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广电-映象网
“不管服务员忙不忙
就是让你扫码点餐
几顿饭下来
五花八门的公众号和推送
来了一大堆……”
近年来,
扫码点餐这种看似先进的点餐
却存在较大的隐私泄露隐患,
其中“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
最为突出。
这一现象也在网上引发了争论,
网友吐槽,
难以忍受公众号里连番推送广告,
但为了优惠还不敢取消关注。
腾讯整治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
12月18日,据“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腾讯公司向开发者推送了关于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
通知指出,平台提醒开发者自查是否存在“扫码点餐强制公众号”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点餐体验。平台将于2022年1月17日开始对此类问题进行核查,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二维码打开公众号能力。
这意味着“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这个困扰消费者许久的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事实上,早在今年八月,微信官方就曾发布《关于扫码点餐过程中强制关注公众号的限期整改通知》。倡议行业参与者完成商家服务流程的自查及限期整改优化,保护消费者权益,持续提升扫码点餐的体验。
通知称,商户在开展相关经营活动时应当做到两点。一是充分尊重用户的选择权,不得存在侵犯用户选择权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强制扫码、强制关注公众号、强制发送商业信息等),二是严格保护用户信息安全,收集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扫码点餐乱象丛生
目前,扫码点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顾名思义,扫码点餐就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点餐。目前扫码点餐的路径主要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扫码进入小程序点餐;
第二类是扫码进入一个H5页面点餐;
第三类则是扫码先关注公众号,公众号推送点餐链接,消费者再点击链接然后点餐。
但是,有些商家只提供扫码点餐不提供人工点餐,对老人十分不友好。而且在扫码点餐的过程中,部分商家还会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授权包括手机号、年龄、姓名等个人信息。引导消费者在页面中默认勾选用户协议,而如果不勾选,消费者则不能进入下一步扫码点餐的操作页面。
有媒体针对餐饮业的扫码点餐曾刊文指出,扫码点餐应是可选项,而不应该成为唯一选项,应当由消费者决定是否扫码点餐,而不是由商家“一刀切”。
其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第二款早就有明确规定:
“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换言之,如果商家强制消费者必须扫码才能点单,无疑是违法的。即便是消费者自愿扫码点单,部分餐厅强制关注公众号,甚至填写姓名、手机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的,更是严重违法。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的相关规定,经营者具有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明确告知并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且在消费者明确拒绝的情况下,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的义务。
律师:涉嫌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就此,有律师就曾表示,商家的行为是一种“形式上自愿、实质上强制”的交易行为,有关要求涉嫌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商家的这种行为,是希望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消费,但前提必须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做到人性化服务。点餐时,应该让消费者自由选择。”
“有的消费者不怎么会玩微信甚至没有微信,有的消费者不想关注商家的微信公众号,如果非要通过商家的微信公众号点菜,那么双方可能会闹得不愉快,甚至就不消费了。有的消费者即使当时‘被迫’关注了商家微信公众号,消费过后可能会立即取消关注,甚至以后再也不去消费了,还可能会有其他诸多不利影响,那么商家的初衷并没能达到,得不偿失。”
监管部门频频发声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就“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频频发声。
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文,明确强制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或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针对到餐厅用餐时,有些餐厅不提供人工点餐,甚至不提供现场菜单,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扫码点餐”一事,中消协表示,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且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中消协表示,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阻碍。
4月26日,上海市消保委发文表示,扫码点餐应以不获取或尽量少获取消费者信息为前提,餐厅应同时提供人工点餐选择。
5月17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推出全国首个关于扫码消费的行业自律承诺,提出商家不得强制让消费者扫码消费,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收集消费者信息遵循合法、正当、必要性原则等。
有专家表示,通过小程序和H5直接点餐是不需要用户授权个人信息的。需要用户授权信息才能点餐,其实是商家出于营销驱动而增加的限制条件。餐饮点单本质上只需要商品数据和桌台数据。顾客点餐时,大多没有留意,通过简单的授权,就可以成为商家的粉丝或者会员。商家通过授权获取到的是消费者基础的用户画像,比如微信昵称、性别、绑定的手机号等。哪怕顾客取消关注商家公众号后,个人信息也会保存在商家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上。
一定程度上来说,扫码点单强制关注公众号本身就是在给消费者设置障碍,不仅毁坏了消费者本来轻松愉快的用餐体验,深层次地,也会大大有损品牌的声誉。
毫无疑问,商家不应在消费者扫码点餐时强制其关注公众号,而应该回归到“服务”的本质上来。毕竟如何让消费者体验更好,才是餐厅运营者最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媒体:“扫码点餐不得捆绑公众号”是理性回归
12月18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消息,称腾讯公司向开发者推送了关于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提醒开发者自查并及时进行整改。微信平台将于2022年1月17日开始对此类问题进行核查,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二维码打开公众号功能。(12月19日《北京青年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扫码点餐成为时下流行的消费方式。扫码点餐比传统的点餐方式更新颖,也更便利,许多消费者也愿意主动尝试。不过,不少商家在推出扫码点餐时,往往要求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才可点餐,引发消费者的吐槽。
商家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自己的公众号引流增加粉丝,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是为了收集顾客个人资料,通过大数据对消费者精准“画像”,以便日后有针对性地推送营销信息。商家的“小算盘”打得哗哗响,殊不知这样做已然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涉嫌违法。
首先,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一些商家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只提供扫码点餐,且必须关注公众号后才能进行操作。这种做法属于“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构成经营者对消费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其次,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今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点餐先关注公众号,意味着公众号可以获取消费者的昵称、头像、性别、所在城市等个人信息。然而,商家并未向消费者说明收集这些个人信息的目的。事实上,这些信息与点餐行为本身无任何联系,此举明显有违相关法律规定的“最少够用”原则,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
对此,今年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指出,“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要警惕“消费便利”变成“消费烦恼”。5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推出全国首个关于扫码消费的行业自律承诺,提出“商家不得强制让消费者扫码消费,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如今,腾讯方面也开始出手整治,在开发者自查整改之后,平台检查中发现公众号违规,将被限制使用二维码打开。这一做法有望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彻底终结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的乱象。
“扫码点餐不得捆绑公众号”是理性回归,有助于规范商家的经营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扫码点餐的消费体验。在微信平台自查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常态化监管,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贯彻实施为契机,对餐饮、商超、酒店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进行排查,依法纠正过度采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提高经营者的法治观念和守法经营意识,打造良好的经营秩序和消费环境。
你被扫码点餐困扰过吗?
映象网综合自上海市消保委、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财经、北京青年报、每日经济新闻、网友评论等
责编:林瑶
本文来自【河南广电-映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