干活。她兴奋地说,2022年入冬以来,行情比去年还要好,“我家的产量不够,全村人加工的蚕蛹,很多都交给我们来销售。”
除了全村半数妇女成了“割蛹者”,蚕蛹的批量加工,还让这里诞生了许多“新职业”。
00后杨羽惠是一名“蚕蛹温控师”。“夏天人们往柞树上放养幼蚕,秋天从柞树上收获大茧。这些大茧里面装有像毛毛虫一样的成蚕,只有在0到4摄氏度环境中才能长时间存活。”杨羽惠说,要想让大茧里面的成蚕变成蚕蛹,需连续7天加温至27摄氏度进行孵化。
德隆村夏季放养幼蚕,秋季收获大茧。(受访者供图)
冬天孵茧最忙时,杨羽惠每隔半小时就要去空调房查看温度。“孵化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茧壳内的蚕蛹就可能变成蛾子飞出来。”杨羽惠说。
90后杨柳是一名“蚕蛹质检员”。加工好的蚕蛹入库前,她会逐盒检查蚕蛹的气室是否为白色,判断蚕蛹是否鲜活。
这些“新职业”让村民们收入颇丰。割蛹能手王敏平均1.2秒就能割一个蛹,每天能割6000余个。“春节前3个月大伙儿比着干,平均每人收入能有2万余元。”王敏说。
小小蚕蛹支起了山村的富裕生活。德隆村党支部书记杨启强说,过去一到冬天农闲时,村民们都开始“猫冬”,“现在村里很少有闲人喝小酒、打麻将,大伙割蛹挣钱,会一直忙活到年根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