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制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赵序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娃娃鱼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娃娃鱼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娃娃鱼至少有5个种)

娃娃鱼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赵序茅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最新研究,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可以分成至少5个种,且都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形势更加严峻的是,目前的保护措施可能会导致这些不同的物种相互杂交,进而融合为一个物种,导致其他野外种类走向灭绝。

大鲵

大鲵俗称娃娃鱼、人鱼、孩儿鱼,属于由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产于我国内陆河溪水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

大鲵体长可以长到2米,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类。大鲵曾经在中国南方非常常见,原记载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 、四川(包括重庆)、贵州 、湖北、安徽 、江苏、浙江、江西、湖南 、福建 、广东、等广西 17 省(河北、江苏存在疑问),另外云南也报道称有大鲵分布。

自 20 世纪50年代起,由于过度收购、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大鲵种群数量下降极为严重,湖南、安徽等地的大鲵产量在20 世纪 50 年代至70年代下降超过 80%,分布区也极度萎缩,形成了12 块岛屿状区域。

中国部分地区大鲵收购数量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大鲵一直被作为一种水产资源来收购。不过现在,绝大多数的大鲵被商业养殖,用于满足顾客餐桌上的消费。为了恢复野外种群的数量,中国政府鼓励这些人工养殖的大鲵放归野外。但是人工饲养的大鲵野外放归前,需要弄清楚其和野外种群的遗传分化。否则,贸然放归很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导致野外种群灭绝。

大鲵作为一个古老的有尾两栖类由于其迁徙能力较差,对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且不同水系的大鲵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非常困难,因此部分地方种群的大鲵适应自己的生境,可能形成独特的种群遗传特征。自1871年由Blanchard 描述中国西部的大鲵以来,许多学者对其分类地位作了研究。

为了分清人工养殖和野外大鲵的遗传分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张亚平团队采集了70个野外大鲵个体和1034个人工饲养的个体的DNA数据(线粒体和微卫星),利用简化基因组进行分析。

研究小组发现,这些野外大鲵在500万年到1000万年前的漫长时间里,已经慢慢分化出了5个明显独立的遗传聚类(5个独立种)。与此相比,这些人工养殖的大鲵出现广泛的基因混合。在自然状态下,5个大鲵独立种会形成生殖隔离。然而,一旦人工养殖的大鲵被放入野外和当地大鲵进行杂交,会增加基因污染(基因混淆)的风险,可能导致野外大鲵走向灭绝。之前,家马的祖先、家黄牛的祖先就是因为人为驯化,和野外种群不断产生杂交而导致野外种群灭绝。

图注:野外种群和人工饲养的大鲵的遗传结构。A图大鲵系统发生树:A-E代表野外种群,U1-U2代表人工养殖种群. B图1-12表示野生大鲵采样点,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种. C图表示人工养殖大鲵采样点,右下表示遗传杂合度。

如果野生种群灭绝,世界不仅会失去一种大鲵,而是全部的5种,而留在世间大鲵将会是这些养殖场的混合物。