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年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曾任太子太傅,世称“白太傅”。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艺术上以通俗平易著称。白居易的诗现存近3000首,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雪梅(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赏析)(1)

白居易

唐长庆二年(822年),苦于朝政昏暗,朋党倾轧,五十岁的白居易请求外放为官,这首《暮江吟》便作于他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此诗语言朴实而生动,读起来极具画面感,清代王世祯曾评此诗“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一道残阳铺水中”,首句的这个“铺”字描绘夕阳洒落江面的景象,用的十分恰当,写出了夕阳倾泻而下,由远及近,这句诗给人颇具层次感的视觉享受。“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不仅有半江碧水,半江斜阳,还有半江的清冷和半江的明媚,更有半江的忧伤半江的惊喜。落日的余晖倾洒在江面上,像是为世人铺开了通往美好光明的未来的坦途,诗人心中因看不惯朝政的混乱和朝臣的朋党倾轧而积郁的愤懑和不平也都一扫而空,诗人因为远离朝堂,心情也终于放松下来。

“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并不是惋惜之意,而是可爱,说的是“九月初三”的秋夜很可爱,这句也交代了时间的流逝,说明已经到了晚上,诗人欣赏着江边美丽的景色,不觉就从落日余晖的傍晚到了晚上。傍晚的美景已经展现了,入夜后的景色怎么样呢?从“露似珍珠月似弓”这句看来,在这晴朗的夜晚,天上挂着一轮新月,空气清冷澄澈,入夜后的景色也是美不胜收。诗人从傍晚一直游玩到清晨,沉浸在美好的秋景中,眼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看到的事物也都有了感情。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雪梅(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赏析)(2)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成为后世流传极光的一句诗,在诗中,诗人把草叶上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月牙说成弯弓,都是非常恰当的比喻,如果改成别的字就会破坏本诗的意境。这首诗语言清新朴实,色调明丽,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就把暮江之美、秋夜之美形象的描绘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喜爱之情,以及旷达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