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殿(挖出宝贝啦 丹阳出土铁香炉)(1)

扬子晚报网10月13日讯(通讯员 殷显春 蒋丹文 记者 张凌发)“白云街工地挖出宝贝啦!”近日,一则考古消息在丹阳坊间传开,成为市民谈论的话题。扬子晚报记者11日从该市文物主管部门获悉,工地出土的文物为铸铁香炉,初步推断其年份为清代。文献和考古证实,古代白云街曾是“道教一条街” 。

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殿(挖出宝贝啦 丹阳出土铁香炉)(2)

9月30日下午两时许,丹阳市白云街中部北段北草巷东侧,该市老年大学新址施工持续进行中,工人们正冒雨进行下水道和化粪池施工。就在他们进行挖掘作业中,突然碰到了一大团硬物。随后,“硬物”被清运上来,原来是几件巨大的铁制品。当意识到极可能是地下文物时,施工方随即向该市文物主管部门汇报。

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殿(挖出宝贝啦 丹阳出土铁香炉)(3)

该市文广新局和主管施工的丹阳投资集团主要负责人,得到消息后,均赶到现场协调指挥。为了对出土文物进行评判处理,丹阳市文物主管部门邀请镇江博物馆提供援助,该馆考古队许鹏飞博士为此专门带人赶到现场。据他考证,出土文物为铸铁香炉,初步推断其年份为清代。为了保护出土文物,丹阳市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当即安装装运,将铁香炉全部运往该市博物馆妥善保护。

据了解,铸铁香炉出土时早就残缺,分成炉身、炉耳、炉盖三大部分。炉身高约100厘米,直径约80厘米,有三只铸造精美的腿。炉身内灌满了泥土,炉身上有文字,但由于被泥浆包裹模糊不清,但其中一个大的“嶽”字(岳的繁体字)清晰可见。炉耳原有一对,其中一只早已缺失。炉盖同样铸造精美,其形状类似古亭子的四周。

香炉原是道观“东岳庙”的遗物

铁香炉从工地出土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市民和网民十分好奇,有市民问:出土地点原来是“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和“实验小学”的校址,办学历史已经非常悠久,地下何来香炉?

对此,该市文史学者考证研究后认为:根据香炉炉身上的“嶽”字判断,基本可以确定出土的香炉是古东岳庙的遗物。

据清代光绪年间编修的《丹阳县志》记载,丹阳境内古代有三处东岳庙,一处在城东,一处在珥陵镇,还有一处在访仙窦庄。城东的东岳庙位于丹阳小东门桥东侧,位于白云街一带。很明显,白云街出土的香炉应该就是这座东岳庙遗物。《丹阳县志》记载,这座东岳庙由宋朝贡士谈从龙捐地而建,明代正统年间被毁,道士唐初清、汤应泉重建。清代康熙年间,丹阳百姓捐资维修;雍正年间,知县宁承谟和绅士姜朝勋、周彦曾等重修,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年间重修。后来,东岳庙逐渐湮没。

香炉是见证古城历史变迁的文物

铁香炉出土后,市民再次热议白云街,古代的白云街到底是怎样一个场景呢?对此,八旬高龄的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韩梦庆解释道:白云街曾是丹阳道教聚居地。据他考证,昔日的白云街被宝带河分隔为东西两端,从西向东依次坐落着东岳庙、土地庙、陈司徒庙、火神庙、凝真观,坐北向南,依次排列,以致白云街几乎成了“道教一条街”。

丹阳市文史学者认为,白云街工地出土的铁香炉,虽然文物价值不算高,但是却是古城历史的重要见证,也见证了古城丹阳的发展变迁。它见证了白云街由“道教一条街”向“教育一条街”的重要转变。据了解,清光迅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令各地兴办学堂,白云街的鸣凤书院由此改为官立第一高等小学(今实验小学前身)。民国元年(1912 年),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为了倡导女子教育和职业教育,变卖家产,在白云街创办了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至1949年4月单月解放前,白云街上已有鸣凤小学、正则小学、正则中学、正则艺专、明德小学。而吕凤子先生创办的正则系列学校,其校址正好在东岳庙旧址上。 编辑:乔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