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听说过“舌灿莲花”这个成语,但在用的时候掌握不好它的意思。那么“舌灿莲花”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典故?今天就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一、“舌灿莲花”的本义及引申意义
“舌灿莲花”,它原本是一句佛教用语,出自南北朝高僧佛图澄的一段事迹。
在《高僧传》和《晋书·艺术传;佛图澄》里记载:后赵国主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召见佛图澄,想试验他的道行。佛图澄即取来钵盂,盛满水,烧香持咒,不多久,钵中竟生出青莲花,光色曜日,令人欣喜。后人便引“舌灿莲花”来譬喻说话的文采和美妙。
大家知道,在佛教里,莲花被比喻成佛,它不仅是佛教的教花,还是佛教的吉花。所以,“舌灿莲花”本义是指“经”讲得好,讲得漂亮,有如莲花般美妙,都化作了朵朵莲花。
那么经讲得好,说明讲经人的口才好。所以后来,“舌灿莲花”就用来形容人的口才好,能言善辩。
二、成语典故
“舌灿莲花”的故事发生在古代邢台一位叫佛图澄的高僧的故事。
竺佛图澄大师,是西域人,姓帛氏。9岁在乌苌国出家,两度学法。晋怀帝永嘉四年,他来到洛阳,这时候他年事已高,79岁了,后投奔后赵开国皇帝石勒。
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征伐残暴,大肆杀戮,罪孽深重,佛图澄内心很痛苦,下决心用佛法感化他来拯救世人。
石勒召见佛图澄后,想要看看他的道行如何。佛图澄就用钵盂盛满水,之后就念起咒语,不一会儿,只见钵盂中长出一朵洁白纯净的青莲,并闪着五色的光芒(舌灿莲花)。
石勒见后非常震惊,从此就对佛图澄十分崇拜,但凡有什么事,一定先征求佛图澄后,才行动。佛图澄常利用各种机会,劝石勒不要杀戮,同时,还借这个机会弘扬佛法。后来许多赵姓人纷纷皈依佛门,出家为僧,成一时之风气。
佛教于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开始时没什么影响。也就是佛图澄在后赵弘法这个期间,佛教才在中国被的统治者才将佛教作为“国教”。
只要悬佛图澄所到过的地方,都开始建佛立寺,据统计当时全国建有893座之多。
作为汉传佛教在中国早期的重要传教者,许多弟子前来拜他为师,他的门徒中也是高僧辈出,如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比丘尼安令首等就非常著名。
为纪念佛图澄这位高僧,邢台大开元寺圆通宝殿东侧的凉亭就被命名为“澄公亭”。
三、“舌灿莲花”的运用
除“舌灿莲花”,还衍生出“舌绽莲花”、“口灿莲花”等词语,意思也差不多,也是形容人的口才好,妙语连珠,能言会道。
这三个词虽然意思大致相同,但还是有一点区别的。
“舌灿莲花”,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如莲花般地美妙,是褒义词。
“舌绽莲花”,也是个褒义词,指人口才好,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能言善道。
“口灿莲花”,形容说出的话像莲花一样灿烂迷人,非常动听。但人们常把它用来表示一些人只会“口灿莲花”,不脚踏实地工作,开口只讲好话,却不能脚踏实地去办实事。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