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从2000年以后开始发力,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票房与海外票房都有不俗的表现。类型电影更是韩国电影着力探索的区块,2000年以后的韩国电影类型化的趋势开始明显,分类也更加明晰,特别是在一些小成本的类型电影上很有些独特的创见。例如犯罪片,还有近几年来势头正猛的变身电影,都成为了韩国类型电影中的亮点,近些年来在剧作上的突破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本文以类型电影的角度,重点从大片、犯罪片、变身电影几个片种着眼,对韩国电影近些年来在类型片上的突破与发展进行了概括性地分析,试图找到韩国类型电影近些年来,特别是在剧作上的发展动因,并将其引为“他山之石”,为中国电影提供镜鉴。

大片: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表述尝试

90年代的韩国电影一直给人温婉柔情的刻板印象,淡淡的情绪配上舒缓的节奏成就了90年代乃至20世纪初韩国电影的经典样貌,比如说《记忆中的风琴》《春逝》《八月照相馆》《触不到的恋人》都是此类电影的代表。这种散文诗般素雅的电影风格受到了许多观众的青睐,以至于此时段的很多韩国电影都有意识地迎合这种潮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韩国电影都被植入了淡化叙事的程序模板,鲜有跳脱此框的惊人之作。1999年动作大片的《生死谍变》和2001年的喜剧片《我的野蛮女友》一改大家对韩国电影的定见,开始向多元类型结构发展。经过了近10年的探索与磨练,韩国电影已经愈来愈成熟稳定且活力四射。

《我的野蛮女友》

对于任何国家的电影来说,好莱坞始终是稳坐头把交椅的劲敌。而好莱坞电影输出的拳头产品又大多以高概念电影为主。高概念电影凭借其宏大的场面、跌宕的剧情、普世的价值观组合成了其电影必看性的要件,也是其电影票房所向披靡的法宝。面临大片来势汹汹的猛烈进攻,很多国家都使出硬碰硬的应对招式。2000年以后中国式大片的兴起,也正是在这一潮流下迎难而上的自我更新。好莱坞的威胁是无所不在的,对于韩国电影来更是如此。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之后,好莱坞major发行公司入驻韩国,此后十年,韩国本土电影占有率一路狂跌,1993 年更跌至史上最低点 15.9%。在韩国,好莱坞可以说是90年代说一不二的银幕霸主。[1] 韩国也曾一度通过拍摄大制作的电影来与好莱坞硬碰硬地抗衡,但是似乎有些尝试反而成为了费力不讨好的败笔。

韩国人口少,市场极为有限,押宝在成本昂贵的大制作上,投资回报显然难以把握。大投资不仅使品牌维系费用昂贵,明星、导演、制作人压力大增,而且容易毁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市场信任和产业基础。虽说韩式大片每年确有可圈可点之作,但毕竟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这种兀自亢奋、向大看齐的好大喜功制作现象直接导致了产业泡沫危机。[2]从1990年代始,韩国大企业开始涉足电影界。资本的进入使得韩国电影在制作发行等费用方面的负担大为减轻,同时也使韩国电影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成熟。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后,开始从政府角度大力扶持电影业,除了一些政策性的优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促成了对韩国乃至亚洲电影具备重要意义的釜山电影节的举办。[3]

韩国近几年来的高成本大制作影片虽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是韩国电影人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创作和探索。从2003年《实尾岛》、2004年《太极旗飘扬》、2005年《欢迎来到东莫村》到2006年《汉江怪物》,2007年《华美的休假》、2008年《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2009年《海云台》,2010年《大叔》,2011年《弓》,2012年《盗贼同盟》,到2013年《雪国列车》,2014年《鸣梁海战》,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年的大片的选材悄悄地发生着改变。2003年到2005年,韩国电影的大片基本上都是单一的题材,也就是南北韩之间的战争影片。而从2006年《汉江怪物》开始,标志着韩国大片的选材明显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开始尝试在科幻片、政治电影、战争片等多种类型的探索道路上走出新意。不止是类型化的探索,与此同时,韩国电影也尝试着在故事的叙述上与好莱坞产生差异,以强调出具有本国审美特征的大制作。

独特的电影韩国电影(韩国类型电影凭什么要我们学习)(1)

《汉江怪物》

韩国电影的大制作现今有三个发展趋势,第一就是高科技的运用。但目前看来,韩国大制作电影中的需要大量运用到CG技术的电影目前还没有办法与美国的同类大片相抗衡。无论是2006年《汉江怪物》还是2014年《鸣梁海战》,大量CG技术运用反而成为其自曝其短的短板,从而窥见其与好莱坞之间的差距。

第二个趋势就是ALL CAST。ALL CAST就是所谓的全明星阵容,2012年韩国电影的票房冠军《盗贼同盟》就是这一类型的典范。全片集结了韩国、香港的两地明星,金允石、李政宰、全智贤等韩国一线大腕的联袂出演,再加上香港明星任达华、李心洁的加盟使得这部影片至少保证了韩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票房市场。再加之2014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由全智贤和金秀贤出演的《盗贼同盟》又再次红火了一把,电影后产业的收入也不可小觑。

第三个趋势就是国际合作。2013年票房冠军《雪国列车》虽是由朴赞郁、奉俊昊两位韩国大导一个制片,一个导演同台献艺,但却是由韩国、美国、法国、捷克四国联合打造的影片。韩国电影发展态势良好,很多国家都向韩国导演伸出了橄榄枝,那些奋斗在90年代的韩国著名导演目前很多都开始跟好莱坞进行着合作。2013年,好莱坞有三部A级制作的导演都是韩国人:金知云导演了由老牌动作明星施瓦辛格主演的《背水一战》;朴赞郁导演了妮可·基德曼和米娅·华希科沃斯卡主演的《斯托克》;第三位便是2014年奉俊昊执导的科幻大片——《雪国列车》。当然,这三位导演在好莱坞的操控权也不尽相同,金知云比较被动,他导演《背水一战》的过程像一个被选中的工匠在流水线上组装了一个产品;奉俊昊比较挣扎,《雪国列车》里明显有他自我调整和尽力平衡的痕迹;只有强势的朴赞郁指挥着一个好莱坞的 A 级班底拍出一部朴氏黑色电影。引进韩国的电影人才,是韩国电影得到好莱坞认可的一个表现方面,另一方面,好莱坞也在用翻拍韩国电影的方式向韩国电影致敬。金知云的《蔷花,红莲》在以100万美元的翻拍版权费2009年被美国梦工厂被翻拍成了美国版《不请自来》。朴赞郁的成名作《老男孩》也于2013年被美国大导斯派克·李翻拍成了同名电影。[4]虽然翻拍后口碑远不如原版,但单单这种翻拍的行为就足以证明韩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已声名远扬,有投资翻拍的潜力和升值空间。

回首当年,吊诡的是,很多人对韩国电影诟病的原因也来自于此前韩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模仿。《纽约时报》的一篇《韩国穿越好莱坞》文章里提到,作为舶来品的韩国电影能在美国的艺术院线里有还算不错的观众基础,原因在于它对类型片的熟练掌控。文章的作者把朴赞郁形容成“希区柯克、德·帕尔玛和大卫·柯南伯格的学徒”,而导演本人也不否认,他的“复仇三部曲”之《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确实从上述三位导演的作品中得益良多,至于他的新作《斯托克》,更是直接地源自希区柯克的《辣手摧花》。他也不回避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细分给他和同行带来的能量:金知云专注于挖掘每一种特定类型的特定能量,至于他自己和奉俊昊则喜欢在传统类型的框架里,做些跳脱于框架之外的反类型的尝试。[5]

独特的电影韩国电影(韩国类型电影凭什么要我们学习)(2)

《老男孩》

而从近些年韩国电影的发展来看,韩国电影已经从模仿起步,逐步在类型化的道路上走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不但让世人震惊,同时也让类型片的创造者好莱坞刮目相看。甚至现在都挖掘韩国的原创电影进行自我的类型更新与反哺,由此也可窥出韩国电影的独特魅力。

即便已经慢慢探索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新路,但仍是处于类型探索时期的韩国电影与老牌类型片创始者好莱坞电影直面相对时依旧显露出很多弊端:“面对好莱坞同台竞争的严峻情势和明星薪酬提升、特效制作费用等成本的增加,韩国电影平均制作成本自 2003 年后曾一度上涨至 41 亿韩元左右的历史高位。2009 年以后,韩国电影生产结构出现明显调整,一方面中高成本电影合理调控制作成本和营销的比重,学习好莱坞经验将总投资三分之一左右的资金用于宣传发行拓展,另一方面合理降低制作成本,近年《阳光姐妹淘》(Sunny)《断箭》(Unbowed)等众多艺术与市场俱佳的影片陆续涌现。2012 年韩国电影平均制作成本已降至相对合理的 20.3 亿韩元。”[6]

在大制作高投入的电影目前还不具备与好莱坞同台竞技的实力时,韩国电影开始集中火力,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了小成本电影的实践。

犯罪片:不设限的艺术化探索

近年来韩国电影中的犯罪片这种类型可以说是发展得春风得意,并且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多种子类型。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奠定了韩国电影犯罪片的江湖地位之后,韩国的犯罪片便愈发不可收拾,从主流大片到中型成本的商业片再到小成本的艺术片都在套用犯罪片这个类型模式进行创作,而且也是佳作频出,现今已成为韩国类型电影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支脉,同时也成为韩国电影人最为熟稔的一个类型。

韩国犯罪片的特色在于其中张扬的暴力美学,这种暴力美学不似吴宇森式的唯美绚丽,也不似成龙式的趣味迭起,这种暴力是带有侵略性的,常常赤裸裸地不加掩饰地展现血腥厮杀的场面。但这种暴力的表现方式却又是东方式的,也许因为限用枪支的法律约束,所以韩国电影中的暴力基本上都是通过冷兵器来完成的。刀、斧头、榔头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成为了韩国犯罪片中的常客。因而韩国电影里的暴力有直面残酷的冷静态度,不像欧美电影里对暴力场面的喧嚣化处理。例如在影片《看见恶魔》《不可饶恕》《黄海》当中,影片对暴力场面的表现几乎是毫无节制的。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对犯罪场面的直击有故意挑逗观众承受极限的意味。这种已经接近于CULT电影的拍摄方式却往往呈现出的却是有悖于cult电影的主流价值观——爱与恨的交织。于是犯罪片变成了韩国电影人为新类型的表达方式塑型的探索性基地。

在一些艺术电影中,这种暴力的展现似乎更具其先锋性。比如金基德的电影中对于暴力的隐性展示成为了他独创性的表达方式。在金基德2012年捧得金狮奖的电影《圣殇》中,对主人公冷血无情的性格描摹时,导演利用了一些房间里随地乱扔的血腥的鱼骨和鸡架从侧面凸显了他的性格特征。这种暴力留白反而给观众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无论是直接暴力的展现还是间接暴力的描摹,都逼近了现实最最阴暗的层面,体现了一种残酷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当然,这种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还贯彻在韩国电影对于真实事件的改编上。《杀人回忆》《熔炉》《那家伙的声音》《孩子们》《追击者》《下女》《国家代表》《华丽的假期》等电影都是改编自真实的事件。

独特的电影韩国电影(韩国类型电影凭什么要我们学习)(3)

《熔炉》

虽然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已经遍及各个电影类型当中,但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还是犯罪片。一方面是由于韩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宽松让电影人能够大胆地尝试各种类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直接引用真实事件更有现实批判意义。因而,这也是很多电影比如《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孩子们》等并没有封闭式结局的原因。同时,选择悬而未决的事件来改编正好可以揭示现实生活的阴暗面。不过这也恰好成为了类型片艺术片化的探索性尝试。当然,在探索之路上,韩国电影人不只是在形式上尝新,更在类型的交错上尝新。例如《华颐》《道熙啊》都是将儿童片和犯罪片融合的尝试,《火车》《苔藓》等则是偏向黑色电影的探索。

但论及犯罪片便不得不提到其中的一个子类型——复仇片。复仇片顾名思义是以复仇为主题的电影类型。上文提及的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可谓是名扬海外的韩国复仇片扛鼎之作。韩国复仇电影近些年逐年涌现,《快乐至死》《金福南杀人事件》《不可饶恕》《看见恶魔》《我是杀人犯》《圣殇》《恐怖直播》等等电影都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此类电影往往遵循着这样一个叙述模式:首先影片中正义的一方被陷害,陷入绝境。之后他/她开始蓄谋绝地反击,影片由此展开叙述,于是他/她用什么方式进行复仇反而成为了电影的看点,成为了电影的悬念所在。其中以《看见恶魔》《不可饶恕》尤为突出,猫捉老鼠的游戏加上不断升级的复仇桥段使得影片高潮迭起。

当然,这类影片常常会以展现暴力的方式来诠释以暴制暴终至两败俱伤的结局。以暴力的方式抵抗暴力本身就是一个吊诡的悖论,但影片以滴着血的镜头震撼或者说恐吓观众的同时,的确也达到了净化人心的效果。但此类影片多数并非如许多好莱坞B级片一般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感官刺激和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尽可能地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人性——关于爱与恨的方式。同时,这种对人性更多层次的诠释方式也是引领着类型片向艺术片迈进了一步。

值得肯定的是,韩国把犯罪片里的元素在各级影片中的运用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在主流商业大片例如:2011年《大叔》和《盲探》中,对残暴场面的控制与偏艺术化的犯罪片例如上文提及的《看见恶魔》《不可饶恕》《金福南杀人事件》等影片有所不同,相对比较收敛,对于一个电影分级制比较细化的国家来说,这便给予了电影人更多的探索和创作的空间。

变身电影:小制作影片的类型突破

论及探索和创作的空间,韩国近两年来在一种小众的类型上的施力较多,这种类型就是变身电影。变身电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电影类型,它应该属于奇幻片,但与科幻片和魔幻影片都有所区别,科幻片一般偏重于对高科技的展示,有科技理论的支撑,而魔幻片则是偏重于对神怪幽灵之类超自然力量的描摹,可以天马行空的发挥想象。这种隶属于奇幻片的变身电影似乎就更偏向魔幻片,依靠一点不可思议的变换来完成电影情节的逆转。但这类电影却没有魔幻电影的炫目特效与宏大气势,是相对来说格局较小的影片。

独特的电影韩国电影(韩国类型电影凭什么要我们学习)(4)

《奇怪的她》

例如2013年票房大卖之作《奇怪的她》,故事讲述了一位70多岁的已值暮年的老太太在将要被家人送去老人院之前,在照相馆里拍了一张相片,不料却以此为转机重返20岁(这恰好也是此片中文版的片名)。老太太变成少女之后发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这部影片只有一个奇幻的情节——就是老太太从70岁变身变成为20岁少女——且没有直接加特效予以表现。而且全片在老太太变化之前和之后基本上还都是依照现实主义的原则架构故事情节和细节,并没有出现夸张、离奇有悖于常理的奇异事件。

与《奇怪的她》相类似的影片还有2006年的《僵尸警察》,2011年的《开心鬼上身》,2013年集中涌现出《神汉流氓》《男人使用说明》《变身小姐》等多部电影均属变身电影之列,而且其中也不乏票房佳作。在2013年此类影片接受度颇高的基础之上,2015此类影片持续发力,《妻子小姐》和《内在美》都是颇具特色的变身影片。《妻子小姐》描写一个排斥感情的自私女律师在车祸之后变为了人妻人母,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她懂得了爱和付出的意义。而影片《内在美》则在“变身”的道路上更有探索意义。影片讲诉了一个每天起床后都会变身的人和一个女孩的恋爱故事。虽然影片在主题提升方面还较为欠缺,尽管如此,影片还是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此片在故事创新方面更加大胆,也更温情化。对与上述影片《奇怪的她》一样,主人公大多由于某种机缘阴差阳错地具有了一种特异功能,由此展开了一系列令人发噱的故事情节。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影片的奇幻部分一般来说都使用得较为收敛,《奇怪的她》全剧除了最后的彩弹之外只用了变回20岁这一个奇幻元素,《开心鬼上身》也只让男主角拥有了一项能见到鬼的超能力,《神汉流氓》的主人公突然因灵魂附体而具有了预测未来的特异功能……有节制的使用奇幻元素,并不过多地植入奇思妙想,使得影片在不失趣味的前提下更注重脚踏实地地架构情节。而且这样的处理也使得此类影片区别于“超人”、“蜘蛛侠”类的影片,而具有了轻快、灵动的特点。《田禹治》人物过于超能,在投资及制作技术上却又无法达到美国“超人”类影片的水准,反而导致观众注意力失焦。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类奇幻影片在很好地控制了制作成本的前提下又显示出了韩国电影对故事结构创新的探索和追求

韩国电影一度很流行“反转”的故事结构,早期的此类影片常常在结尾处会设计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给此前平淡的故事留下一个具有爆炸性效果的反刍空间,于是电影的余味反倒成为了影片最令人留恋的部分。近几年的韩国电影在传承着这个“反转”模式的同时,也在尽力丰富反转前的叙事厚度,让情节层层推进,结束时再让“反转”成为影片最后的华彩重音的同时也成为此前所有疑问的合理性解答。

独特的电影韩国电影(韩国类型电影凭什么要我们学习)(5)

《我是杀人犯》

韩国的犯罪片在利用“反转”元素时似乎显得更加游刃有余,《蒙太奇》《我是杀人犯》《不可饶恕》《邻居》等等影片都是很好的例证。有很多奇幻电影也可谓是上述反转电影的变体,只不过它们是将这种反转情节前置,把反转情节从影片的结尾移至影片的中段,并加以修饰妆点,佐以奇幻元素,转而变身成为更加轻快的电影类型。在这类影片中,“反转”则在此刻幻化成组合/拼接两种逻辑冲突情节的粘合剂,这种看似不搭界的撞色却产生出了具有戏剧效果的火花。因此可以说,这类奇幻影片已经成为韩国电影中一种别致的类型,也因为它的投资回报率的走高很可能渐渐成为未来韩国电影中的一支生力军。

结语

在纵览了韩国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类型电影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韩国电影人正在以往的类型电影畛域之外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发展模式,体现为把更多的资金用在了小成本影片的精雕细刻上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剧本的反复打磨上去,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很多时候,韩国电影也成为了中国电影或明或暗的模仿对象。在亚洲,韩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也在逐年上升,甚至超过了亚洲老牌电影强国日本,[7]有逐渐国际化的趋势。韩国电影的做强做大的成功经验,无论是政策上良性扶植,抑或是产业结构上的合理配置,在在给中国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

转自:编剧帮

欢迎关注“元浦说文”头条号

金元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元浦说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